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老法师:大经上说,“淫心不出,尘不可出”,
在家居士,今世真为生死,信愿念佛,当下应断淫欲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3z3R5oJa0
问:第三个问题,大经上说,“淫心不出,尘不可出”。
在家居士,今世真为生死,信愿念佛,当下应断淫欲吗?
答:应该要断,为什么?这是贪心。
如果真的淫欲的念头没有,你说淫欲的事还需不需要
?除非是在弘法利生表法,如果不是属于表法,
度化众生的方便,那就没有必要,这是我们一般常识可以能理解的。
净空法师:夫妻不断正淫,是否能往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sCtUEzQ5g
问:第八个问题,夫妻不断正淫,是否能往生?
答:如果没有贪爱就会往生,如果还有贪爱,就不能往生,关键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有贪爱,你还不愿意离开,你这个夫妻还断不掉,
还在留恋,那怎么办?来生再做夫妻,你还能往生吗?
你不能往生,所以关键在此地。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
对于没受任何戒律的在家居士而言,‘正淫’没有犯戒,
但对修横出法而言,不断正淫还是会影响到解脱的,
还真有夫妻热衷此道的@@
由于接触本版数年,深知本版有些仁兄喜欢引战、喜欢断章取义,
那些仁兄肯定会说:‘啊正淫又没有犯戒’、‘夫妻间床第佛陀又没有规定不行’等等
这些相似说法乍听之下没错,但却忽略掉‘贪爱’这件事。
想要横出解脱应当要看淡五欲六尘,纵使正淫没犯戒,但却会"影响"。
南无阿弥陀佛 合十
作者: jenhaoliao (..) 2019-09-13 12:19:00
净土法门 万修万人去;如你引用 则万得一二。易行道变成难行道? 楞严经是大经吗? 无量寿经才是犯戒不能往生? 莹珂法师念佛三天 即感应道交了净空法师之义,你贪恋娑婆 不欲极乐 当然不能去犯戒都能去,何况守戒!净空净空法师提莹珂法师的例子很多次,自己看吧不要错解老和尚的意思。大经、小经、观经多研读。修净土,一切以净土经典为主原PO立意良善,但念佛即可消淫欲,何来此担心?末学念佛 三个月即不淫,但之前是淫欲极重之人。淫行是每天的功课,乐此不疲,二十年如一日。听闻此法门,依经奉行,淫欲大减。莫小看佛力。若深信切愿,自然水道渠成。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9-13 10:32:00即使是夫妻间的行为,也可能构成邪婬,例如佛典提到的非时、非处、非道等,所以夫妻间的行为不一定都是正婬,还是需要抉择。另外,有受在家居士五戒的佛弟子,夫妻间的的行为没有犯戒,并不是没受戒的在家人夫妻行为才没有犯戒。又,即使没受佛教戒律的一般人,邪婬也属于业道罪,不用说到来世,破坏他人家庭关系于现世就会受到国家法律制裁有受佛教戒律的在家居士犯邪婬更严重,不仅有业道罪,还有受戒后违犯佛陀制戒的制戒罪,业制双举,结罪更严重。烦恼分为“现行的部份”与“随眠的部分”,断除烦恼分为断除烦恼现行与断除烦恼随眠,断除烦恼现行是暂时压伏烦恼,还没有真正断除烦恼;断除烦恼随眠才算真正断除烦恼例如贪的根源是无明我执,外道的修行者修行禅定转至上二界时没有欲界的欲贪,暂时降伏了欲贪的现行,但还没有真正断除欲贪,因为欲贪的随眠还在,欲贪的根源是无明我执必须进一步修习与我执正相违的无我慧,才能断除烦恼随眠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9-13 14:18:00有些人对于五戒和八关斋戒的婬戒差别,因为没有正式受戒过也没有学习戒律的缘故,可能还不太了解,这里再重复说一次。五戒的婬戒遮止邪婬,但没有遮止夫妻关系的行为,如果夫妻是受持五戒的居士,行房不违犯五戒。八关斋戒的婬戒比较严格,形同出家人,包括夫妻关系的行为也要遮止如果夫妻受持八关斋戒,不能行房,行房违犯八关斋戒。又,戒律的持犯,是在受戒得到戒体的基础之上才说持犯,对于没有受戒得到戒体者,没有所谓的持犯可言,所以不必去说没有受戒不犯戒,例如某甲不是某党的党员,我们不会说某甲遵守或违犯党规党章,又如某乙不是某健身俱乐部的会员,我们不会说某乙遵守或违犯会员规定,又如如果不是天主教徒,也不会有人去说遵守或违犯天主教教规。同样的必须是佛教徒得到戒体后,才会说有没有持守或违犯戒律。(所以夫妻受持五戒之后,能不能生小孩?可以,而且受持五戒遮止邪婬,能避免外遇。而夫妻俩若参加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期间则不能行房。)<摄类>:五戒遮止的婬行与八关斋戒遮止的婬行,二者有范围大小不同的三句差别。
作者: jenhaoliao (..) 2019-09-13 15:07:00
本来是戒律讨论,变两个主题: 1.戒律 2.往生决定
重点是心,若深信切愿,淫心自消,淫行自除,不除而除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9-13 15:15:00信心所是善心所,信心所是与第六意识心王相应的善心所。<心类>:心、心所当中,善心所应增长,烦恼心所应减除。(又佛教戒律是在皈依之上受戒,所以外道不得五戒等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