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义--修持大乘法的界限-1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9-14 21:01:29
(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3》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3-20
  请看文,“如是定解后,欲令他(等)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胜﹑无量功德宝之出
生处,趣证其义故,生起最极净信故,且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所有之功德为前行之敬
礼。”
  “如是定解后”指至尊弥勒获得如是定解后。
“欲令他等”的“等”字是多数词﹑复数词。所以请加“等”字进去这是指利根﹑钝
根的所化机众。接着,应该没有“般若”这两个字。
“于薄伽梵母”,一般“薄伽梵”是指“佛”,这里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
“最殊胜”是非常卓越。
  “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指无量功德大珍宝的出生处﹑根源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
功德宝是指三智﹑最殊胜也是指三智﹑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也是指三智。
至尊弥勒对于“一切善妙的主因”已得定解,为使其他所化机众也于三智生起最极净
信,趣证其义,刻意趋入故,“…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在如
实诠说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前,先行礼敬。
在撰著一开始,有次第性地,诠说佛母功德,先行礼敬。就是先行诠说三智“佛母”
,三智是什么?基智﹑道智﹑相智;再予以礼敬。
  《现观庄严论》的四句礼赞偈:
  请看文,“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诸具种相
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
  第一句诠说“基智”功德﹑第二句诠说“道智”功德﹑第三句诠说“相智”功德﹑最
后一句向三智敬礼,这样正好是“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胜士夫若要从事某件大事,或写某部论著时,都会先向殊胜境作赞扬﹑礼敬。向谁赞
扬﹑礼敬?不一定。
例如《入中论》直接礼赞的对境只有“大悲心”,并没有直接礼赞佛﹑菩萨,意义上
是有礼赞,但没有直接礼赞。
《中观根本慧论》(即龙树《中论》)﹑《对法俱舍论》﹑《释量论》这三部都是直
接礼赞佛世尊。《释量论》和《对法俱舍论》的礼赞方式很类似;
《中观根本慧论》则有点不同,礼赞偈说:外道师虽有众多的说法,可是没有一位如
同世尊,由宣说“缘起﹑八不”之法,引导所化机前赴解脱道,以此礼赞佛世尊。
在此,是礼赞三智,等于是礼赞佛的相智。所以,礼赞的对境各有不同。
  在此礼赞的殊胜对境是三智。至尊弥勒礼赞三智,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一﹑显示自己的行为随顺胜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胜士夫。第二﹑为使所化机对三
智起净信故,因为于三智生起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相智”之主因;
倘若礼赞三智,其余所化机将对三智生起净信,自然会趣入三智作闻﹑思﹑修,依著
闻﹑思﹑修将可慢慢引导他们迈向佛果。至尊弥勒心想有此必要性,因此,礼赞三智。
礼赞的对境是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三智只在圣者心续中才有,凡夫的心续中
没有。
基智在所有圣者的心续中都有,凡是圣者皆有基智;道智只在大乘圣者的心续中才有
,小乘圣者的心续中没有;相智只在圣者佛的心续中有,菩萨也没有。
  基智是什么呢?基智是现证无我﹑现证四谛之慧。“现证四谛之慧”是现证四谛(四
圣谛)﹑无常十六行相之慧。
基智在圣者佛﹑圣位菩萨﹑圣位声闻﹑圣位独觉的心续中都有。基智是主要证得解脱
的方便。
道智只在大乘圣者心续中才有,主要是大悲心﹑菩提心﹑证空性慧,大乘圣者心续之
道,全都是道智;“大乘圣者心续之道”与“道智”同义。
相智是佛地之智,只有圣者佛才有。
基智﹑道智﹑相智,这三者简称三智。
  声闻﹑独觉二者,主要是追求解脱,他们不追求相智﹑不追求利他,只想要独自解脱
而已。这样,如果修持基智的话,基智可以正确的引导他们迈向声闻﹑独觉的解脱地,不
需要道智和相智。
总之,要证得解脱,一定要断除补特伽罗我执,而基智正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
若好好依著基智修持,必定能断补特伽罗我执;一旦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即证得解脱。因
此,基智可以引导声﹑独圣者迈向解脱地。
  圣位菩萨是追求利他为主?还是追求佛果为主?以追求利他为主,并不以追求佛果为
主,因为要证得佛果,必须利他;圣位菩萨为了究竟利他,必须证得佛果。
因此,圣位菩萨以追求利他为主要,追求佛果为次要。圣位菩萨既然以追求利他为主
,依著道智即可究竟利他。圣位菩萨修持道智(道种智),可以究竟达成利他,因此,道
智是圣位菩萨修持(利他)的方法。
  佛的责任最主要是转动法轮,为弟子说法。转动法轮说法的无上增上缘﹑无上的方便
,就是相智,因为为他人说法,自己必须先了解,才能够为他人说法,了解是由相智了解
的,手脚是不能了解的;
自己了解后,还要有“欲为他宣说”的利他心,若无利他心则不会对他人宣说,而欲
作宣说的心﹑动机,也是相智。想要使他人离苦﹑说法饶益他人﹑引导他人迈向解脱地的
这些心,都是相智。
所以,说法者是相智,欲说法之心也是相智,欲说法利他之心也是相智,因此,佛以
相智为增上缘而转动法轮。
  三乘的修行都含摄在三智中。
基智引导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道智(道种智)引导菩萨众行究竟利他行;相智
(一切相智或称一切种智)转动法轮为弟子说法,所以三乘的修行全部含摄在三智中,因
此,三智的功德,非常殊胜﹑卓越﹑无量无边。
  既然三智具有如是无量无边﹑殊胜卓越的功德,因而若于三智生起净信,那是获得一
切殊妙品(善妙)的主因。
  因为有这样的必要性,所以《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云:
(...待续...)
>>>>>
[1] 达赖喇嘛尊者于说法前,经常先念诵四句偈诵: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基智),
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道智),
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相智),
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
此四句偈诵即本文所说《现观庄严论》开头的四句礼赞偈,礼赞基智、道智、相智。
[2] 佛陀的一切相智或译作一切种智、遍智、正遍知,唯成就佛果,佛才有的智慧法身。
相智,即佛陀的一切相智,佛陀的空正见是一切相智、佛陀的菩提心也是一切相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法师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相智成就佛十
力…十八佛不共法,菩萨摩诃萨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时,乃得如是清净佛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佛告舍利弗(玄奘法师将舍利
弗译作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即佛眼)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注:同一梵语,不同译师不同译词,例如,梵语人名Sariputra,鸠摩罗什译sari
(舍利)putra(弗)-音译。玄奘译舍利子-梵语putra是儿子,舍利弗的母亲名叫sari(舍利)
,sari(舍利)生的儿子-意译。不同译词,例如,英语人名Jordan,音译乔丹或佐登。)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4696491.A.AA1.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