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12(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9-01-07 00:13:06
  请掀开六十二面。我们在这本《疏钞》里面,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是谛闲法师从《疏
钞》里面节录出来的,几乎都是原文,谛闲法师自己加的很少,顶多只是个介绍词而已。
他老人家节录的也就是《疏钞》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还是嫌时间太短,没有法子详
细跟诸位介绍。只是在重要里面选择最重要的,于我们平常修学,特别是念佛有关系的,
跟大家做个简单扼要的介绍。
  从《疏钞》里面我们了解佛法的确是活活泼泼的,圆教、圆人他的思想、他的见解、
他的行持,就接近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无碍法界里面,最要注意的就是邪正之别,一
念正就是佛法,一念邪就变成魔事。藏、通、别、圆都离不开这些原则,小乘法里头也是
如此。择善固执是好的,可是如果不明理论、不知道目的,有些固执是错误的,得的效果
是相反的。这些地方我们多读大乘经论就会明白。这是讲圆教的人,思想比较开放的,他
一下手就可以用圆教的教义做为自己修学的依据;换句话说,他可以用诸佛与大菩萨修行
的方法自己来做。这是既快速,比起前面几种还要来得简单,这就是古德所谓的“圆人说
法,无法不圆”,说、听、学习都不例外。下面这几句就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
”,十如是是讲诸法实相,从本体到现象、到作用统统都包括。十如是也有浅深、广狭各
种不同的说法,因人根性而异。但是在《法华经》上,正说当然是圆教教义,《法华》纯
圆。《华严》是全圆,《法华》是纯圆,大乘圆教的经典只有这两部。从圆教教义来说,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们从这里接着再念下去。“既一切皆实,实外无余”,真实之外就没有东西了,“
复云余皆魔事者何也”,为什么又说余皆魔事?一切都是真实,哪有什么魔事?这是疑问
之所在。下面给我们解释,“应知此说,是以理简情”,完全从理智上说那就是真实的,
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若离心缘能所等相,名为实相”,这是纯粹的理性、纯粹的
智慧,以智慧去观照。“介尔有相,即为魔事”,前面讲的其余就是指这个,介尔是一丝
毫,一丝毫的执著就叫魔事。所以一丝毫都不能执著。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离相、
执著是从我们自己的内心,心里不要有执著,心地要清净。可是处事待人接物,该执著的
还是要执著,不执著的地方就不要执著,那是应用。内心清净,应用自如。应用是对人,
他有执著,我们随他的执著而执著;他不执著,我们也可以随他的不执著,我们也不执著
。这样与世间法才能够相融相即,才能够和睦共处,不至于跟世间法对立,那就错了。这
在佛法就是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世间法是什么?世间法就是分别执著,我们并不破坏它。因为世间人都有分别执著,
从分别执著里面建立社会秩序,像世间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统统都是分别执著
里面产生的。它既然有了,我们真正觉悟的人,心地清净的人,入到他们那个境界里头也
要随俗,不能不随俗。不随俗就破坏他社会的形象,这是他们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所
以要随顺世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面自己内心还
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叫功德。外面跟大家一样分别执著,里面确实
没有分别执著,外面随喜,里面是功德,这是菩萨修学的方法。
  所以,要注意此地讲的介尔有相,即为魔事,这个“介”是一丝毫。这个一丝毫严格
来讲,就是等觉菩萨还有那么一点点没放下,那就是他的魔事。这个魔事是生相无明,最
后一品生相无明,何况其他?所以佛法没有别的,破尽一切分别执著而已。破尽一切分别
执著,不是破别人的,你要是破别人的那就坏了。破自己的,与别人不相干。破自己的分
别执著,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清净法身。确实,离开一切分别
执著,法身、般若、解脱你统统证得。虽然证得,不坏世间法,跟任何人都能够欢喜的相
处,为什么?能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跟大家就能欢喜相处,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违背。因
为菩萨晓得一切都是假的,何必要认真?他要怎么样就随他怎么样好了,不要去认真计较
,这样才能够随喜,才能够恒顺。
  底下有两句话也是我们应当要把它记住的,在六十二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字看起。
“以情分别,一切皆邪;离情分别,一切皆正”,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这个东西很
麻烦,世间人把这个看的很重,人没有情还得了,那就不得了!我们看那问题太严重,殊
不知道所有一切麻烦都是情招来的。大的麻烦是六道生死轮回,这个东西若没有了,给诸
位说,你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生死轮回也没有。不是个好东西,何必把它看得那么重,
不肯放下。有些人对这个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听说佛教要把情断掉,于是乎产生一个错误
观念,不能学佛,学佛的人没有情,变成我们一般世俗讲无情无义,这佛不能学!其实我
告诉诸位,世间人执著这个情是假情假意。佛菩萨真情,真情实意。为什么?情跟智是一
个东西,迷了叫做情,觉悟了叫做智,名字换一换,实际上一桩事情。智是什么?智是永
远不变真实的情,你说那个情,情是把智迷惑了,所以不是个好东西。
  佛法给它重新建立一个名词,佛法讲慈悲,慈悲是理智的,世间爱情是迷惑颠倒的。
实在讲,慈悲跟爱情是一桩事情,怎么能说佛无情?佛才有真实的感情。从前方东美先生
我跟他学哲学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一个哲学家是感情最丰富的,没有感情不能学哲学
。再告诉诸位,没有真实的感情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萨,一样的道理。假情假意是不能学
佛的,学佛要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情,换个名词叫做智,所以智跟情是一不是二,一个
是觉,一个是迷。此地讲以情分别,迷情,情执分别一切法,一切法皆邪。离开迷情,你
分别一切法,一切法都正,这个要知道。
  所以底下讲“今简情取理”,简是拣别,把它区别出来,什么是迷情?什么是理智?
“是为经体”,佛说经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说的。“应知实相全体照明,称为真心,亦名
本觉,觉体遍故,诸法皆实”,这几句话好懂。真智就是真心、就是本觉,觉体就是自性
、就是真心。真心遍满法界,法界里一切万相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法皆实,没有
一样不是真实。觉悟了,那就《金刚经》上的话反过来,“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迷了
的时候,你有情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一断,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就那一念
之差,真妄就显示出来。
  “若指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无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
心,观于依正,能所即绝,待对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这不仅是本经之体,所有
一切大乘经体统统都是这样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于大乘经才真正生起清净坚固的信
心,晓得大乘经理论依据是最真实的。这叫指要来说,最要紧的、最扼要的,给我们指出
来,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念头。我们眼能见、耳能听这个“能”,能见能听的这就是本觉,
这就是心真性起用,能见、能听真性起用。在见闻觉知里面起分别执著这是错误的。随顺
众生起分别执著,自己本身没有分别执著,是佛菩萨。自己从内心真的起了分别执著,这
叫凡夫,这个是迷。内心清净没有分别执著,随顺众生分别执著,这叫大慈大悲普度众生
。佛说经是依这个原理而说的。
  下面我们都可以把它省掉。底下一段在六十五页,有两句话,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六
十五页第一行最前面这个两句。“情想叵忘,本性难显”,意思就是情想要不把它舍弃掉
,你就没有办法见性。这个两句要牢牢记住。这是我们学佛,拿念佛人来讲,我们为什么
不能得一心不乱?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两个字,“情想”。你的情太重,一天到晚胡思乱
想,你怎么能得一心?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无非是把情想断掉而已,各宗各派无量法门
,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在我们净土,我们现在取的是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把它打掉。
会用功的人,情想念头才起马上就换成佛号,不让这个念头继续增长,这叫用功。一念起
是迷,伏念起就是觉,觉就对迷。所以迷不怕,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
觉悟得快,不要让妄想逐渐增长。妄想一起来马上就觉察,一觉察,这句佛号就把它换过
去,把妄念变成阿弥陀佛,要换得快!这个方法就是伏烦恼。功夫用久了,情想自然就少
,自然少的时候功夫就得力,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你在处事待人接物就不像从前那么
迷惑颠倒,看事情也能看得清楚,做事情也不像从前老出错误,错误就少了。这是现前得
到的利益。心要清净,清净心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生实相就是生智慧,就是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这个两句很要紧。
  底下一段,这是“体”第二个意思。“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
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这个解释就着重在最后这一句,体
是极其尊贵之法。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它是个母体,所有一切法都是
从它变现出来的。体就是真如本性,现代的术语讲宇宙万有之本体。所以用礼来解释,训
就是解释,礼是最尊贵的,因为它讲求尊卑上下。注解里面,我们看这一页最后的两个字
。“体指法身,诸佛所师,万法朝会,体非修证,理绝言思,欲使标心,强称贵极,斯是
本觉,非寂非照,又是法性,非广非深,第一义名为本性,法身德也”,这几句就讲得很
清楚。体是什么?是法身。师是师范,就是学习的榜样。诸佛跟谁学?顺法性,顺着法性
就成佛。所以从顺法性就有师的意思,就是师法的意思,这个前面也说过。所以它就是经
典里面讲的本觉,就是讲的本性、法性,名词很多,实际上都是指一桩事情。虽然指一桩
事情,名字不同,意思也有小小的差别。因为本性是万德万能,往往一个名词不能涵盖它
整体的德能,所以建立许多这些名词,显示它有无量的德能,是这个意思。
==
会用功的人,情想念头才起马上就换成佛号,不让这个念头继续增长,这叫用功。
一念起是迷,伏念起就是觉,觉就对迷。
所以迷不怕,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不要让妄想逐渐增长。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01-07 00:1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07 21:47:00
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9-01-12 00:25: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