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义--修持大乘法的界限-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9-10 11:29:36
(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2》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3-15
  首先,这八个偈颂,就像文章般很长。第一偈礼赞文已讲完。这是向谁礼赞呢?在此
主是向果位般若波罗蜜多礼赞。第一偈也是立誓撰著,也是佛教论著的需联系语。第一偈
含此三者,这已讲解完毕。
  接下来四个(2~5)偈颂,是狮子贤之前的四位论师们如何辨析﹑解释本论轨理。第
六偈是阐示狮子贤自己的大心愿。第七偈是狮子贤教敕有缘所化机理应趣入论中作闻思。
第八偈是狮子贤的谦虚,狮子贤实际上已完全了悟《般若经》的意义,但他很谦虚地讲到
自己尚未了悟,因此为了自己积聚福报的缘故才写这部论。这八个偈颂的意思大概是如此。
  往昔的四位论师们如何辨析﹑解释本论轨理,其中第一位无著菩萨如何辨析本论已讲
解过了,“圣无著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是指无著菩萨于至尊弥勒座前听闻已
,写了《广中略三般若经》的解释,在哪里解释?在《二万颂真如定论》中解释。
无著菩萨如何从至尊弥勒处听闻呢?无著菩萨修了十二年的至尊弥勒法门,最后亲见
至尊弥勒,由至尊弥勒以神通引到兜率天,在兜率天相当人间五十年的时间,在至尊弥勒
座前听闻《广中略三般若经》,无颠倒地了解《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回到人间后,
才写了注释。
  “作大论之释”是指无著菩萨写了释论。无著菩萨写了《二万颂真如定论》,这是《
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
其实,无著菩萨不是只写这部论,还写了《五地论》(瑜伽师地论)﹑《二摄论》等
众多论著,多数是以唯识宗的主张见解而写的,比较著名的论著有七部。
无著菩萨在印度出生,后来成为非常出名的学者,大家通称他是三地菩萨,他已现证
空性;实际上,可以肯定他是中观宗者,但当他写《广中略三般若经》释论时,却以唯识
宗的见解写的,那是有原因的。
因为过去大乘的教法﹑宗派都曾衰颓过,大乘的二宗派中观宗和唯识宗都衰颓;中观
宗已由龙树菩萨父子复兴了,唯识宗尚无人复兴,无著菩萨虽是中观宗者,但不忍唯识宗
无人复兴故,刻意为了复兴唯识宗而在写《广中略三般若经》释论时,就依著唯识宗见解
来写,所以,无著菩萨被称为唯识宗的开宗师(开创者),而龙树菩萨称为中观宗的开宗
师,因此有两位开宗师。这就是为什么身为中观宗的无著菩萨写了众多中观论著的原因。
  怎么知道无著菩萨是中观宗者呢?无著菩萨随着至尊弥勒到兜率天闻法,当时至尊弥
勒讲了《慈氏五论》。
《慈氏五论》(弥勒菩萨宣讲的五部论)是什么?是《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
《现观庄严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大乘经庄严论》。
(弥勒菩萨宣讲的五部论)其中的《大乘无上续论》和《现观庄严论》是中观宗的论
著;其他三部论是唯识宗的论著。
后来无著菩萨写释论时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释论,他是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
释论,即《二万颂真如定论》,另外写了《大乘无上续论》的释论,简称为《无上续论无
著释》。
《大乘无上续论》(又名宝性论,阐释《如来藏经》的论著)是中观宗的论著。要知
道无著菩萨是那个宗派者,可从他写该论的解释《大乘无上续论无著释》中的见解可以看
出他是中观宗(中观应成)者。无著菩萨的究竟见解就写在《大乘无上续论无著释》中。另
外《五地论》(即瑜伽师地论)﹑《二摄论》﹑《真如定论》这些论著都是唯识宗的见解。
无著菩萨是由谁处听闻?由不败尊者至尊弥勒处听闻;至尊弥勒是由谁处听闻?由释
尊处听闻。释尊在世时,有八大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至尊弥勒。广行传承是从释尊传到至
尊弥勒﹑再传到无著菩萨…。
当我们闻思修佛教的清净论著时,都可追溯它的根源到释尊。这部《明义释》的最终
根源可追溯到释尊。从释尊传到至尊弥勒,至尊弥勒传到无著,无著传到世亲,这就是广
行传承的上师。
(...待续...)
>>>>>
[1] 古印度那烂陀传承源流──
(一)佛法深见传承: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圣天菩萨→寂天菩萨→…
(二)佛法广行传承: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金洲大师→
古印度那烂陀十七大班智达:
释迦牟尼佛→龙树、圣天(提婆)、佛护、清辨、月称(曾任那烂陀校长)、寂天、
静命、莲华戒、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圣解脱军、狮子贤、功德光、释迦光、阿底峡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印度圣地初中后三时转法轮,佛涅槃后授记世间有“二胜六庄严”
住持传承开显佛法。那烂陀十七大班智达当中──“二胜”谓精通佛教最胜根本‘戒律’
之释迦光与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瞻部洲的六庄严──精通‘般若深见’之龙树与
圣天(又名提婆),精通‘对法法相’之无著与世亲,精通‘量理理路’之陈那与法称。
佛法的保存,有四个关键:1.戒律基础,最根本者即是戒律;再者,修学2.广行和3.
深见的法,所要修学的深见(无我空性的正见)与广行(道次第的调心次第)需要4.准确
的理路,以准确的理路去思惟修。二胜六庄严,即分别代表保存佛法的这四个关键基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