[心得] 《孟子》心得2.4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6-02-29 20:16:05
孟子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
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
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
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
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
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
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
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
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
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
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心得2.4本章的主题可说是一种工作伦理。雪宫是齐宣王的离宫,齐
宣王对贤君似乎有所误解,认为贤君生活严肃,一定是每天忙于工作
,毫无休闲娱乐或物质享受,故请教孟子:贤君是否也懂得享受出门
游玩、到别墅度假的乐趣呢?孟子一方面知道这是误解,另一方面也
知道这误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国君出游”是一
件劳民伤财的事,齐宣王似乎也觉得此举不妥,所以才有此问。孟子
的回答则是从人性普遍常道着眼,休闲是人的天性,每个人总有需要
放松的时候,国君也不例外,百姓的批评不完全正确。错误不在玩乐
本身,唯一的错误只是顺序颠倒。应先尽到身为国君的责任,照顾好
百姓的生活,玩乐才有意义。如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君应以天下苍生为念,让人民吃饱穿暖,足以
奉养父母、抚育儿女;人民自然会感受到国君的关怀,上下齐心协力
将国家治理好,君民便可同乐。反之,若国君自私自利,只考虑个人
生活的舒适、安逸,却对人民的痛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人民自然
会嫉妒、怨恨、毁谤国君。王道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一颗为天下人著
想的心。
孟子又举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问答为例,景公也提出和齐宣王类似的
问题:如何像古代圣王一样既能四处游历,又不受指责?晏子回答:
先王的游历不纯粹是吃喝玩乐,而有“巡狩”与“述职”两义。“巡
狩”是天子巡视诸侯所守的土地,天子亲自监督,才能得知各地人民
的实际生活状况,不致跟社会脱节。“述职”是诸侯陈述自己掌管的
事务,如同工作报告。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人民,春天补助耕作用具,
秋天减免歉收者的租税,待正事完成后,天子再与臣民同乐,自然会
受到欢迎。现在的领导者则不然,游历纯粹是为了个人享受,讲究排
场豪华,却以政府税金支应,不仅加重人民的负担,各地官员也增加
了额外的工作量,自然会因为扰民而引起反感。且如果出游纯粹是为
了吃喝玩乐,只有消费而无建树,就容易流于过度,不懂得适可而止
。如“流连荒亡”,出游时无论是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或饮酒打猎,
皆是无穷无尽。沈溺玩乐、逃避现实的后果就是灭亡。但也不是说休
闲娱乐毫无价值,而是要先问自己:该做的事完成了吗?玩乐时更要
提醒自己不可放纵,居安思危才不会乐极生悲。齐景公听了很高兴,
便按照晏子的建议去做,并请乐师作君臣和乐的歌曲。歌词中有一句
:“阻止国君的私欲,有什么罪过?”阻止国君是为了爱护国君啊!
本章重点为“先忧后乐”,工作与休闲应该平衡,以“适可而止”为
原则。孟子的建议虽然是针对政治领袖而发,但我想对每个人来说都
是很好的指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