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7》格西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4-10
请看文,“修行(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此二句是指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
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是空性,被空性周遍。“自性住种姓”和空性同义。
《现观庄严论》主要阐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附带也阐示空性,不仅如此
,在八事的每一事中,都有阐示空性的字句,例如在此第一事,“修行之所依,谓法界自
性”即阐示空性。
“自性住种姓”在一切有情心续中皆有,下自热地狱的补特伽罗,上达续流最后际的
菩萨,心续中都有“自性住种姓”,但是佛没有“自性住种姓”,凡是未成佛的补特伽罗
心续中皆有“自性住种姓”。
至于“自性住种姓”,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一致承许“自性住种姓”
,只是各宗派承许的方式不同。
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认为,“自性住种姓”是有情心续的“法性”。这样说是依据经
论讲的,经典是《如来藏经》,此属中转法轮之经典(与般若经同义),论著是弥勒怙主
的《大乘无上续论》,依此而说有情心续的法性(心续之空性)是自性住种姓。
菩萨心续之法性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是菩萨心续之空性。
“修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特指菩萨心续之自性住种姓,一般的自性住种姓在一切
有情心续中皆有。
不论中观应成派或自续派皆说:“有情皆堪能成佛”,有情皆有成佛之时,追根究底
是因为有情心续中皆有“自性住种姓”。
虽然有情心续中皆有自性住种姓,但只因为有情自己不修持能证佛果的方便,才留在
原地;若有修持,必定可以成佛。
有情若不修行,其心续中的自性住种姓将原封不动的待在那里,不会增长。
若是补特伽罗有修行,其心续中的“自性住种姓”必定会增长,将来肯定会证悟成佛
,获得解脱。
心的“法性”,是指心无谛实成立。例如:瓶子无谛实成立,是瓶子的法性。
因为心无谛实成立,故心可改变。心遇到好因缘就变好,遇到不好因缘会变坏,都是
因为心无谛实成立故。
若心谛实成立,则心不能改变,不管遇到好或坏的因缘,心都如如不动。因为心无谛
实成立,遇到好因缘,心就进步增长。
心无谛实成立就是心的“法性”,心的“法性”(即心无谛实成立)就是“自性住种
姓”。心遇到好因缘会进步增长,最好的因缘是佛法﹑善法,尤其大乘法。
“正行”是菩萨心续之智﹑加行。四正行又称四加行。“所依”是菩萨之所依(依止
处)。正行是菩萨之所依。
“法界自性”是法性或空性之自性。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只在菩萨心续中
有。但是一般的自性住种姓,是指佛种姓,一切有情的心续中皆有。
当说“心的法性是自性住种姓”时,意思是补特伽罗心续中若具有此,将来成佛时,
心将会转成相智体性;心上的法性“自性住种姓”会转成自性身,心会转成智慧法身,智
慧法身和相智(一切相智)同义。(...待续...)
>>>>>
[1] 佛智,即一切相智(一切种智)。《大般若经》:“菩萨摩诃萨,永断一切烦恼、所
知二障,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如来、应、正等觉,得一切相智(一切种智)。”
[2]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谈佛性~2016年5月6日尊者答信徒问
一般我们都是追随《般若经》或学习《般若经》的弟子、信徒。像心经…金刚经…《
般若十万颂》(大般若经)、《般若二万颂》(中般若经)、《般若八千颂》(小般若经)…。
这些经典的隐义是现观道次第(如大乘道的五道十地),有关隐义现观次第而言,慈
尊菩萨(弥勒菩萨)在他的著作《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了七十义(般若八事七十义)。
[3] 一切有情,下至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乃至最后际的菩萨,心续中都有自性住种性
有情心续中的自性住种性,即佛性。有情心续中的自性住种性即无谛实成立的空性。
[4] 任一法皆具有二谛--表相的世俗谛与实相的胜义谛
我们心识这一法具有的二谛--心识的世俗谛自性是明而了别,心识的胜义谛自性是
无谛实成立的空性。其中,以心识的胜义谛自性(无谛实成立的空性)安立为自性住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