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严法师/欢喜看生死(2/9)

楼主: brdemoved (我笑他人看不穿)   2022-10-23 10:31:12
欢喜看生死 2/9
圣严法师著
第一章 师父,您快乐吗?
  问:台湾社会十多年来变化很大。在过去戒严时代的教育、制约的气氛下,比较“忧
国忧民”;解严后,意识型态包袱轻了,社会多元化发展,很多人开始觉得活着就是要快
乐;不管是追求声名成就、财富健康,最后目的就是要快乐。愈年轻的人,愈是如此,对
快乐的追寻,因此变成生命中很重要的事。
  答:人既有生命,那么运用生命、享受生命,就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为什么有生命,
生命价值在哪里,一般人通常并不去思考。
  既然追求快乐,过程就变得很有意义。有的人求名,享受掌声,但如果过程不扎实,
沽名钓誉,虚晃一招,成名可能只是短暂的;声名消退之后,就会因落寞的情怀而感到痛
苦,当然也有人是实至名归。财富这件事也相同,追求财富的快乐、过程和运用之间,都
需要智慧来应对得失的局面。
  追求快乐是有代价的,只是在追逐中的人,大多认为这个代价值得,很有意义,不以
为苦。人的心里总有各种的不满足,于是就需要向外追求,以填补那个不满足的坑洞。其
实何止是声名成就、财富、长寿、子孙满堂、儿孙绕膝,就连爱情也不是青年的专利;有
人一辈子追寻“真爱”,即使年逾花甲,还在期待爱情。所以,有人在追寻快乐时重视结
果,但也有人享受过程,就算得不到也快乐。
  观看大众的种种,不难发现,快乐的感受是很主观的;而在这当中,很少人知道生命
真正的意义。
  快乐是过程而非究竟
  问:身为宗教家,对生命自有看法,那么,师父,您快乐吗?
  答:我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来回答我很快乐或我不快乐,因为这对我来说,并不成问题
。我的宗教、思想告诉我,人生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不可能天天快乐,也不会天天不
快乐;只要明白自己的立场、确定人生方向,快不快乐,无非过程,并非究竟。
  问:所以,您生活上不会起强烈的感觉?
  答:但我也不是麻木不仁。年轻时跟大多数人一样,过年过节有吃有玩,觉得快乐;
上佛学院读书时,觉得准备考试很辛苦,考完了会感到快乐。但是现在不再如此。我不会
因为得到一样东西而高兴,甚至兴奋;甚至不觉得曾经完成了什么事,因为以佛教徒的修
习目标而言,我还在过程中;但也没有什么事是没有完成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
  所谓完成、不完成是相对的,质、量与时间(也就是过程),是变量。从不同的质、
量和时间的角度去衡量,就有不同的结果;你可以说它已经完成了,也可以说它永远都不
会完成。以我的信仰而言,达到成佛,获得大解脱,那才是究竟的快乐。其余的阶段,都
不会是真正的完成,但却是在完成的过程里。
  问:根据法师所著的《归程》及《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二书得知,法师家境贫困,自
小体弱,又遇到中日战争的动荡时代,您个人的成长经验是如何转化这些挫折和困境?
  答:我六岁才开始会走路、说话,九岁才上私塾,也是从“上大人,孔乙己”开始学
起,但家里穷,读读停停,也曾跟父兄做童工。
  我并不是少有大志。遇到大环境波折不断,当时也不明白原因何在,也没有解决的办
法,心里很无奈。但现实既是如此,只有接受了。
  真正让我确定人生方向、获得信心,是个人的一次宗教经验。我十四岁出家,奇怪的
是,从前念私塾、上小学时,我整部《论语》、《中庸》等古籍都背得来;做了沙弥,却
对经文没辄,总觉得脑袋像一团浆糊,很难记诵,师父见状,要我拜观世音菩萨。
  从此,每天清晨四点就起床礼拜五百次,约二、三个小时,当时一点也不觉得累,还
感觉很轻松。这样过了三个月,突然间,我感到脑筋清明了。那一年,我十四岁,当下很
快乐,也知道佛法的好处,于是立志一生向佛、弘扬佛法。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一点也不
觉得苦。
  快乐来自自心
  问: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如何能有源源不断的快乐呢?
  答:当然,追求快乐和满足是自然的事,否则生命好像失去意义;我认为一般人要得
到快乐,应该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满意,要由自己的内心涌出快乐的泉水来。但太多人把自
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身上。所以,要自己对自己满意也不容易,必须是会思考、有思想的
人才能觉得问心无愧。但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依赖亲友对他的看法,常常因为别人的
眼光、别人的评价而心情起伏、患得患失,产生很多的烦恼。
  我认识一个妇人,早年离婚,辛辛苦苦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当时,两个孩子很乖巧
会对母亲说:“妈妈好辛苦,是爸爸不好,我们讨厌他。我们永远爱妈妈,将来长大了,
一定孝敬您。”
  但是等到老大二十一岁已离家独立,小的十八岁也准备自立了。这两个男孩和母亲的
关系虽不至于反目成仇,但也疏远了,偶尔还说出让母亲心痛的话:“像妳这样的女人,
难怪爸爸要离开妳。”
  十多年过去了,换来这句话。这位母亲来见我,她不明白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子。她
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难道错了吗?我告诉她:“妳确实错了,错在那‘无微不至’
地照顾。现在孩子长大了,谈恋爱、交朋友,需要有自己的天地,不要妳管那么多,妳再
凡事插手干涉,他们自然会讨厌妳,甚至变成仇人。”
  所以,我常对上了年纪的人说,老了,要少念儿孙多念佛。孩子长大就要让他出去闯
闯,即使头破血流也让他去试;他们回来求助,就伸出援手,不回来也无需挂心。
  另一个例子也很有趣。一对老夫妇事业有成、感情和睦,后来移民美国,三个孩子也
有相当成就,一个是会计师、一个是律师、还有一个是医师。这样的家庭不是人人称羡吗
?有一天,这对老夫妻到美国的道场来见我,我就知道他们不快乐,因为通常觉得快乐的
人,如果尚未学佛,很少会到道场来。
  他们的不快乐,是因为孩子在他们生日时没有回来祝贺,连一通电话也没打,好像彼
此约好一样,他们觉得被孩子冷落了。
  于是我问他们:
  “孩子没打电话回来,你们的生日就没过了吗?”
  “也过啊,可是感到很失望。”
  “那你们有饭吃、有房子住、有钱花吗?”
  “有啊!”
  “那你们还缺什么?”
  “缺孩子的孝顺。”
  “你们三个孩子在人前对你们的态度如何?”
  “他们表现得很好。”
  “那就够了吧!你们在家衣食无缺;在外人人称羡、面子十足,该满足了吧!”
  就像前述两个故事一样,大多数人在青壮年时,把生命全寄托在家庭、事业上;年老
时,又寄托在儿孙身上,都将自己寄托在外在的人事上,这样就很难得到大幸福、大快乐

  问:难道要割舍一切,才知道自己是否真快乐?
  答:不是,是要为他人设想,考虑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时、空与过程里。像那对移民
美国的老夫妇应该想到,三个孩子的工作压力其实很大,他们忙于事业、家庭,不也跟自
己年轻时一样吗?只是目前大家都处在人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罢了。
  问:是否只要常为他人设想,自己和别人都可以感受到快乐?
  答:也不是,换一个时、空为人设身处地着想,是帮助自己解开困局,扩大心胸,至
于别人能不能因此而快乐,还得看因缘。
  这么多年来,我受恩于许多人,但我没有办法集所有的力量来报恩,甚至还让恩人受
委屈。譬如早先是很熟的朋友,后来因为主、客观环境的变化而疏远,他们有他们的想法
、做法,我也有我自己的路要走,不能顺着他们的方向,自然无法满足他们对我的期望,
于是他们就感到失望了。
  遇到这样的情境,我是无力处理的,因为因缘际遇人人不同。因此,我在面对学生、
弟子时,就会学习设身处地,转个念头看事情。在我的弟子中,有好几个年纪轻轻就过世
,也有还俗结婚;更有自立门户,甚至成为基督教徒的。但我不会因为他们的做为而不快
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不顺我心、如我意是很正常的,我自己不也是这样让一些
人不快乐吗?
  还有一些离我而去自立教派的学生,在外公开批评我,寄书给我看。我了解他们的想
法,但要我改变,跟着他们的方向走,当然不可能。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走同一条路,他
们有不同的思考,要走别的路,我只有祝福他们。老话一句,“因缘不同”嘛,只要他们
快乐就好,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快乐才行呢?这是没道理的。
  至于那些成为基督教徒的人批评我,更是自然,因为他们现在的立场与佛教已截然不
同,当然会批评我,这也没什么好生气。
  以慈悲和智慧转化悲伤
  问:遇到像九二一地震这么大的、具毁灭性的挫折,人还可能再度快乐吗?要怎么转
念呢?其实有一些人即使没有直接蒙受灾难,但看到成千上万的同胞,在短短几分钟内,
失去家人和财物,心里都极受震撼,觉得人生很脆弱。
  答:的确如此。我几次带着赎罪的心情到震灾现场,看到受灾户真正的哀痛。他们个
个都麻木了,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也不会嚎啕大哭。这种记忆令人很难忘掉。当时我在接
受记者采访曾提过,小时候见过长江大水患和战乱的悲惨画面,偶尔还会浮现脑海,还能
感觉当时的恐怖,刚经历如此大天灾的人,又怎能轻易忘却?
  恐怖的记忆虽然无法磨灭,但可以升华,我们可以藉慈悲心和转念的智慧让悲伤升华
。我猜想,不仅是亲受九二一震灾之痛的人,甚至遭遇别种不幸的人,最难释怀、最难打
开的心结就是: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一定是我呢?
  地震发生后,我听到一些佛教徒说,那是他们自己过去造的恶因,所以受此恶报。
  我不会这样说,我告诉大家,这些受难的人都是菩萨,他们是替所有台湾人受难,因
为任何因果都有它的时空背景等环境上的条件。我也曾对媒体说过,就好比丢石头到水里
会产生涟漪,但那个涟漪会怎么波动、怎么形成和消失,都和当时的水流、地形、水的深
度有关,彼此影响、互相作用,不仅只靠那块石头和水而已。
  台湾本来就处在地震带,发生强震是迟早的事。如果真要说因果,那是整个台湾社会
累积所成。在九二一罹难的人,是替二千二百万人受罪,所以称他们是菩萨;而活着的人
,不管在哪里,都应心存感恩。
  问:转念容易做到吗?
  答:其实也不会太难。如果自己想不开,转不过来,就把心胸敞开,藉别人的智慧和
经验,多读、多听、多想。
  南部有一位老先生因为读法鼓文化出版的一本书,书中有一个人处境很像他,很快就
想开了。这位老先生当了一辈子警察,一直升不了官,到退休还只是个基层警员,省吃俭
用让女儿到美国完成博士学位。有一年女儿回台湾,这位警察爸爸带她来看我,我赞叹这
位父亲的辛劳,很会培育子女,但他很谦虚也不居功,都说是孩子自己努力所成。而这个
女儿竟回答说:“对呀,爸爸又不懂我的功课,帮不上忙,是我自己努力读书,领取奖学
金而完成学业的。”
  我听了心里很生气,这个孩子难道没有想过,起码父亲还让她念书,没叫她早早去工
作赚钱。我当时气的真想把她的头扭下来。
  问:哦,师父也会生气呀!
  答:是啊,只是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也不会真的扭断她的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