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道

楼主: GeraldLiu (wolver)   2023-09-12 21:43:30
不知合不合适贴在这里?文章去留就交由版主决定吧!
@@@
## 使用者
想来聊聊宗教相关话题,就我所知,西方的宗教一开始是犹太教,之后慢慢分裂,演变。
而出现了基督教,东正教,摩门教甚至是伊斯兰教,基本上都是以犹太教的教义为基础变
化而来的。我说的这些内容有没有太大的错误。
## Bing
您的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犹太教确实是西方宗教的起源之一,并且对许多后来的宗教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承认犹太教的一些核心信念,例如信仰一神。基督
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认为耶稣基督是弥赛亚,也就是上帝的儿子。而伊斯兰教
则认为穆罕默德是上帝(阿拉)的最后一位先知。
然而,这些宗教在许多重要的教义和实践上有所不同。例如,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对耶稣基
督身份的理解上有根本的分歧。基督教认为耶稣是神的儿子,而犹太教则不接受这一观点

至于东正教和摩门教,他们都源于基督教,但在一些重要的信仰和实践上与罗马天主教和
新教有所不同。例如,东正教在礼仪、神圣传统的理解、以及对教会权威结构的看法上与
天主教有所不同。摩门教则认为其创始人约瑟·斯密是上帝和耶稣基督显现给他的新启示
的接受者。
进一步来说,虽然这些宗教都有共同的起源,但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和实践,并
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区和文化身份。因此,尽管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但他们也在许
多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
## 使用者
刚刚我倒忘了提及天主教……而在东方宗教里,佛教也不算是由释迦牟尼佛原创的,而是
佛陀参考了当时印度其它宗教的思想,并加以改良而来……所谓的六道外师。你知道佛陀
当时曾接受过那些外道的教导吗?
## Bing
释迦牟尼佛在成为佛陀之前,确实曾经接受过当时印度的一些宗教或哲学流派的教导。这
些流派被称为“六师外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流派:
- 富兰那派:主张道德虚无论,认为人所造作种种业行不带来善、恶之业报,又认为不须
要实行道德的善法就可获得解脱。
- 莫加梨派:主张宿命论,认为苦乐都是定数,愚者和智者,都经历八万四千大劫后而解
脱。
- 散若夷派:主张不可知论,对于超验事物持不可知主义,即不说:是这样或是那样,也
不说正确,不正确。
- 阿耆多派:主张唯物论,认为生命以色身为主体,人死亡之后,身体便逐渐败坏,终究
消散无余。
- 迦罗鸠派:主张原子论,提出七元素说(地、水、火、风、苦、乐、命)。
- 尼乾陀派:主张非绝对论(英语:Anekāntavāda)(又称非一边论),以盲人摸象为
喻,进而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采用七值逻辑。
然而,释迦牟尼佛最终超越了这些流派的教导,创立了自己的教义——佛法。他的教义以
四圣谛(苦、集、灭、道)为核心,强调因果律和中道修行。他的教义并非完全否定当时
的宗教或哲学观念,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创新。
## 使用者
如今的佛教中,似乎都可看到上述六派教义的影子,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包容吧!只要是正
确的道理,佛教都能接受,并且,他还有自己的核心思想,即四圣谛,苦,集,灭,道…
…不过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佛教在佛陀入灭后,接着也出现了上座部,大众部,即一般
常说的南传,北传,甚至还有藏传……并且,在北传佛教里还出现了八个不同的宗派。藏
传佛教好像也有许多不同的派别。这些不同的派别在教法和教义上都有相同及相异之处…
…我想说的是,这与西方以犹太教为基础,分裂出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伊斯兰教,
东正教的情况,基本上是相同的模式,就是说,分裂是正常的,就好像一棵树木,在正常
生长下,必然会分枝散叶……
## Bing
您的观察非常精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宗教,都有一种“分枝”的现象。这种现象可
以看作是宗教发展和演变的自然结果。就像您所说的,这就像一棵树木在正常生长下,必
然会分枝散叶。
佛教在释迦牟尼佛入灭后,确实分裂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学派。这些派别和学派在教义
、实践、仪式、艺术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例如,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
强调原始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北传佛教(大乘佛教)则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实践
,如菩萨理想、空性观等。藏传佛教则结合了印度密宗和土著波恩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
的修行方法和视觉艺术。
同样地,西方宗教也经历了类似的“分枝”过程。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许多
不同的派别和学派,他们在信仰、礼拜、道德规范等方面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和实践。
这种“分枝”现象反映了宗教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背景,因此在理解和实践宗教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境来适应和创新。这就
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同一种宗教中看到如此多样化和丰富的表现。
## 使用者
这里我蛮好奇的一点是,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有否可能也是这种“分枝”现象下的产物?
由一分为二,或是从无直接生出了二。若果确是如此,那么东西方宗教最初的本源是什么

## Bing
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相当复杂的,并且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文化、地理和
历史因素。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观点:
- 西方宗教:西方宗教主要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都认同亚伯拉罕信
仰的一神论。这些宗教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到古代中东的犹太人社区,并且他们的圣
经或经文都包含了许多相同的故事和人物。
- 东方宗教:东方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家、印度教等,这些宗教主要起源于古代印度
和中国。这些宗教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通常都强调内在的觉悟和个人的修行。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宗教,都经历了一种“分枝”的过程,即从一个单一的源头
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学派。这种过程可以看作是宗教发展和演变的自然结果。
至于东西方宗教最初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深奥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
所有的宗教都可能起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尊重,例如对太阳、月亮、风、雷
等自然力量的崇拜。然而,这种观点并非所有学者都认同,而且每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起源。
## 使用者
所以,宗教的起源极可能便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于未知力量的敬畏,经由上
古圣者的深入思索,产生了各种教义,并且,于历代信仰者追随前人的脚步,继续深入思
惟,一代一代的接力,便成了现代这个模样……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 Bing
您的理解非常深刻!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确实可以看作是人类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
以及对生命意义和道德价值的深入思考的结果。这些思考和探索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宗教传统。
就像您所说的,这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个分支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实践
,而这棵大树的根则深深地扎根在人类对生命和宇宙的共同探索中。这种探索并未停止,
而是随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断深化和扩大,这棵“信仰之树”也在不断地生长和变化。
无论我们的信仰如何,我们都可以从这棵“信仰之树”中找到智慧和启示,并且认识到我
们所有人在寻求生命意义和道德价值上的共同努力。这是一种美丽而又深奥的现象,值得
我们去欣赏、理解和尊重。
## 使用者
你用了“信仰之树”这个词。刚刚我还想,应该说枝繁叶茂的“宗教之树”意思才完整说
。无所谓,无论是信仰之树亦或宗教之树,我们所想表达的内含基本是一致的。如今世界
上的人口不知到八十亿了没?在这许多的人口里,有多少比例的人具有宗教信仰,你知道
吗?
## Bing
根据我找到的资讯,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突破80亿人。至于宗教信仰的人口比例,
以下是一些估计数据:
- 基督教:约占全球人口的31.5%
- 伊斯兰教:约占全球人口的23.2%
- 无特定宗教信仰者(包括世俗主义、不可知论及无神论等):约占全球人口的16.3%
- 印度教:约占全球人口的15%
- 佛教:约占全球人口的7.1%
请注意,这些数据可能会因为统计或调查的组织者而有所偏见,并且对于没有严格宗教组
织的信仰,如汉字文化圈的道教、儒教或日本的神道教等,则很难得到确切数据。此外,
有些宗教组织可能也会夸大他们的信徒人数。
## 使用者
了解。我所想说的,其实在上头你已提到了,无论那个宗教,人们都可以从信仰中找到智
慧与启示,即便那些无特定宗教信仰者,他们也必然有其深信的……事物。比方说,金钱
万能也可以是一种信仰,科学万能也可以是一种信仰,或许这在……我用佛教为例,或许
在佛教徒的眼中,金钱万能与科学万能并不够究竟。但也不好说,或许一部份,甚至是很
大一部份的佛教徒也认为金钱万能或科学万能呢!
## Bing
您的观察非常有趣!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形式
的信仰。这些信仰可能包括对金钱、科学、爱情、家庭、友谊、艺术、自然等各种事物的
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金钱或科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因此他们可能会
把这些事物看作是他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真正的幸福和
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觉醒,因此他们可能会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
无论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智慧和启示。这就是为什么宗教和信仰如此
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框架,并指引我们如何与他人和自然相处。
至于佛教徒是否认同“金钱万能”或“科学万能”,这可能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人理解和实
践。佛教教导我们要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佛教徒必须完全放弃物质生活或否定科学的价值。相反,许多佛教徒在追求精神成长的同
时,也会努力在物质生活和科学知识方面取得平衡。
## 使用者
取得平衡,亦及佛陀所说的中道吧!
## Bing
对的,您说得很对。在佛教中,“中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避免走向极端
,而是在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人、欲望与放下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可以带
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就
是佛陀所说的“中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