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义--修持大乘法的界限-1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9-15 08:20:30
(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3》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3-20
三乘的修行都含摄在三智中。基智引导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道智引导菩萨众行
究竟利他行;相智转动法轮为弟子说法,所以三乘的修行全部含摄在三智中,因此,三智
的功德,非常殊胜﹑卓越﹑无量无边。
  既然三智具有如是无量无边﹑殊胜卓越的功德,因而若于三智生起净信,那是获得一
切殊妙品(善妙)的主因。
  因为有这样的必要性,所以《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云;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向基智礼赞。
“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向道智礼赞。
“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向相智礼赞。
“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藏文是“解脱”意义的字句很多,例如,“寂”是解脱;“最寂灭”也是解脱。
  第一句“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是礼赞基智。
礼赞的方式有三:第一礼赞修行基智者﹑第二礼赞基智本身﹑第三礼赞修行基智的果
报。
  “修行基智的所依”是谁呢?诸求寂声闻。
字面上虽直接讲声闻众而已,但间接也包含独觉众。为什么含有独觉众?因为声闻﹑
独觉都是追求解脱的补特伽罗,不是指声闻﹑独觉阿罗汉,是指尚未证得解脱﹑在“有学
位”的声闻﹑独觉众,声闻﹑独觉阿罗汉已得解脱,不须再追求。
  “由徧智”,徧智就是一切智﹑基智。
在“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是希求解脱者,要寻求解脱,必须透过某个方法才能得
到,方法是什么呢?是一切智(徧智)﹑基智,由一切智求得解脱。
  “引导趋入最寂灭”由一切智引导“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由修持一切
智故,一切智将引导他们证得解脱。
“最寂灭”是他们追求的果报;“一切智”是方便;“诸求寂声闻”是所依补特伽罗
。所以,这是由“所依﹑方便﹑果报”三种角度作礼赞。
总之,第一句的意思是:“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由方便“一切智”引导迈向解
脱。”
  第二句“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礼赞道智(道种智)。
如第一句,礼赞的方式,也有三:所依﹑方便﹑果报。所依→修行道智的补特伽罗﹑
方便→道智﹑果报→修持道智的结果。
  “诸饶益众生者”是菩萨的名称,因为诸菩萨众唯作饶益众生事者,所以“诸饶益众
生者”是指菩萨众。
“由道智慧成世间利”,依道智为方便,能成办世间的众利益。唯作饶益众生事的菩
萨众,以道智方便,将能成办世间有情的众利益。
  菩萨如何成办世间有情的众利益呢?由行布施﹑修忍辱﹑说法﹑对小乘者宣说小乘法
﹑对大乘者宣说大乘法。总之,依著其所需而作利益世间有情事。
怎能如此呢?因为他心续中有道智的关系,由道智激发做这些事。
譬如,做好事﹑坏事都观待于心,我们若有一颗善心的话,善心自然会激发我们做善
事;如果有强烈的瞋恚心,瞋恚会激发我们生气﹑做坏事;若有强烈的助人的心,自然会
激发做好事;
菩萨也是一样,菩萨的心续中有强烈的证空慧﹑菩提心﹑大悲心﹑道智的关系,由之
激发起做利益众生的事,例如行布施﹑修忍辱﹑说法等,菩萨甚至连呼吸都在利益众生,
这些全仗道智的恩惠所赐。
  一般说:基智是证无我慧﹑基智是道﹑基智是圣者心续之智,这些都是称赞基智,但
若称赞“基智是引导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的话,则没比此更好的称赞了。
对道智的称赞也一样,虽然称赞道智是最重要的,或说其他的赞词,但若称赞:“道
智是菩萨利益世间最好的方便”的话,则没比此更好的称赞了。
  第三句“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赞颂相智。
藏文“ㄎㄤˊ”是相智的意思;藏文“仰大登巴”是真正具足的意思;藏文“图南”
指真正具足相智的诸能仁﹑诸佛。
“真正具足”是指“方便”;“能仁众”是指“所依”,具足相智者;“宣说此种种
众相法”是指“果”。
  藏文“ㄎㄤˊ”是总称,可用在任何地方,中文是“其﹑谁”的意思,这里的藏文“
ㄎㄤˊ”是指“相智”的意思。
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何在此藏文的“ㄎㄤˊ”是指相智:
第一原因,因为在此是礼赞三智的阶段,而且已经礼赞基智和道智了,剩下的是相智
,所以可以了解,在此的“其”是指相智。
另外一个原因,藏文“图南”是能仁众的意思,心续中真正具足的是“能仁众”,既
然是“能仁众”,所以“其”字是指“相智”。
  藏文“南巴坤滇”是“具一切相”的意思,是指“所诠—经典内容”。藏文“那措”
是“种种”的意思,是指“能诠—经典”。
所诠具足一切相故,能诠方作种种宣说。
什么是“所诠具足一切相”?所诠内容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大乘﹑小乘
﹑声闻﹑独觉﹑菩萨等众多的法。因为所诠的内容具足一切相,因此能诠的经典作种种宣
说。
整个意思是:能仁(诸佛)既然真正具足相智,遂依相智为方便,为各不同的所化机
,以能诠的经典宣说种种所诠具足一切相之法;宣说各种法,有:小乘法﹑大乘法﹑密咒
法﹑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等。
佛是依于相智为方便而宣说各种法,因为佛已真正具足相智故;简单而言,这是赞颂
“相智”。
  第一句讲: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二众要抵达解脱地,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
依著基智为方法即可抵达。
第二句讲:诸圣位菩萨众要利益世间,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著道智为方
法即可成办。
第三句讲:诸能仁众(佛)要为所化机转动法轮宣说佛法,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
法的,依着相智为方法即可宣说。
从这三句可知这是称赞三智的无量无边﹑殊胜功德。
  前三句已经礼赞了三智的无量无边﹑殊胜卓越的功德;最后一句(第四句)“声闻菩
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是敬礼声闻﹑独觉﹑菩萨,偕同眷属众之佛母。
“佛母”是“三智”,有:声闻﹑独觉之佛母,菩萨之佛母,还有被声闻众﹑独觉众
﹑菩萨众围绕之佛的佛母。这是第四句的敬礼。
“偕同”是指佛俱有声闻﹑独觉﹑菩萨等眷众,佛在中央,四周围绕着声闻众﹑独觉
众﹑菩萨众。
  这里是向声闻众﹑独觉众﹑菩萨众围绕的佛的佛母致敬礼。为什么不是向声闻的佛母
﹑独觉的佛母﹑菩萨的佛母敬礼呢?佛是主要者,声闻﹑独觉﹑菩萨众是围绕着佛,向主
要的佛的佛母致敬礼的话,附带的可以了解是(等于是)向围绕在佛旁边的声闻﹑独觉﹑
菩萨众的佛母顶礼。
  “先向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只有这句,就表达重点要义了。
若约摄起这四句礼赞偈的意义,就是“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是敬礼先
行如实赞颂三智功德为前行之佛母。如果不加广解这四句礼赞偈,只指约摄起这四句礼赞
偈的要义,就是这句话:“先向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诸具种相智佛宣此
种种众相法,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这是《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下面是《
明义释》的解释:
(...待续....)
>>>>>
[1] 《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般若是诸佛之母,诸佛皆依般若智慧出生。
《华严经》:“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维摩诘经》:“智度菩萨母”。
[2] 佛法以智慧为主,佛法以智慧不共世间外道
佛教修行者追求三乘菩提。要获得三乘菩提的果报,观待能生三乘菩提果报的因缘。
能生菩提果的因、缘--主因是智慧(般若智慧),助缘是戒、定、慈悲心、忍辱等。
[3] 达赖喇嘛尊者于说法前,经常先念诵四句偈诵: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基智),
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道智),
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相智),
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
此四句偈诵即本文所说《现观庄严论》开头的四句礼赞偈,礼赞基智、道智、相智。
本文段落讲到这四句偈诵的内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