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义--修持大乘法的界限-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9-09 22:05:41
(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1》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2-28
请看文,“第一品 一切相智。
  梵语云: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毗缔
藏语云:协绕吉帕若度钦北勉那吉滇决翁巴兜悲坚吉则哇(音译)
汉语云: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释”
  这是该论的名称。
  请看文,“第一卷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这一句并不是《明义释》本身的词句,是从梵文翻译到藏文的译师写的“译敬文”。
每一卷含300偈颂,这是译师们作的规定。实际上,这部《明义释》并不全都是偈颂,倒
像是文章,共有五卷,每一卷各有300偈,一共有1500偈。
为什么译师要立“卷”?是预防日后有人对论著作增减动作,如果不这样作,或许有
人会自认厉害,就把自己的意见添增上去或认为原文错误而将之删改。所以译师立“卷”
有防止他人增益或损减的作用,就是防止他人任意增减窜改。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这句是译师所写的译敬文。为什么要写译敬文?因为这部论原
本是梵文,译师须要将它从梵文翻译到藏文,在翻译的过程会有很多的障碍出现,包括内
在和外在的,内在的障碍是指翻译到一半时,内心不快乐或生病;外在的障碍例如非人或
邪灵等不喜欢论著被翻译出来者,会制造障碍阻饶,为了要平息众多内外障碍,并使翻译
顺利完成的缘故,译师都会在论首写上译敬文。
译敬文礼敬的对象有三种:(一)礼敬文殊曼殊师利菩萨﹑(二)礼敬一切诸佛菩萨﹑(
三)礼敬一切遍智。
以前,在翻译时,若要完整译出究竟密意,并非只有译师一人可以完成的,必须是印
度班智达和西藏译师双方合作才可,在翻译的过程,还要有功德主赞助才行,翻译这部论
时,是藏王当功德主,翻译好了,他们三者会一起做审核。
翻译出的作品,不外乎经﹑律﹑论三法藏,因此他们制定一个规矩:
凡是翻译经藏,就礼敬一切诸佛菩萨;译敬文若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则可确定
该部作品属经藏。凡是翻译论藏,就礼敬文殊曼殊师利,因为文殊菩萨是智慧本尊;译敬
文若是“礼敬文殊﹑曼殊师利﹑妙音尊”,则可确定该部作品属论藏。凡是翻译律藏,就
礼敬一切遍智(因为只有佛陀可以制戒)。《现观庄严论》和《明义释》的译敬文都是“
礼敬一切诸佛菩萨”,所以可以确定该部论属经藏。
  请看文,“般若波罗蜜,庄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造释故敬礼。”
  首先,第一偈是礼供偈。经典并没有礼供偈,因为经典是佛说的,衪是至高无上的,
除了礼供衪自己之外,没有其余的礼供物件。
但其他的任何论著,在论首都会有“礼供偈”,论著作者都会先礼敬﹑供养自己心中
信仰的对境;若不先写礼供偈的话,在撰写过程可能会有很多内外障碍产生,或许一开始
时就写不下去,或者写到一半就搁置了,或者写到后面时就搁置了。所以从一开始到结束
之间,会产生有很多障碍,为了防止众多内外障碍的产生,撰著者都会先作礼供﹑供养,
所以论著一定有礼供偈。
礼供的对象,并没硬性规定,例如,至尊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是礼供(礼赞)三智
;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礼供大悲心,这是特殊的对境;法称的《释量论》和世亲的《
对法俱舍论》都是礼供导师世尊,这两部论的礼供词很相似,这部论是礼供的物件,是“
般若波罗蜜多”。
  此偈《明义释》的“礼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关联语”。若是《现观
庄严论》这三者都有个别的偈颂,但《明义释》只有此一偈,就涵盖三者(礼供﹑立誓撰
著﹑必要关联语)了;其他的论著都有三偈,而此论只有这一偈,所以此偈很重要。
  若是佛教的清净论著,在详细广解之前,一定要在开始的礼供偈和所诠内容之间,插
入必要关联语(需要的关联词)进去。
“必要关联语”是什么?撰写论有具备四点:所诠(内容)、需要、极需(究竟需要
)、关联语。
这四点之间,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著有关联。只有此偈
就已敍述了这四点。
《现观庄严论》的“庄严”是“饰物﹑装饰”的意思。譬如某人脸蛋漂亮﹑身材很好
,这就称为“自性庄严”;耳朵上﹑身上戴了各种饰品,这就称为“能饰庄严”;照镜子
时,镜子能清楚显现出,这就称为“能显庄严”,如果这三种庄严都具备了,这个人心里
会很高兴。
  《广中略三部般若经》是“自性庄严”。《八事七十义》是“能饰庄严”。《现观庄
严论》是“能显庄严”。值遇自性庄严的《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又有《八事七十义》做
装饰,而且由《现观庄严论》显示出,《现观庄严论》的特别所化机一定很高兴。
  这是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讲到的。士夫的身材好,就如《广中略三部般若经
》一样,是“自性庄严”;士夫又在身上穿戴﹑脸上涂抹的装扮,就如《广中略三部般若
经》的所诠内容《七十义》,是“能饰庄严”;,镜子能清楚显现出自性庄严和能饰庄严
,就如《现观庄严论》,能清楚地将《八事七十义》显示出来。照镜子的人,就喻如《现
观庄严论》的特定所化机,当他们于《现观庄严论》作闻思修时,内心将会很高兴。
“般若波罗蜜多…敬礼”是向对境般若波罗蜜多敬礼,为何敬礼?“庄严彼诸颂,令
成众庄严,造释故”。
“彼庄严诸颂”指《现观庄严论》。“彼”是指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
《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装饰就是《现观庄严论》。“庄严诸颂
”指《现观庄严论》中的偈颂。
《现观庄严论》的“庄严”是谁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广中略
三部般若经》本身是“自性庄严”。《八事七十义》是“能饰庄严”。《现观庄严论》是
“能显庄严”。
  简单而言,《现观庄严论》是谁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般若波
罗蜜多”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彼庄严诸颂”是《现观庄严论》里偈颂。“成众庄
严”指成为一切佛母的庄严,不只是《八千颂》一部或《二万颂》一部或《十万颂》一部
的庄严,而是一切《般若经》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故是“众庄严”
。“造释”指狮子贤要很广泛的详作解释般若波罗蜜多。为此等缘故致“敬礼”。
《现观庄严论》是《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的庄严。《现观庄严论》是
一切佛母的庄严。为什么?《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的内容,《现观庄严论
》将它显示出来,所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能显庄严。
只看《现观庄严论》的话,不会知道它是阐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现观次第
,依著《明义释》就能看出《现观庄严论》确实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能显庄严。狮
子贤撰写《明义释》的需要,是让我们了知《现观庄严论》是一切佛母的庄严。狮子贤撰
写《明义释》的究竟的需要是要成就相智,暂时的需要是了解《现观庄严论》是《广中略
三部般若经》的庄严。
“令成众庄严”的“众”是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依《明义释》可知《现观庄严
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依《明义释》能知《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涵盖《广
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内容。知道的话,撰写《明义释》的暂时需要已达成。
“礼敬般若波罗蜜多”的对境“般若波罗蜜多”,主要是指“经教般若波罗蜜多”,
其实这并不只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但在解释时,多数是就《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作
讲解的,其中涵盖整个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这当中有“果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
蜜多”是佛。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明义释》的“极需”。
  所以这一偈是礼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关联语。既然此偈是“必要关联语”,
那么此偈就必须含有四点:所诠﹑需要﹑极需﹑关联。“极需”是以“…般若波罗蜜多”
表示。
般若波罗蜜多分为四种:(1)经教般若波罗蜜多(2)道般若波罗蜜多(3)自性般
若波罗蜜多(4)果般若波罗蜜多。
其中,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佛就是“究竟的需要”。依《明义释》闻思修最后将证
得佛果,这是究竟的需要。
  “庄严彼诸颂”是指《现观庄严论》里的所诠内容,也是《明义释》的内容,所以这
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也是指《明义释》里的所诠内容。
“成为众庄严”表示出《明义释》的暂时必要性,而究竟需要前面已说了,是什么?
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庄严彼诸颂”就是指它的所诠内容,“令成众庄严”是指暂时的必
要性,究竟必要性是修行所证的般若波罗蜜多。
  “造释故”是造释论的“立誓撰著”。“必要关联语”必须含有四点:所诠﹑需要﹑
极需﹑关联。
其中第四点,彼此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字面上看不出来,它是间接表示的。“关
联”是什么?
譬如,《明义释》的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著本身有关联
,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可直接看出来,而是间接阐示的。闻思《明义释》,有了悟其所
诠内容的需要(必要性),依著需要可成就极需,因此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
;所诠和论著本身有关联。之间的关联是间接阐示的。
  对此不可说不重要,是很重要的,依著论著成办所诠;依著修持所诠内容成办论著的
需要;依著成办的需要成办极需。因此,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
论著本身有关联。
  《明义释》的第一偈是礼供偈,是向般若波罗蜜多礼敬。这一偈也是“必要关联语”
﹑“立誓撰著”,在此礼供偈之外没有另外的“必要关联语”和“立誓撰著”。其他论著
,这三点会用不同的偈颂讲。
  以上是礼供的部份。接着是各以一偈礼赞四位祖师:无著﹑世亲﹑圣解脱军﹑尊者解
脱军。
在狮子贤之前有难以计数的众多学智者,例如静命论师,他是狮子贤的直接上师。可
是当时解释《现观庄严论》,写释论的众学智者中,最好的﹑最优秀的就是他们四位,因
此有人质疑:已经有这四位精通于《现观庄严论》的人写了释论,您再写释论是为什么?
狮子贤说必要,因为这四位有的是以唯识宗的见解在写﹑有的得到词没有得到义﹑有的词
义都没有得到,所以须要再写释论。
  请看文,“慈(贪)众故博爱(一切贪),圣无著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

这是指圣者无著。藏文“卓喇洽巴”是“贪”的意思,所以不是“慈众”应该是“贪
众”,翻译时,不可以随便窜乱改文字,字面是贪,不可翻译成慈,那是有其必要性和理
由的。
为什么?作者用“贪”这个字是有理由的,虽然意思上是慈爱没有错,但还是请你们
将慈改成贪。慈爱有分等级:有极慈爱和不强烈的慈爱。“贪众”的贪字有很“强烈慈爱
”的意思。“众”是众生。“贪众”指对众生有强烈的慈爱。“博爱”的藏文是“棍恰”
是“一切贪”的意思。
圣者无著是唯识宗的开宗祖师。佛陀宣说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密咒乘法等众多
法。佛陀涅槃后,不久大乘法就衰颓了,大乘的宗派:中观宗﹑唯识宗也跟着衰颓了,只
有小乘法广为宏扬,小乘的毗婆沙宗和经部宗盛行。
  大概佛涅槃后大约九百年,圣者无著出世,佛曾经授记圣者无著出世的年代﹑时间﹑
出生的地方,还有他证悟到什么程度,证悟到第三地,将会写什么论著等主要在在《文殊
根本续》中清楚授记,在其余很多经典中都有授记,但最清楚授记的是在《文殊根本续》。
  在圣者无著出世之前,佛涅槃后大约四百年,龙树怙主出世,龙树怙主在在圣者无著
出世前已开创了中观宗,但唯识宗还没有创立。
圣者无著出世后,历经十二年,闭关修持“弥勒法门”,想见至尊弥勒。但在关房中
他根本没有见到,这之间还有很多故事,但简单而言,最后他很失望地出了关,回去的路
上,看到至尊弥勒的化现:一只黑母狗,下半身血肉模糊,被蛆吃着它的肉,极可怜的样
子,其实那是至尊弥勒的化现,但圣者无著并不知道。
当他看到母狗这么可怜状情,从心中生起了非常强烈的慈悲心,他本来对众生就有强
烈慈爱了,见到这种情形时内心的慈爱心更为强烈,这就是“一切贪”(棍恰)的意思,
特别强烈贪的意思。有两个“贪”字,都是慈爱的意思。
  因为圣者无著看到至尊弥勒的化现这只母狗,血肉模糊被蛆在吃的可怜样子,心想如
果不管这只狗,这只狗一定会死,而且死状很惨,但如将蛆移开狗身,这些蛆也会死,两
个都要照顾的缘故,就去向人借了一把刀,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但如果用手去抓那些
蛆的话,蛆可能会被捏死,他想身上最柔软的是舌头,所以就闭着眼睛,用舌头去舔,想
用舌头舔将蛆舔起来放到肉上,要闭着眼睛,因为血肉模糊,若不闭着眼睛,可能会想吐
,当他用舌头去舔时,却舔到地上,张开眼睛一看,结果看到至尊弥勒,没有母狗。
  圣者无著看到至尊弥勒后,就对着祂抱怨:“您好坏,让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让我看
一下。”至尊弥勒说:“我都在关房里啊!从你一入关,我就看到你,和你在一起了,是
你被业障挡住才看不到我,现在因为你对这只母狗产生很强烈慈悲心的关系,你的业障净
化了,才能看到我。”之后,圣者无著就拉着至尊弥勒衣角,由至尊弥勒以神通带他到兜
率天去,在兜率天,至尊弥勒讲了《现观庄严论》等慈氏五论,在兜率天中只有圣者无著
是人,其他都是天神。
  所以,偈曰“圣无著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的“救怙不败尊”是指弥勒
怙主(至尊弥勒),“不败尊”是至尊弥勒的另外的称号。“不败尊前闻”指圣者无著在
至尊弥勒的座前听闻《现观庄严论》等弥勒五论。
“作大论之释”的“大论”是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不是《现观庄严论》;“释
”是释论;圣者无著写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论释。圣者无著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
》的论疏。圣者无著在至尊弥勒座前听完慈氏五论,回到人间讲说,写了大论《广中略三
部般若经》的释论。他只有解说《现观庄严论》而已,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释疏。
  如果“大论”是指《现观庄严论》的话,就必须有一部圣者无著写的《现观庄严论》
释论,但是圣者无著和世亲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真正有写的是圣解脱军﹑尊
者解脱军。圣者无著在不败尊座前听闻后,写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论释在哪儿?就
是《真性决定论》,这部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真性决定论》不是至尊弥
勒写的,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作大论之释”是指《真性决定论》,这不是
《现观庄严论》的释疏。
(...待续...)
>>>>>
[1] 经常会说般若佛母--般若是诸佛之母,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经》(玄奘法师译):
“舍利子(舍利弗)!有问如来、应、正等觉:‘以实而言,何法能摄一切善法?’
佛正答言:‘所谓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善法之母,能生五波罗蜜多(六度当中布施等其他五
度以般若为导)及五眼等诸功德故(五眼当中,佛眼即一切相智--果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即舍利弗,舍利弗的母亲名唤舍利(sari),舍利(sari)是一种鸟名,相传他
母亲的眼睛美如舍利鸟(sari),故得名,而她所生下的儿子取名舍利子,玄奘法师将舍利
弗尊者意译作舍利子,而鸠摩罗什保留音译舍利弗,梵语"弗"是"儿子"的意思)!若菩萨
摩诃萨欲得清净五眼,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
如是清净五眼。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清净五眼,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鸠摩罗什译):“佛告舍利弗(玄奘法师将舍利
弗译作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佛眼)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2] 本文提到般若波罗蜜多分为四种:(1)经教般若波罗蜜多,(2)道般若波罗蜜多,
(3)自性般若波罗蜜多,(4)果般若波罗蜜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