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11(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9-01-06 08:05:45
(续:“大乘经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
  诸法实相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要问什么样子,当下这个样子就是的。你所看的、你所
听的、你所接触的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佛给我们讲的就是讲这些真实相。这是实相。实
相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在真实相上掺杂了许多虚妄的概念,把真实相搞
乱了,把真相搞错了。这个说法大家还是很难懂,像楞严会上佛举一个例子,举眼见色,
那个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我们见性,见的实相。实相是色性,见性见色性,这
是真实的,这是佛与大菩萨们他们所见的。闻性闻声性。性与性相应,性与性相融,能所
是一不是二,所以性相一如。禅家叫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这么见的。
  佛说我们凡夫怎么见?我们凡夫是眼识见色尘,见不到色性。什么叫识?识就是分别
执著。你所见的色,色不是性,色变成尘,尘是灰尘,灰尘会染污,染污就是这么来的。
染污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染污,现在变现出染污出来。当我们睁开眼睛,第
一念见是见性见,第二个念头就变质了,就变成眼识见。第一念,这一念的时间很短,短
到什么程度?佛在经上用比喻给我们说,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
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就是一刹那的九百分之一,那是一念,你说这个
速度多快!通常我们一秒钟大概弹四次没问题,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一秒
钟的两个十万八千分之一,那叫一念。第二念就变成识,就分别执著了。
  再说得明白一点,第一见是平等见,为什么?没有分别执著,万法平等,心是清净的
。第二个一念不平等了,在这一切相里头起了分别,起了分别就不平等。随着分别,里面
又起了好恶,顺自己意思就起了贪心,不顺意思起瞋恚心,这就愈染愈严重,这么回事情
。所以完全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永远保持不失去,那就是成佛,他那个心不变。第一念是
真心,不变就成佛了,这一变就变成凡夫,变得太快,变得太自然,变得连自己都不晓得
。所以,诸法实相确实是在我们面前,我们见不到,就是因为还不到一刹那,一刹那的二
十万分之一就变质了,就迷了。
  六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注解。注解里面,第二句讲,“谓诸法当处不生不灭,
非有非空,无能无所”,这句就是讲的诸法实相。哪个实相?给诸位说,我们见色闻声这
些相统统都是。你看到这段字就奇怪了,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怎么说不生不灭?给
你讲真话,没有生灭,给你讲真话,没有空有。这些道理说得最详细的,的确是在《楞严
经》。《楞严经》给我们讲所有一切现象是一回什么事情?“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
灭同时,这当中没有界限。那你想想,佛讲生灭是不得已方便说,实际上没有生灭,一切
法都没有生灭。一切法的现象,因为它不是真实,它是幻相。没有生灭,我们要用比喻,
比喻也只能比喻个仿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的。
  像我们看电影,电影里面画面也有动作,不生不灭那就没有动作,它到底是动的,还
是不动的?我给你说电影是不动的,电影里面放的相是不灭的,这我们看不出来。怎么说
是不生不灭?你就看看那个底片,机器的底片,不生不灭。你所看到的生灭,是你看到前
一张那一张拿掉了,再看第二张,是这样看出来的,其实张张都是独立的。要知道,真如
本性所现的相就像电影底片一样,没有生灭。一切法不生,哪来的灭?我们看电影,现在
电影底片放映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就被它欺骗了。刚才我说心
的生灭,八识阿赖耶的生灭,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张,所以很逼真,不知道它是假的。这
给你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是如此。好像看电影,真相怎样?你看到底片才看到真相
,你看到银幕上那是假相,看到放映机里面的底片那是真相。
  佛现在给我们讲真相,这一切法非有非空,你说它空的,它现相,你说它是有的,这
个相当体就消失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像放映机一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在从前,真是佛讲这些话,我们想到以前那些听讲的人听了能开悟,实在不简单。现在科
技发达,许多科学的东西的确能够帮助我们领悟,在以前没有这些东西。无能无所,所以
生灭、空有、能所,一切相对的都不可得,这是实相。
  下面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体会到,“离言说相”,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千万不要执著
他的言语,看经不要执著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离言说相也就是离文字相,不要执著
那些文字。“离心缘相”,决定不能够想像,不能够思惟“佛所说这个话什么意思”,不
可以思惟,一思惟就错了。我们今天讲经,讲得再好都比不上佛,为什么?我们讲经,拿
这个经先想一想要怎么讲法,这么行?佛讲经没有通过思惟的,通过思惟就是落到意识里
面去,落到意识就是邪知邪见,就是魔事。人家不通过思惟。“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
术语,譬如经上讲佛、讲菩萨、讲六度、讲四摄,这都是名词,统统不执著。“离此等相
,名为实相”,你对于这些一切都不执著了,实相就在眼前。你见色闻声没一样不是实相
,你在实相里面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显示在生活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才
能真正享受得到。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没有一法不称性。性是不生不灭,性是圆满没有缺
陷的,真性变现一切物也跟真性一样。古人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
性,把那些器比作诸法实相,在一切器里面都得到金的受用。
  所以我们在一切法里面,六根接触六尘,一切法里面都得到自性的作用,晓得全是自
性变现之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像早晨我给你举作梦一样,梦
就是心,心就是梦,梦跟心是一不是二。从这个浅显的例子,如果我们进一步来推理,我
们眼前这个境界是真如本性所现的,所有一切境界就是自性,自性已经变成境界,境界就
是自性。所以“全妄即真”,妄是讲事相、讲诸法;真是讲的本性;全,整个的妄境就是
心、就是真性,整个真性就是这个虚妄的境界,真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见相就是见性
,好像见到器就是见到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
  底下这两句说得好,“无相之相也,谁人不具,何法不然”,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
十法界一切众生人人本具。一切万法,我们讲矿物、植物、虚空世界,何法不然,没有一
法不是自性变现的,法法都是。这是实相,这是真相,可是这个真相知道的人太少了。底
下就说,“若论证知,唯有诸佛”,证是证明,知是知道。如果我们要讲什么人证实这桩
事情,什么人知道得清楚?那唯有诸佛。所以《法华经》上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
实相”。究尽是彻底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彻底了解,是佛与诸佛;换句话说,等觉菩萨都
不在内。为什么?等觉菩萨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那一品生相无明就是等觉菩萨的魔障
,是他的魔事。
  等觉菩萨尚且有魔障,我们有些魔障算什么!魔障一定有,为什么?你没有成佛。刚
才讲了等觉菩萨都有魔障,魔障一定有。有,你不要怕它,要想怎样把这个魔变成佛,实
在讲魔跟佛是一不是二。你迷了,佛就变成魔;觉悟了,魔就变成佛。明白这个道理,有
没有佛与魔?没有,无佛也无魔,佛跟魔的变化是在我们自己心地的迷与觉。迷了就成障
了,障碍就是折磨,这叫魔;觉悟了就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叫佛。魔与佛是
这样出现的。说来说去,总归自己的念头,一念邪,群魔乱舞;一念正,则诸佛出世。可
是诸位要晓得,正念是无念。古人怕无念你又错会了意思,无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又
变成无想定,这又错了!所以还要加个注解,无邪念,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还有念
。实在上说个有念,已经有了大问题,因为有念就有执著、就有分别。前面不是告诉你要
离一切分别执著吗?离一切分别执著,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才叫正念。如果离一切分
别执著,样样都不知道,那叫无明,无明不是正念,正念分明,正念不是无明。这些地方
都要辨别的清清楚楚。
  这一段底下说得好,“禀圆说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诸法实相,既解实相
,亦解实性、实体,乃至实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实,即是实生、实佛、实依、实正,一色
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这一段好,确实把事实真相跟我们讲得很清楚,
言语简单明了。圆是圆教的根性,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天台家把它分做四大类,藏、
通、别、圆,这是讲一切不同根性分成四大类。根性怎么来的?我们中国古人讲,是习惯
成就的,所以这个性叫习性,不是本性。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对这个问题讲得也很好
,非常正确。他老人家讲“性相近,习相远”,《论语》上出现过两次,这是孔老夫子讲
的。性就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统统相同的。但是习性差
别就大了,就变成十法界。习惯成自然,习性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养成这种习惯
,这个很麻烦。
  每一个人的习性都不相同,佛说法只能够大别的分类,不能细分,细分的确是每个人
都不一样,大分分做四类,藏、通、别、圆。有小乘根性的,所谓小乘根性就是非常固执
,什么事情都很执著。佛对这类众生说法就跟他讲执著,做出样子也很执著,他们看到志
同道合很欢喜,这样才能教他。如果他的习性是比较开放一点,不喜欢那么拘谨,样样喜
欢比较自由一点,随便一点,那是小乘人最看不顺眼的。佛对于这些人就示现一个开放的
作风,这些人看到也欢喜。佛出现在印度,当时的印度人很拘谨,所以佛出现在世间的时
候,戒律都很严格,他们看到都很佩服、很欢喜。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些人看到小
乘人我们都觉得受不了,我们没办法接受。所以佛在《法华经》上才讲,末法时期度一切
众生一定要用大乘,为什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自由民主,你必须要迎合他这个意识型态
,大家才喜欢接受。还要定许多规矩,把人约束,这个也不能动,那个也不能动,佛法行
不通,佛法是好,大家不要你,你就没有法子。
  所以,必须在某个时代有某个时代的讲法、做法,形式千变万化,原理原则完全不动
。原理原则是叫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一定要适合当地的人,当
地的思想、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要适合,才能推动,才能利益众生。这个利益就是讲此时
此地众生,在此时此地讲,不是在其他地区讲,这叫契机,大家才欢喜。现在佛法不太容
易推动,主要原因是不契机,是我们自己把经讲死了,讲错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
第一见是平等见,为什么?没有分别执著,万法平等,心是清净的。
第二个一念不平等了,在这一切相里头起了分别,起了分别就不平等。
随着分别,里面又起了好恶,顺自己意思就起了贪心,不顺意思起瞋恚心,
这就愈染愈严重,这么回事情。
所以完全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永远保持不失去,那就是成佛,他那个心不变。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9-01-10 23:4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01-06 16:0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9-01-06 18:5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01-06 08:0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9-01-06 10:5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06 21:54: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