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止观:于彼所缘如何安住--立无过规 (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05 21:40:00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十五〈奢摩他〉
: 酉一、立无过规
: 第二、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分三:一、立无过规;二、破有过规;三、示修时量。
: 今初
: 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住所缘,无有分别,
: 具安住分。有于此上加乐为三,余有加澄共为四者,然澄净分初殊胜摄,不须别说。
: 适悦行相喜乐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静虑未到分摄定相应中所能生起。三乘功德
: 最胜依处第四静虑三摩地中,皆无身乐心乐相应而起,故此不说。
: 极明显分,虽于无色地摄少数定中亦不得生,
───────────────────────────────────────
■ 释义
摘自:《奢摩他讲记》(2007年) 雪歌仁波切讲授 张福成老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对所缘对象,心缘取之后,怎么专注在上面呢?要分成三项,一立无过规,二破有过
规,三示修时量。
了解心的所缘对象,心要朝向这个所缘,要专注地安住在上面。可是心如何能专注地
安住在上面呢?这段落是“无过失的等持”如何产生,因此讲心专注安住在上面,要具足
二个特色 — 立无过规,才能成为“无过失的等持”。
无过失的轨则是什么样子?此无过失的等持,要具足二个特色。
1.2.6.2.2.2.1.2.2 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第二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分三,一 立无过规,二 破有过规,三 示修时量。 今初
1.2.6.2.2.2.1.2.2.1 立无过规
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住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
有于此上加乐为三,余有加澄共为四者。然澄净分初殊胜摄,不须别说。适悦行相喜乐之
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静虑未到分摄定相应中所能生起。三乘功德最胜依处第四静虑三
摩地中,皆无身乐心乐相应而起,故此不说。极明显分,虽于无色地摄少数定中亦不得生。
要具足二个特色:(一)具有力量的明分,(二)住分。
产生无过失的等持,内心在指向对境时,要具足这二个特色。其实不只这二个,有人
说需要三个条件,或四个条件。
心朝向对境,怎么样才是无过失的等持?(一)具有力量的明分,(二)住分,(三
)安乐。还有人加上(四)澄分,即清楚,共四个条件。
又有一主张极明显分,具有力量的明分。对方主张,虽在无色地所摄的定,不会产生
极明显分。
本派先将第四种主张 — 加上澄分先破除掉,再破除第三种特色的主张 — 加上安乐
;主张无过失等持具足二个特色。
第一种主张 — 安乐,第二种主张 — 澄净分。第三种主张,是反对者。
先破除具四种特色的看法,“然澄净分初殊胜摄”,因为它包括在初殊胜具有力量的
明分,故不须别说。
再来讲具三种特色的主张,“适悦行相喜乐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静虑未到分摄
定相应中所能生起”。
这里谈到具有喜乐,是没有必要的。现在是讲产生无过失的等持,谈到修等持,在还
没得到安止(初禅近分)之前,要经过九住心的次第,(之后)才逐渐得到安止(初禅近分),
(之后)才会产生初禅的喜乐(初禅正行)。在未得安止(初禅近分)之前,不会有喜乐(初禅
正行)。
这个乐不是轻安之乐,轻安之乐不是这里谈到的。我们得到安止(初禅近分)时,有身
轻安、心轻安,不是这里谈到的喜乐(初禅正行)。
无过失的等持若要包括喜乐的特色,会有这个毛病,最初得到安止怎么可能就有喜乐
呢?适悦行相喜乐,是等持以后的果,不是现在初静虑未到定分所能产生。
现在修无过失的等持,具足二个特色:(一)明分,(二)住分,还要再进步,还要
经过九住心,才得到安止(初禅近分)。得到安止(初禅近分)的同时,这个人的心就不是欲
界的心。
得到安止(初禅近分)之前,这个人的心属于欲界的心,经过这样的实修后,他得到安
止(初禅近分),得到安止的同时,他是属上二界地所摄之心,色界和无色界上二界所摄的
心。
在得到上界地所摄的心时,属于初静虑地未到分所摄,初静虑地所摄分近分和正行,
近分即未到分,未得到正行之前是未到分。修安止的无过失等持,才是逐渐修到安止,到
初静虑时。初静虑之前有未到地定,未到分不可有喜乐,所以若说有,就有这个毛病。
欲界的补特伽罗,其心要得到等持,逐渐进步,得到更高级的等持,顺序很多、很长
。“界”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众生内心思惟的方式并不一样。色界的
众生内心思惟的方式,等持的威力更加强大,无色界比色界的众生,等持的威力更强,等
持的威力强大,安住在对境的力量更增强。
首先要得到等持,得到安止的话,要欲界心先得到等持,等持的力量不断地加强,慢
慢变成不是欲界的心,变成色界心的等持。心不断地转变,欲界的心变成色界的心,靠着
等持的力量,使他的心转变过来,人还是欲界的生命,可是心会改变。
在观修时,先改变等持的本质,等持的力量更强,当然内心就转变了。最初得到等持
是欲界的等持。然后力量慢慢增强,心慢慢改变过来,心改变为上二界所摄的等持。
若经由欲界心的等持,已经得到之后,慢慢进步得到色界地所摄的等持,无色界地所
摄的等持,这中间又很长了。色界地所摄的等持里面,有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
虑。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天。要按照顺序一
阶段、一阶段逐渐进步。
等持的力量在这些过程里不断地加强,由于等持的力量不断加强,内心转变过来,所
以他一定按照顺序,一个步骤、一个步骤逐渐上去,这是书上没有的,不作补充,对于内
容就不能了解。
欲界的有情,已经成就了欲界地所摄的等持,在欲界的地方,是欲界的心,逐渐进步
,心会转变过来。色界的地所摄的等持,刚得到色界地所摄的等持时,最初得到是初静虑
天,是初静虑地所摄的等持,又分为两个:靠近的部分—近分—和正行两部分,近分是未
到分。
慢慢进步到二静虑地所摄等持,里面分为近分地所摄等持,和正行地所摄等持。慢慢
进步到三静虑地所摄等持,里面又分两个近分地所摄等持,和正行地所摄等持。进步到四
静虑地所摄等持,里面又分两个近分地所摄等持,和正行地所摄等持,到这里色界的最高
了。
进步又变成无色界,无色界又分成四个:空无边处所摄等持,里面分为近分和正行。
识无边处所摄等持,里面分为近分和正行。之后到无所有处所摄等持,又分近分和正行。
最后到有顶天所摄等持,又是近分和正行,这样一段一段分的。
或许有一个疑问产生,一个欲界的有情,他的内心等持,按照前面所讲的次第,逐渐
地进步,这表示他的威力愈来愈强。假设这个人的内心到达了有顶天所摄等持,得到这个
时,前面的等持是不是都消失不见了,改变成为有顶天所摄等持?
而且是正行地所摄等持之后,是不是他前面的等持都消失不见了?四个色界的等持和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的等持,是不是全部都消失不见了?有这个疑问存在。
答:不会消失不见的。因为他的心能够进入细分等持,当他的心不作细分等持观想时
,因为他的力量之故,他的心可以进入比较粗分的等持。但他也可以让心不要进入细分等
持,还停留在粗分阶段,也可以的,因为他已经有这种威力了。这个威力不会消失掉,他
也可以有细分、也可以有粗分,因为他有这个威力。
书里面有些地方谈到,这八种等持(四禅八定)是:四静虑天有四种正行的等持,无
色界也有四种正行等持。这八种等持有顺分次第的观修,有反转次第的观修。顺分次第的
观修,就是按照初静虑的正行、二静虑的正行、三静虑的正行、四静虑的正行、无色界正
行的次第,按照次第慢慢观修。也可以反转次第而修,从有顶天的等持,进入无所有处、
识无边处、空无边处,之后进入四静虑、三静虑、二静虑、初静虑,这是反转次第的观修
。得到细分,前面粗分不会不见。
此又分二: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无过失之等持),二、引生住心次第。
现在谈到是引生无过失等持。首先产生无过失的等持,这属于欲界的心,靠着无过失
的等持,这个等持才要产生住心,这个住心讲的是九住心。
无过失等持得到了,是欲界的心,九住心得到了,也是欲界的心。但是九住心结束之
后,就会得到安止(初禅近分)。内心最初得到安止(初禅近分)那个同时,心就不是欲界地
所摄的心,就得到色界地所摄的心,因为他已经得到初静虑所摄的心,心的本质已经转变
过来了。
前面讲到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了,九住心也结束了,得到了安止(初禅近分),在得
到安止(初禅近分)那个同时,这个人的内心本质已经转变过来,他的心不属于欲界地所摄
的心,属于色界地所摄的心,进入色界初静虑近分地所摄的等持。
在破除三种特色的说法里,把“乐”列在这里是不对的,要把它破除。破除掉的理由
是,初静虑近分地所摄的等持,并没有喜乐。这里非初静虑未到分所摄的等持相应中所能
生起,同时产生,连喜乐都没有。因此你的主张说,现在为了得到安止,还没得到安止,
心要专注在所缘上。若心在指向所缘,就已具有喜乐,这样讲显然不对。
现在只是安止的因,还没得到安止,只是作实修而已。在安止的因的阶段就有喜乐的
话,实际上在成就安止时,才是初静虑的近分而已,还没有喜乐。因时怎么会有喜乐呢?
所以在实修安止时,实修后成就了安止,最初成就安止属于初静虑的近分地所摄,那时还
没有喜乐,但是那时有身轻安乐,有心轻安之乐。不要把“乐”和喜乐混在一起,不是属
于喜乐。就算初得到安止,是初静虑的近分,也有身心轻安之乐,但没有喜乐。
或许有人会这么讲,喜乐是不是将来属于所得的一个部分,所要得到果的一个部分?
不是的。因为在一个非常好的等持状态里,若还伴随有喜乐,这个列入一种毛病。四静虑
正行的等持,算是非常好的等持,四静虑正行的等持,要断除八种过失,八种过失中,喜
乐是其中一项,喜乐是应该要断除的,不是好的。不要以为初静虑还没得到(四静虑)的喜
乐,喜乐很难得到,将来要得到它。不是的,这不能当作要得到的目标。
另一项不能混为一谈,“身心轻安之乐不是乐”,乐非乐,身心轻安之乐不是喜乐。
为什么?看看“轻安之乐”这个名词就明白了解了,“轻安之乐”的“乐”指的就是“轻
安”,不是快乐,不是乐,是“轻安”的意思。
为什么“轻安之乐”取名为“乐”呢?“轻安”的意思,指的是不辛苦,不用劳累,
不花力气。因为不辛苦,不花力气,所以就取名为“乐”,但不是快乐,只是取名字而已。
因为前面实修花很大的力气,劳累要花力气,慢慢实修到最后,不必花力气,不劳累
。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它取一个名字叫做“乐”,其实不是乐。这样讲,真正的喜乐是什
么?喜乐在近分时是没有的,初静虑的近分是没有的,因为近分类似准备的阶段、加行的
阶段。近分是已经靠近了正行,为了要得到正行的缘故,前面所作加行。
初静虑也有近分和正行,二静虑也有近分和正行,三静虑、四静虑,无色界四个:空
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天,都有近分和正行,都这样排列下来。
在这种排列的情况里,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一直到四个无色界,每一个禅定,
都要分成近分和正行,任何一个禅定的近分里面,都不会有喜乐。不会有喜乐的原因,前
面讲过了,这时内心还要花力气,还要忙碌,忙碌得到他的果,他的果是正行。现在是近
分,近分是要作准备,为了得到果而作准备。
可见喜乐要到正行才有,哪个时候的正行有呢?初静虑的正行有喜乐,二静虑的正行
有喜乐;从三静虑以后的正行,也是没有喜乐。三静虑的正行,四静虑的正行,及四个无
色界静虑的正行,都没有喜乐。
就正行的等持,相对应的同时产生喜乐,从三静虑以后就没有了。任何静虑近分的部
分,都没有喜乐,因为他正在作准备,喜乐在静虑正行时才有。
举例说,现在要盖房子,房子没有盖好前,这个人很忙碌,不可能快乐停下来休息,
因为房子还没盖好,这个类似像近分一样。当房子盖好了,工作完全结束,坐在房子里,
喘一口气,好好休息一下,非常快乐!因为房子盖好了,不用再工作了,这时就像正行一
样。
有些人主张“引发等持时,要具足安乐”的条件,变成三个特色,心指向对境要安住
时,要具足三个特色。不过这种说法,三乘功德最胜依处是第四静虑天的等持,那个时候
也没有真的内心的喜乐。因此,在这里也不需要。
三乘功德最殊胜的依靠之处,是四静虑的等持,是可以运用的等持中最好的。要帮助
内心产生证悟,要靠等持,不过能发挥帮助力量的等持,最好的是四静虑天的等持。透过
它,能让内心产生证悟。利用这个等持,可以观修空性,可以观修补特伽罗无我。观修时
,所运用等持的好坏,会影响到观修时力量的强弱。因此,对内心的帮助大小就有差别。
观修时,要对付内心的实执,补特伽罗我执,要把消灭的力量增强,要靠非常好的等
持。产生这种内心的证悟,最大的帮助是四静虑天的等持。很多经典里,都称赞四静虑天
的等持,要引发三乘的功德,称赞它为最殊胜的依靠之处。若靠着四静虑天的等持,很容
易产生三乘的功德。
不过,第四静虑的等持本身,并没有喜乐。因此要引发内心产生等持,在静虑的等持
,都不需要喜乐。现在正在学习时,要引发无过失的等持,心正指向对境时,并不需要有
喜乐。若是要具备喜乐的话,将来到四静虑的等持时,会变成一个毛病 — 四静虑的等持
没有喜乐。因为喜乐会变成一个毛病,所以现在也不需要。
首先是破除等持具四个特色的说法,破除这个主张的理由是“澄净分初殊胜摄,不须
别说”。破除这个主张后,再来破除持等持应具三个特色的主张,认为应加上喜乐。“适
悦行相喜乐之受”,是所修定果,非初静虑未到分摄定相应中所能生起。三乘功德最胜依
处第四静虑三摩地中,皆无身乐心乐相应而起,故此不说。
这二种主张破除了,再过来破除第三种主张,“极明显分,虽于无色地摄少数定中亦
不得生”。
前面自宗说要产生无过失的等持,心放在影像对境上,要具足明分和住分。对方反对
说,这个条件不需要,原因是无色地所摄少数定也没有这些,这个说法应当破除。对方的
想法是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明分的力量不是很强,住分的力量很强,因此确定无色界地
所摄的等持,没有明分这部分。所以现在说要无过失的等持,明分这个条件也不需要。
禅修等持时,欲界、色界、无色界,内心的等持得到后面,力量愈来愈强。由色界进
入无色界,当进到无色界等持时,明分的力量逐渐简单,但住分力量非常强。所以在无色
界的等持里,没有具足威力的明分,明分的力量逐渐减弱。
有人就这样讲,无色界的等持,明分的条件不必要,因此现在无过失的等持里,明分
的条件也不需要。自宗主张要两个条件,所以要破除对方这种说法。
破除的方式是这样的,就大乘的补特伽罗而言,实修时,最主要依靠的等持,是四静
虑地所摄的等持,不是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因此在静虑地所摄的等持里,有明分,也有
住分。没错,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明分减弱,住分增强,问题是大乘补特伽罗实修要依
靠的等持,主要不是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而是静虑地所摄的等持。
静虑地所摄的等持里,明分就很强,因此这个条件一定要有。所以他宗举出两种特色
的主张有毛病,其实没问题,因为菩萨实修不以无色界地的等持为主。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7-12-06 00:24:00
版归实非有意违越,实是开始学习时还是前一天,怎奈读完后时间已经跳过一天.不过确实想保持每天学习进度,所以有时就会自我宽泛认定没有违规,在此忏悔因被您拒绝收信,故在此禀告,还请见谅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06 08:17:00
了解,谢谢说明。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12-06 11:44:00
版规?不知道发生何事...赞叹自觉与忏悔。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Samus (阿建)   2017-12-07 13:53:00
推 止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