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就是一再、不断地反复。修死无定期时,你不断派出理由、例子、譬喻,以及佛与上
师说过的话,它们都口径一致地指向相同的结论...一旦它养成了习惯,本来的那种觉得
自己不会死的坏习惯就会消失。
由烦恼而产生的习惯,或是掺杂烦恼的习惯,就是坏习惯。习于某件事情或某种关系,最
初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获益,于是你开始做,一次、两次、渐渐变成习惯。一旦变成习惯,
即便你知道继续做下去没有任何好处甚至有害,但你会继续做,而且处在一种必须得做的
状态里,例如酗酒。最初喝酒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觉得酒很香,喝着喝着变成习惯,大脑因
此产生变化,此时,即便你已不觉得酒好喝,但还是得喝,不喝就受不了。沈迷赚钱也是
,明明知道钱不是万灵丹,而且也很清楚自己不需要再赚钱,但不赚就是受不了。
有人把藏文的 字翻译为“瘾”,这个藏文字有喜悦的意思。但我说的这种
状况是即便已经没有愉快的感受,还是不由自主地继续下去。一旦养成坏习惯,就会失去
自由,因此我们要防犯自己养成坏习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当某部份习于坏习惯的大脑
能力愈强,专司判断的脑的能力就会变弱。一旦判断取舍的能力衰退,我们就失去自由,
即便知道不该去某处,因为根本没有好处,但你还是会去;即便知道该应留下来,但就是
无法留得下来。
简单讲,一旦养成坏习惯,就会失去智慧;一旦失去智慧,最重要的事情就办不成。
就像坏习惯可以养成,好习惯也可以。设法养成习惯,最后大脑细胞也会受影响,这是一
个已经透过科学研究确认的事。话虽如此,但人类社会对养成好习惯一事似乎并不重视。
也许有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因为近代学校教育也有教导学生要爱护同伴、助人等。然
而这些宣导只是一种教诫,不算是养成习惯。我讲的养成习惯的意思是串习、让这些教诫
真正与这个人的状态结合为一体。透过修心,让这教诫变成一个人的习惯。若用佛法名相
来说,无论说串习或养成习惯,都与观察修有关。
西方科学知道什么是坏习惯,而且也运用很多方法设法修正。然而,若知道如何透过观察
修改变坏习惯,应该会有帮助。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改变真的是件困难的事,
因为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产生效果。
以死无定期为例说明,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觉得自己不会死的想法是坏习惯,要对治这
种坏习惯,必须要修“不知何时会死”的心。只懂得在嘴上讲,这种想法不会真正入心。
如果只是把不入心的想法养成习惯,养成的也就只是无法动心的习惯。口头上讲讲的皮毛
,就算花再多时间串习,培养出来的不过是皮毛的习惯,无法真正变改你的心。所以,要
设法让心受影响,用能入心的想法刺入你的心,只刺一次不够,要继续刺,两次、三次地
持续下去,这样才是真正在修。
修,就是一再、不断地反复。修死无定期时,你不断派出理由、例子、譬喻,以及佛与上
师说过的话,它们都口径一致地指向相同的结论;也可以背一些很锐利、很刺心的偈诵,
不断引导内心做出死无定期的结论。读诵经论时,由于经论的文词本身就有力量,你要把
这个力量集中到死无定期上;运用理由时,你要先让理由在心里产生力量,而后把力量堆
积到死无定期上;同样的,运用例子与譬喻时,要先让例子和譬喻在你心上产生力量,然
后也把力量堆积到死无定期上。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每一个累积如果都带着力量,培养出
来的就会是有力量的习惯,而且会变成你的新习惯。一旦它养成了习惯,本来的那种觉得
自己不会死的坏习惯就会消失。
虽然我们的社会也会劝人不要酗酒、抽烟、不要当个工作狂,但这些都只是闻慧而已。虽
然闻慧有时也能产生一点效果,但若要运用观察修,最起码需要思慧,而思慧必须靠着运
用理由去观择才能产生。再者,做观察修时,头脑必须处在很伶俐、有精神的状态下才行
;否则看似在做观察修,实际上已落入略修了。
来源:网站“图滇悲桑格西 开示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