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aiRiT (戴尔特)》之铭言:
: ※ 引述《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之铭言:
: : 你没有说我第三步是被资料改变、修正、强化观点阿
: : 当然有可能诠释到一个地步,最后不信上帝存在的。
: 我回的这段是指他说你第一步的信是信诠释耶稣,但是你第二步才开始诠释,不可能在诠
: 释前就相信诠释
: 你还是完完全全没抓到我的重点,为何可能诠释上帝存在或上帝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诠
: 释永远不可能得出上帝存在or不存在
: 诠释A宗教得出A神存在, 诠释B宗教得出B神存在
: 我不是说A神B神不存在,我是说借由诠释无法得出A神B神存在这种结论
因为诠释就不是论证阿XD
你还是搞不清楚诠释是什么。
诠释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例如前提、假设),而是为了生活,
或者说为了“探索”什么。
例如说,基督徒读圣经,主要是要探索或设法理解“上帝要我做什么”;
你说“上帝是否存在”都不确定了,怎么去谈“上帝的命令是什么”?
但事实就是如此,人都需要过生活;
你也不确定“上帝不存在”,但你却不去寻求“上帝的命令是什么”。
我们阅读一个资料,必定是带有“成见”去阅读,
在阅读过后,再强化或修正或否定该“成见”,
或者继续无意识地把该成见当作理所当然、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这个成见。
“成见”在科学证明上面应该被避免(但“典范转移”理论就告诉我们未必如此),
但在诠释上就是必要的条件。
例如说,你带着神应该是怎样、论证应该是怎样的“成见”来阅读圣经,
或者说带有一整套现代人的“常识”或“流行之见”来阅读圣经。
这是无法避免,
但也是你读出的东西跟古人、基督徒、不同时空文化处境的人读到的东西有所不同之处。
或者一个生活化的例子,
当你听你爸爸说话时,
你不会去想“这个人不是我爸爸”的状况,
你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这是我爸爸”的“成见”去理解他的话语。
或者说,你提到漫威的例子,
以黑豹来说,
就算电影演得再逼真,
我们对于非洲的认识再不足,
我们总是会有默认“这不过是漫画、创作、虚构”罢了。
就像你觉得宙斯不存在应该是理所当然,
但古希腊人、罗马人,恐怕不这么认为。
他们反而觉得宙斯存在是理所当然。
这些“成见”是我们理解时的一些条件,
当然未必为真,
但也未必为假。
真假问题我早就说无法有定论了,
除非谁真正可以提出“证明”。
但你抓着你的成见说,
小说剧情怎么可能为真,
那你就没有考虑到小说作者可能参考真实事件去创作的状况。
更何况宗教经典本就没有证实说是虚构的创作。
跟你手上其他的平行史料比对,出现不同,
那也只是说待解释罢了。
: : 诠释循环(非循环论证)就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
: : 信念A→统合新旧资料→信念A'
: : 假设A→求证→舍弃、修正或强化假设A
: : 只是这是人文学的方法,会用到纯粹理性外的其他官能或探索工具。
: 在科学方法论即使实验求证印证假说也不代表假说正确,这是最基本的科学哲学观念
: : 诠释学(狄尔泰等人)本来就是被发展出来要跟科学的“方法论”并列的。
: : btw, Dai有一个盲点,
: : 就是他在实证主义上面摇摆:
: : “没有证明/实证过的东西就当作不存在”
: : 但有时他发现这个默认太强,会越过了科学本身不可知论的精神,
: : 所以又收回来一点。
: : 但基本上他是在这个信念上来辩论的。
: : “没有证明/实证过的东西就当作不存在”
: : 这个信念要回到笛卡儿的方法上的怀疑论才能明白(比上述实证主义信念更强):
: : “只要稍有怀疑,就当作不成立/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