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23)

楼主: ykkdc (ykk)   2023-06-25 11:45:07
(续上一篇...)
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
* 现前之类别.瑜伽现前
略释:止观双运三摩地。
瑜伽现前的不共增上缘是止观双运三摩地,因此,产生瑜伽现前之前,必须先修止与
修观,进而获得止观双运。
“止”意谓奢摩他(梵语 samatha,音译奢摩他,义译止),彼是定之体性。
“观”意谓毗钵舍那(梵语 vipasyana,音译毗婆奢那,义译观),彼是慧之体性。
“双运”意谓聚合而相辅相成进行作用;若以修行者方面而言,就是聚合二种方便之
作用的道(属内心意知)。
“三摩地”是梵文上的名称,其是定的别名。
一般而言,定、三摩地是同义,但是,彼二与“止观双运之三摩地”则有差别。
未产生止观双运的一般凡夫,其心续中有定、三摩地,但不是止观双运之三摩地。
例如,一般世间凡夫心续中产生善心,“与彼善心相应的定、三摩地之心所”是有的
,但不是止观双运之三摩地。
如是,止观双运就是“止与观同时聚合作用之道”,也就是说,彼道既是止又是观,
具足“与止相应的观”及“与观相应的止”二分,彼二分互为作力、相辅相成而作用;
若以“与观相应的止”(专注安止的作用)之分而取名,即名为“止观双运之三摩地
”,若以“与止相应的观”(观择决定的作用)之分而取名,则名为“止观双运之慧”。
再者,显教修止观双运的次第不同于密乘所修,以显教而言,获得止观双运之前,必
须先依次第修习“九住心”(属欲界定),修成第九住心“等持住”之后,再由彼力引生
“心轻安”;其后引生“身轻安”;其后引生“身轻安乐”,产生不共的身轻安之乐受;
其后由彼引生“心轻安乐”。
最初现行的“心轻安乐”比较强烈,但随着定力而逐渐转为深稳,平等专注于所缘境
之时就是获得“初业修习所得止”,也就是获得“止”(最初成办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就
是获得色界初禅近分定的最初作意,属上界定心所摄)。
修成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初禅近分定最初作意)之后,依于止而入定某一法,先
于彼法上修习而引生“身心轻安”,其后引生“身心轻安乐”,其后引生“观”(正式的
毗婆奢那胜观),修成观之时就是成就“止观双运”(正式的毗婆奢那胜观=止观双运)。
此中,最初修止时相应的“慧心所”,彼时之慧心所,就是最终修所成“观”的近取
因。
最初修止(九住心的止)之时就有相应之“慧心所”,如前所说,修习而引生轻安、
轻安乐等等,其后再引生定、止(初禅近分定的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其后依次修习
,而将相应之“慧心所”修成观(初禅近分定所摄的观),当修成观(正式的毗婆奢那)
之时就是成就“止观双运”(正式的观=止观双运)。
>>>>>
[1]《杂阿含916经》:“心猗息(心轻安)已,心受乐(心轻安乐);受乐已,则心定。”
《杂阿含615经》:“其心喜已,身则猗息(身轻安);身猗息(身轻安)已,则受身
乐(身轻安乐);受身乐(轻安乐)已,其心则定(最初得正式的止为初禅近分定)。”
(注:猗息又译轻安。如三十七道品当中,七觉支的轻安觉支,又译作猗息觉支。)
南传《相应部》:“比丘修习轻安觉支时,于比丘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者,则
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最初获得正式的禅定安止,即初禅近分定最初作意)。”
南传《长部》:“舍离此等之五盖者(除遣贪瞋等烦恼五盖的粗重),则生欢喜,生
欢喜已则生喜悦,意怀喜悦者则身轻安,身轻安者则感受乐,觉乐者则心入三昧。”
[2]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如世尊言: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
《大乘庄严经论》无著菩萨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次说菩萨修习止观。....佛告诸比丘:‘诸比丘!有二法应须修习,所谓:止、观
。’....修有单双故,单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观修;双修者非一分,谓止观合修。”
如本文说止、观聚合而相辅相成进行作用,聚合止、观之作用的道(属内心意知)。
[3] 《百法明门论》唐.玄奘法师译
“心所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
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八、轻安…”
我们觉知的心、心所,具有51种心所法,其中,有11种善心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