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22)

楼主: ykkdc (ykk)   2023-06-25 09:03:09
修行止观双运的修行者,古代称为瑜伽师(禅师)
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教授
* 现前之类别.瑜伽现前
“由自之‘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三摩地’所生已离分别、不错乱之圣者心续的现
观”是瑜伽现前的性相(定义)。
分类有三:(1)声闻,(2)独觉,(3)大乘。
此中“瑜伽”意谓“双修”(不是单修止(定),也不是单修观(慧),止、观俱修),
也就是指“止观双运”。或有以“瑜伽”一词而意谓“道”,例如,见道以上圣者心续中
的瑜伽,就是圣者道(道,意谓智慧,智慧(道)属于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的意知)。
“瑜伽者”是:欲证获解脱以止观双运精勤修行的补特伽罗。其中主要是以止观双运
而修行证获解脱。
总的来说,外道与内道都承许解脱之道,所以,瑜伽者包含外道与内道的修行者。
差别而言,皈依三宝之心所摄止观双运修行的补特伽罗就是内道瑜伽者,相反的就是
外道瑜伽者。
以内道来说,瑜伽者有出家众与在家众二种,并且不一定是圣者。
是“圣者”周遍是“瑜伽者”,是“瑜伽者”不周遍是“圣者”。
由上说可知,瑜伽现前的“瑜伽”意谓内道圣者,彼属是三宝之一(例如,四向四果
,四双八辈的圣僧,是证得瑜伽现前的内道圣者)。
一般人经常使用“瑜伽者”一词,或是认为长头发、衣服脏污、不修边幅、不受世俗
规范的人是瑜伽者,或是认为山洞中苦修的人就是瑜伽者,然而真正的涵义并非如此。
瑜伽现前的性相:由自之“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三摩地”所生已离分别、不错乱
之圣者心续的现观。
其性相(定义)中有四条件:
1.依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所产生、2.已离分别、3.不错乱、4.圣者心相续的现观。
瑜伽现前必须依特殊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三摩地”才能产生,于下文中略释止观双
运。
又,彼(瑜伽现前)是现前,故是离分别。
又,彼不错乱于自己的显现境,故是不错乱。
又,彼是圣者心续中的现观(或是道,或是智),意谓补特伽罗心续中有的道,其界
限是见道以上(见道以上包含见道、修道、无学道)。
瑜伽现前必定是圣者心续中的道,资粮道与加行道修行者心续中并没有,有学见道乃
至无学道圣者心相续中皆有瑜伽现前。
如是,要言之,圣者心续中依于“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三摩地”所产生的现前,
就是瑜伽现前。
瑜伽现前的事例──
以经部宗而言,自宗不承许法无我,因此,瑜伽现前的所缘就是四谛十六行相随一,
其中包含补特伽罗无我的部分。
例如,现前通达无常(细品无常)、现前通达苦谛、现前通达集谛、由现前而通达补
特伽罗无我等等,彼等皆是见道以上圣者心续中的现观(瑜伽现前);
凡夫并无现证四谛十六行相随一之瑜伽现前,因为,自续派以下认为资粮位、加行位
虽有产生止观双运的情形,但必定末产生瑜伽现前,唯有见道位以上的圣者才有通达四谛
十六行相随一之瑜伽现前。
例如,有一类补特伽罗,未入声闻资粮道之前,已获得止观双运,所以,声闻资粮道
已得止观双运的补特伽罗,是有的,但是,彼未获得“缘四谛十六行相随一之止观双运”
,若以主要所修的见解而言,就是未获得“缘补特伽罗无我之止观双运”。
又,当彼(声闻资粮道行者)心续中产生“缘四谛十六行相随一之止观双运”的分别
知,就是进入声闻加行道,但是并未产生“现证四谛十六行相随一之止观双运”(通达四
谛十六行相随一之瑜伽现前),当然也一定未产生“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瑜伽现前”。
又,加行道分为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等四位,从煖位至世第一法次第而修,
当“缘补特伽罗无我之止观双运”(属分别知)离开“补特伽罗无我的义共相”时就是产
生“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瑜伽现前”(现量无分别知),就是进入声闻见道,也就是证获
第一刹那之声闻见道──声闻见道无间道(见道根本智的第一刹那)。
又如,产生任运出离心进入声闻资粮道,由修而产生“缘补特伽罗无我之止(奢摩他
)”,但未产生“缘补特伽罗无我之观”;其后,由修而产生“缘补特伽罗无我之观(属
分别知的毗婆奢那)”时就是产生“缘补特伽罗无我之止观双运”,就是进入声闻加行道
;其后,历经加行道之煖、顶、忍、世第一法,进入声闻见道时就是产生“通达补特伽罗
无我之瑜伽现前”(现量现观,属无分别知的毗婆奢那,具有断除烦恼障的能力)。
如是,为何彼是瑜伽现前?因为,彼是依于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所产生,且是已离分
别、不错乱之现前,又是见道位圣者心续中的道,故是瑜伽现前。
瑜伽现前的类别有三:声闻之瑜伽现前、独觉之瑜伽现前、菩萨之瑜伽现前。
此三种瑜伽现前是见道以上圣者心续中的现观。
因为修行上有三乘圣者的差别,并且三乘之圣者道不相同,故有三种瑜伽现前之类别。
概略来说,瑜伽现前的三种类别是以彼道的“所依身”而区分;更详细而言,区分为
三乘圣者、三乘瑜伽现前,这是以最初直接入道的种性而建立。
最初直接以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而入道,如是建立有三乘圣者、三乘瑜伽
现前。换言之,何以区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之瑜加现前?原因是:最初入道的种性者有
三类,故建立三种圣者的瑜伽现前──声闻种性圣者的瑜伽现前、独觉种性圣者的瑜伽现
前、菩萨种性圣者的瑜伽现前。
总相的分类是以“种性者”(最初入道的种性者)而建立,但是观察个别而言,不是
三乘圣者的圣者、不是三乘圣者的瑜伽现前,是有的,另有不属于三种分类随一的第四类
,例如,由声闻独觉阿罗汉迥转(回小向大)进入菩萨乘资粮道道、加行道的修行者,此类
圣者心续中的瑜伽现前,并非三乘圣者的瑜伽现前随一,并非三种瑜伽现前的其中一种。
>>>>>
[1] 《杂阿含464经》:
“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谓圣弟子,止、
观俱修(双修止观),得诸解脱界(获得瑜伽现前,断除所断,获证解脱道的灭谛)。”
律藏《根本萨婆多部律摄》:“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谓于奢摩他(止)、
毘钵舍那(观)双修等运,获圣道故(以止观双运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获圣者现观)。”
[2] 摘自:印顺法师<妙云集>:
“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专以礼拜、唱念为修行。他们除学经(论)持
律而外,主要是对人广行教化,对自‘精勤禅思’。禅思,含得止与观,凡修持而得止、
观相应,心境或理智相契应的即名为瑜伽,瑜伽即相应的意思。”
[3]《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译):“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论、抉择,正修加行。”
瑜伽师修习止、观的加行,止、观的获得,从佛典三藏的受持、读诵、问论、抉择而
来。双修止、观,以内心意知止观双运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获得瑜伽现量的圣者现观。
佛教内道的瑜伽师分为三类:声闻道的瑜伽师、独觉道的瑜伽师、大乘道的瑜伽师。
[4] 现前是觉知,瑜伽现前(瑜伽现量)是哪一种觉知?属于身语意当中,内心意知的觉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