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薛仁明:教育的希望,首在师生关系之重建

楼主: qilai (左是一种心智缺陷)   2012-01-03 12:32:55
昔日,颜回死后,为了是否厚葬,孔门师徒间,曾意见出入;而后,终究仍是厚葬了。孔
子知情,甚是感慨,言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是否应该厚葬,个中争论,且容我按下不表。但是,读了此则,单单看其中四字,已令生
活在当代之你我,不胜唏嘘。
视予犹父。
是的,视予犹父。大家都明白,孔颜二人,既为师徒,亦是知己。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
生,更是他最爱悦的知己。正因如此,颜回视孔子如父,而孔子待颜渊犹子,原系合情合
理,孰曰不宜?
然而,师生间之情谊,真可如父如子者,又岂独孔颜二人?古往今来,这般情深意厚者,
又岂能胜数?古代且不说,即使传统已然破败之今日,此等父子般之情谊,也仍历历可数

前年春节,我陪一个老友晋谒林谷芳先生。友人游于林门,其实已然多载;但那晌,因生
命颇有困顿,又因某些缘由,久久未曾拜望,故而生怯,颇犯踌躇;晋谒之前一夜,甚至
还辗转难眠。那天,在老师家客厅,但见那早已年过半百且事业有成的友人,板凳未尝坐
满,身子微微前倾,尽管,老师只是淡淡谈著,他却始终低着头,柔巽宛转,几回还红了
脸;完完全全,如孺子一般,面对着他心中最敬爱的慈严之父。
林老师道深行高,当然并非一般。但是,除他之外,真让学生视之如父的老师,其实,也
仍所在多有。记得,在诸多喧譁“大片”之前,张艺谋曾拍过一部小品,“我的父亲母亲
”;片中主角,毕生执教乡间小学,去世之后,一群受业的老学生,从异地他乡,纷纷赶
回;为了让老师安葬故土,他们协力运送遗体,从县城到乡下,大风大雪中,接替著扶灵
抬柩,疾奔快走;在风雪中那一路之逶迤,我当下看了动容,眼眶几度溼濡。
这样的师生情谊,至今,两岸均仍可见。然而,如此深挚情谊,确实已然慢慢稀薄;此等
动人例子,也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师生之间,是震天价响的“权利义务”关系。
台湾教育败坏,人人皆知。但这些年倾颓崩解的根本原因,大家却多茫然。十八年前,我
自己曾在乡下教书;当时,“教育改革”尚未如火如荼,“权利关系”也不曾琅琅上口。
乡野之地,天高皇帝远;师生之间,就只是一份热心与情谊,从非什么权利与义务;面对
自己的班级,也就是如何引领,而非专家所谓的如何“经营”。当时,凭借著年轻之热情
,视学生如子弟;常常清晨七点不到,晚上九点已过,朝勤夕劳,念念不忘要引领他们读
书与为人。而今想来,当初之热情,其实太过;如此操切太甚,也容易滋弊。但是,那时
老师与学生间之宛如亲人,家长对教师之全然敬重,却极可珍视。
彼时,乡下之学生家长,一如年少时代我等之父母,似乎,都普遍“无知”,也缺乏“公
民素养”;因为,他们不懂何谓“受教权”,也不知如何伸张“自身权益”。但是,这些
“无知”的家长,这些缺乏“公民素养”的学生父母,虽说无有权利观念,却最明白人情
义理。他们比现在擅于伸张权益者,都更懂得对人要敬重,对人该信任。
还记得,有回我去家庭访问,远远出门相迎的,是位学生的阿嬷。七十几岁的老妪,用客
语喊我“先生”;客家话的声调,素来丰富;“先生”二字,尤其音节饱满。这“先生”
长,“先生”短,音声之中,全然是敬,也全然是亲;我乍然听到,心头一惊:原来,我
区区一个中学教员,竟也可以如此贵重。
有此贵重,所以,教育是个志业;无此贵重,那么,教育就只是份职业。台湾这些年之陵
夷,正在于所有贵重的人事物,都在产业国家主义的催逼下,迅速贬抑;从此,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于是,原该引导国家方向的为政者,遂沦落为天天赶场、专擅表演之政客;
原该引领时代风骚的文化人,则堕落成一个个文创产业的工作者;身肩传道授业解惑重任
的教师,更一变变成了资料填表员与知识传播机。结果,世间既然已无尊贵,年轻一代遂
成了没有典范可资学习的茫然之人;这一个个茫然之人,从此,只能憧憬企业主,只好崇
拜戏子与运动明星。但是,年轻人如果只知金钱崇拜,如果只能追求浮夸,那么,教育又
焉能不坏?
产国主义下,人与人的关系,都迅速化约成一条条的权利与义务。于是,“受教权”高张
,种种“权益”大兴,校园遂成了各种权利的角力场域。从此,学生投诉,家长兴讼,教
育部门为求自保,遂拟定各式之规范,防师如防贼;为了消灾避祸,一纸又一纸的条文,
急急如律令;为了迎合“民主”,倡导学生“权利自觉”,更推动了大学生对教师的“教
学评量”。
打从“教学评量”开始,大学就逐日走向萎死。名义上,“教学评量”可以淘汰荒怠之教
师;实际上,却只让有为有守的好老师日益窘困。但凡耿直的好老师,既要求严格,又分
数不苟且,自然难获学生“青睐”;于是,“评量”的结果,常常是使他们难堪;“评量
”的效应,也只让他们自觉不合时宜;“评量”,是对他们的“反淘汰”。至于真正的荒
怠无行者,自然懂得种种手段,明白要如何“施惠”于学生。在“校园民主”的大纛下,
那些深谙“上下交相贼”之道的教师,正如外头擅长滥开支票的政客,心里都明白,在这
权益挂帅的民主时代,讨好,才是“硬道理”。
“教学评量”伊始,师生关系逆转。从此,志业杳然,师道不存;所谓教育,遂摇身一变
,变成了服务产业。于是,但见教师兢兢业业,忙着提供知识服务;学生大摇大摆,俨然
成了真正主顾。又于是,“主顾”动辄“呛声”,“服务”者只以“爱心”为由,行隐忍
纵容之实;学生随便无礼,老师也只好以“自由”为名,来遮掩束手无策的苦痛与困窘。
这样的教育现况,让受过中国文明薰陶之你我,真是无限感慨。中国文明之主旨,“亲”
、“敬”二字;有此二字,古今多少师徒,皆如孔颜一般,可如父,可如子。而今,教育
之败坏,终归说来,是师生关系之崩解。西方传入的“权利”二字,看似时髦,也看似理
所当然;但是,这对“亲”与“敬”,却扼杀最尽、斲毁最深。
事实上,但凡是亲近之人,都不该滥言“权利”二字;否则,情义荒失,人我两伤。本来
,所谓教育,就只是师生印心;教育之要,则是清明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谈教育,首先
便不该落入权利义务之迷障。教育若要重建,于此,当有所观照。
http://changjing77.pixnet.net/blog/post/36130366
作者: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2-01-03 13:07:00
现代年轻人很难体会视名师如父的美好 求知欲与敬心不够
作者: uka123ily (NUNCA MAS)   2012-01-03 20:16:00
现在年轻人还是这样阿,有很难体会嘛?
作者: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2-01-03 21:02:00
也许是现代堪称明师的人也少 文化现象不能单论一方年轻一代就时间花费来说 很可能还比早先人努力
作者: uka123ily (NUNCA MAS)   2012-01-04 18:27:00
学养兼备的名师很难找。
作者: pork (清梦缭乱忆孤独)   2012-01-07 22:27:00
这个世界已经不知道什么“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了
作者: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2-01-08 00:22:00
名 更正为 明
作者: funal   2012-01-11 04:12:00
视师如父?现代人不要视父如邻人,上下不分就偷笑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