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

楼主: neomozism (好风入室)   2015-12-17 02:43:25
: : 原文逻辑 明显是 “不告而娶”=“无后”=(最大的)不孝
这里就有问题了,根据你画的等号
我猜想你可能把"为无后也"的"为"念成ㄨㄟˊ解释成白话文的"是"
导致以下一连串的误解
这里补充先秦语法的观念
在先秦的判断句中 “为”和“也”原则上不会同时出现
呈现互补分布的现象
左传“为”字判断句凡112例,句末都不加“也”
孟子有一两例子是两者同时出现,
但那是例外,如果有更好解释,不应该当成优先选项
更好的解释是"舜不告而婜,为ㄨㄟˋ无后也"
“为了”避免“无后”的下场,所以才不告而娶
 因为舜他爸不会让他结婚
 舜衡量当时情况,必须不告而娶 才能结婚,也才能“有后” 
:
: 接着 反过来推
:
: 如果孟子认为 无后 => 就是"没有后代" => 就是"不孝"
: 他应该说“君子以为"犹有后"也” 这样才能帮舜说话
:
: 否则 舜告不告 根本没差 => 都是无后 => 都是不孝
: 又何必在最后说"君子以为犹告"?
 这就是在 告 和 不告 间的道德难题
 按照传统,结婚必告,不告就是不孝, 
 但舜已明知 告诉父亲会导致无法结婚生子,又是大不孝(在当时观点)
 衡量之下,选择了不告
 这种衡量是考虑 娶妻必告 这个道德规章创立的理由
 舜的父亲当时已不能对舜的婚姻 提出正确的意见
 如果墨守教条,
 反而违背教条创立的理由    
然而,
 对古人而言,再怎么昏庸,他是你父亲
 如果没有急迫到不行的理由,父母在,不可自己作主
尤其孟子本人明确主张,婚姻必须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否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因此,需要强烈的动机支持 娶妻为什么那么急迫,非娶不可
 急迫到可以不顾父亲的命令
 这个急迫到不行的理由--就是“延续后代”啊
 我们现代个人主义抬头,
 觉得没后代也不会怎么样,
 但那个时代,“无后”常常当成一件很凄惨的下场在说
 鲁闵公被弑,齐桓公忧心鲁国“国绝无后”
 公父定叔逃亡,郑公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让他回国
 当时骂人的惯用语是“其无后乎”,
 类似咒人断子绝孙
 如此,必须要从“没有后代”去理解,
 才有足够的理由,让舜宁愿 背负不告而娶的罪名
 也非娶老婆不可
 不然为什么非娶不可呢? 
作者: salami (史莱姆)   2015-12-17 11:03:00
"必须要从“没有后代”去理解" 这是增加新意进去了"不然为什么非娶不可呢?" 我上面已经说过了 对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心性论中的人心和人性 人心人性会推出“义”“义”就是(由心性推衍出)非做不可的事情然后才会由“义”出现这些“人伦”(礼)这是为什么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是非做不可的事情你回头看 你的文中完全没有“后代”这个词的来源或解释而且无论“无后”的解释是什么 孟子该段文字很明显不是在论 “有后>无后” 而是在论 “告与娶何者优先”正是要告诉你 “如果情况需要,礼俗也是可以被舍弃的。”怎么会反过来解释成 “礼俗是必须遵守的” 这根本不通"舜不告而婜,为ㄨㄟˋ无后也" ||| 请问“避免”哪来的?我当然有想过用为(\)去解 这样一样不通 正因为少了"避免"不管你用因为、为了 去解 语意和逻辑都会刚好相反“不告而婜,为(免)无后也” 除非是原文这样写“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套 为了/因为 进去解并不会无中生有一个“避免”出来 还是要额外加上否定词最后 前面也说了 就算他真的是“为了避免无后”你也没办法直接认定“无后”就是“没有后代”又或者“不告而婜,为有后也”这样才对不是吗?我觉得“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倒是有说服我我再去查查
作者: jack52073 (歧途远航)   2014-04-18 23:05:00
舜不告而娶,因为没有后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