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遗稿"小团圆"几个星期前出版了
由于张爱玲已逝世,其遗稿执行人宋淇夫妇也相继辞世
剩下可以作主的是宋氏夫妇的儿子宋以朗
其实这份遗稿早在数十年前就寄给宋家
但当时管制严格,书中影射的主角也都在世
宋淇夫妇深恐出版招祸,力劝张爱玲暂时搁置
后来张爱玲曾提及要毁去原稿,所以现在此书问世仍风波不断
台大教授张小虹认为不应违背张爱玲的遗愿"合法盗版"
这部小说虽然在张死前(1993、1994)的信件仍讨论到修改稿件
但1995年张爱玲过世时没有人在旁边
财产也很少,不到需要公证遗嘱的地步
因此小团圆究竟要出版还是销毁没个定论
不过皇冠出版社说"造福张迷"倒不只是行销宣传
张爱玲人死不能复生,要看更多的作品,只能期盼未发表的手稿
虽然小团圆仍看得出不是最后完稿,许多地方的主词有点混乱
但张氏独特的比喻、冷清的笔触自然流露,令人熟悉又感伤
小团圆其实就是张爱玲的自传!
虽然化名九莉,但大家都可以轻易地看出这是张爱玲本身的故事
出身没落的世家,父母各自追求自我生活而不理会姊弟俩
唯一可投靠的姑姑时时提醒她寄人篱下的窘境
写爱情小说却没谈过恋爱,真正爱上了却是负心薄幸的汉奸
在美国堕胎、不想要生小孩却因为做了有孩子的梦而快乐......
看过胡兰成写张爱玲、看过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写张爱玲
看过坊间网络各式各样写张爱玲的文章
都不如看小团圆理真正的张爱玲
以前看张子静的书就知道张爱玲家庭不睦,父母对她都很冷淡
父亲忙着抽鸦片,后母对她也不怎么亲近
看流言的时后印象很深的是张爱玲一直想用日本和服的布料做旗袍
对服装的描写总是细腻不嫌厌烦,原来母亲跟后母都拿旧衣给她穿
唯一做的新衣是父亲包养的酒家女帮她做的
后来对颜色的渴求,对服装的着迷其实是小时候的缺憾
张爱玲养成铁石心肠不是天生的吧?是因为得不到父母情人的爱吗?
从父亲的幽禁逃到母亲家,但母亲总是在世界各地旅游、谈恋爱
九莉跟母亲相处的记忆只有整理行李
母亲传授给九莉的唯一本领也就是理箱子
("箱子在台阶上滚下去,像块大石头一样结实,里面声息毫无")
每每露出厌烦的表情,连牵她的手都不自在
母亲在英国临终前要张爱玲去看她最后一面,张爱玲拒绝了......
在某些评论的文章中,认为张太绝情
也许是被小团圆影响,我竟觉得人生又不是好莱坞电影
难道真的可以在病床前上演冰释前嫌、心结尽释的结局吗
心死了也就没有感情了
但小团圆里说过,这一生曾为了母亲与之雍(胡兰成)兴起自杀的念头
后来总想到"何必为不爱你的人死"才没真的从楼上跳下去
可见她不是没有爱过母亲,只是被伤得太重了点
小说里除了生长家庭的描述,最受瞩目的就是与胡兰成的一段情
书里九莉爱上的邵之雍,其实就是以胡兰成为范本
这人真是看着就有气,当然我不否认我是偏帮张爱玲的
但邵之雍女人一个接着一个,还要跟九莉诉说与其他女人交往的内容
连男人欺骗、逢场作戏的借口都不屑用
九莉大老远从上海到之雍藏匿的乡下去看他
(总觉得这段可信度特别高,张爱玲不是会喜欢稻香下体验农村人)
却看到他跟当地学校教师眉来眼去,甚至登堂入室......
就这段情来说,我觉得小团圆的出版替张爱玲出口气
当然以她的个性是不屑跟人辩解的
说的愈多误解愈多,所以对母亲、对胡兰成总是心理OS多
自然不是每个人都像她一般弯弯肚肠,但祸从口出倒是不假
"自从写东西,觉得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懂,即使不懂
她也有种信心,总会有人懂。曾经沧海难为水,
更嫌自己说话言不达意,什么都不愿告诉人了"
这让我觉得小团圆出版也不是那么违背张爱玲心愿的
张爱玲的生活并不快乐,能让她抒解的也就是写作了
虽说取材从生活,但其中也有向读者说点话的意思在
至少在看不到对象的大众,里面有许多知音愿意听她说
宋淇夫妇跟张爱玲的书信里都称胡是"无赖人"
当时不出书也有不希望胡炒新闻、抬身价的意思
但胡兰成后来出了本"今生今世",张爱玲深不以为然
打烂仗是不屑,但也不能让历史被说话大声的人扭曲
小团圆起码也是另一造说法
看完小团圆已经是深夜,急忙翻上床逼自己睡着
不知为何几经反侧竟止不住泪如泉涌
深深的孤独、凄清,偏又遇着最敏锐、纤巧的心
再怎么冷冰冰也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