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2》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3-15
讲到这里,只是这部论的前行部份而已,还没有谈到这部论的正行。
第12页开始,正式进入到正行部份﹑正式解释《现观庄严论》。
“圣慈氏”就是至尊弥勒。《现观庄严论》的作者是至尊弥勒。
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正行之前,写了三智的礼赞文礼赞三智:基智﹑道智﹑相
智。
先礼赞三智是有必要性的;狮子贤写的《明义释》就解释了为什么至尊弥勒在正行之
前,先赞三智的两点必要性:观待自利的必要性﹑观待利他的必要性。
“观待自利的必要性”:“自己”是指至尊弥勒,阐示自己随顺胜士夫的行持是至尊
弥勒自己的必要性。“观待利他的必要性”是为使其他的所化机对三智起敬信的必要性。
请看文,第12页,“圣慈氏自己与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显者”,这句阐示“观待自
利的必要性”。
请看文,“又由各各自证之智,于般若波罗蜜多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如是定解后,欲令他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胜、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趣证其义故,生起最
极净信故。”这句阐示“观待利他的必要性”。
第一点“观待自利的必要性”:在《现观庄严论》一开始,就先礼赞三智,是表示至
尊弥勒自己随顺胜士夫的行持,怎么表示呢?
胜士夫趣入重大善行时,最初会先对殊胜对境作礼敬﹑供养﹑皈依,这是胜士夫的作
风。从至尊弥勒写《现观庄严论》一开始就先礼赞三智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位胜士夫
,因为胜士夫的行为他都具足了,他的作为与胜士夫相随顺。
第二点“观待利他的必要性”:“又由各各自证之智”的“各各自证之智”是指一心
专注空性之智;“各各自证”是指空性;“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谁的心相续中有如是
之智?至尊弥勒的心相续中有。
请看文,“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翻译说:“境”的藏文是“有境”,所以请你们加个“有”字到“境”的前面会比较
正确。
“般若波罗蜜多之有境”是指谁?是指“三智:基智﹑道智﹑相智”。
这“三智”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薄伽梵﹑佛母”,三智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若对“般若波罗蜜多之有境”生起净信,是获得一切善的主因。
“一切善”是指解脱﹑遍智﹑增上生﹑决定胜。若对“般若波罗蜜多之有境”起净信
,这是未来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等的主因。
请看文,“如是定解后”
由谁做定解呢?由各各自证之智。由各各自证之智定解﹑了知。
今天上课到此。
(...待续...)
>>>>>
[1] 文中提到“由各各自证之智”,此处的自证,不是唯识宗、随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承许
的自证识,佛教宗义当中,某些承许自证识、某些不承许自证识,例如中观应成派破
除自证识,此处的自证,如阿含经当中说阿罗汉自证自知的自证,这个应成也承许。
[2] 此处提到“三智:基智、道智、相智”,即汉传佛教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3] 本文提到“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常言般若佛母,般若是一切善法、诸佛之母,如《大般若经》(玄奘法师译)云:
“舍利子(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相智(一切种智)成就佛十力....十八
不共法,菩萨摩诃萨由此佛眼(一切相智)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智慧境界,....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时,乃得如是清净佛眼。....舍利子!有问如
来、应、正等觉:‘以实而言,何法能摄一切善法?’佛正答言:‘所谓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善法之母,能生五波罗蜜多(六度当中布施等其他五
度以般若为导)及五眼等诸功德故(五眼当中,佛眼即一切相智--果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清净五眼,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
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如是清净五眼。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清净
五眼,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