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黄念祖老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21)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7-12-05 17:41:08
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
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
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卍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就是讲的“三觉”,“三觉”是本觉、始觉
、究竟觉。人人都有个本觉,一切众生也都有本觉,但是众生因为他迷了嘛,他成了众生
了嘛,就不觉。这众生是不觉,他没有觉悟。他虽然本觉是跟佛一样,但是现在他完全就
为追求声啊、香啊,这种享受,世间这些欲、欲望,情欲、物欲,物质的这些刺激,他为
这个所求,沾污了他的身哪、心哪,他不觉了。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是迷了,有
无明,有妄动;自己心中妄动就有了无明,有了无明之后,沾染越来越深,你就完全变成
不觉了,现在众生是这个样子。
人还是好的,还有众生更愚痴的、有更残酷的,互相就是杀呀,那怎么能够“恢复本
来”呢?所以因为本觉人人都有,但是他不觉,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就要靠“
始觉”,开始的觉悟。你有始觉你才可能收复失地呀,还我山河,才能够彻底。那么,有
了始觉之后,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你始觉要合乎本觉,很要紧是“始觉合本”,你的始觉
要合乎你的本觉,这样达到“究竟觉”,这才是成佛了,真正的成佛了,不再迷了。
虽然现在我们等于……反正这个譬喻,没有一个譬喻能够从各个方面都恰当的。用矿
做个譬喻,就是恢复成佛之后不再迷了。我们虽然有“本觉”,就好像矿里头有金子,你
(必须)锻炼了之后,炼成了金,这个成功了,那就是“究竟觉”。这个成功之后,你这
个金子不会再变成矿了。
卍 起心念佛,方名始觉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呀。怎么算“始
觉”呢?我们起了心,发起了这个心来“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才叫做“始觉”
。所以一般的你信了佛,还不足够完全能够称为“始觉”。这个念佛是很重要啊!所以,
十地菩萨、每地菩萨都不离念佛呀!所以你不管修什么,你必须在你起心念佛之后,才是
真正的始觉。从不觉,你就要开始结束你那个不觉了,趋向究竟觉了。你就要产生始觉,
产生始觉就是要靠“念佛”呀。
卍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八个字好啊!我们藉托啊,要靠,托靠啊,藉托啊;靠
彼土,就是“托彼”,彼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依报”就是国土,黄金
为地,泉池交流,宫殿,种种的庄严,(这是说)依报;“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这
都是正报。我们要假托,要依靠彼土极乐世界,正报佛菩萨,依报种种的庄严,来显明我
自己的“本心”哪。所以我们这么讲,要观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什么什么功德,这一
切一切都是帮助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哪。
卍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我老念佛,我这不就是叫“始觉”了吗?我所念的是什么
呢?念的“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啊,我所念的就是“本觉”
呀。因此,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我始觉不就是没有离开本觉吗?这不就是“始觉合本
”嘛!所以产生始觉,还得要始觉要合于这个本觉,这样儿才“直趋觉路”,直捷走上究
竟觉的觉路。
所以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咱们现在很荣幸的,
是在本觉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你只要始觉不离开你这个本觉,老念,
就直趋觉悟之路。那么假定是最殊胜的(情况),即生就“证无生法忍”。有这样儿的,
晋朝有一个穷人,生活很苦,知道这个法门,他就拼命念佛,发了大菩提心。结果佛就现
身给他说法,他就现生证了“无生法忍”,就成菩萨了。他后来往生之后,七次到世界来
,世界上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时候儿,在乩坛上才把这个事儿说出来,说了很多开示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韦提希夫人,《观经》,儿子太坏了,儿子要杀父亲,她要去救
丈夫。不许给他东西吃啊,饿死他啊。她把果酱什么之类的东西涂在身上;涂在身上去见
丈夫,丈夫就吃她这些东西就活命。后来儿子说,“这个老东西怎么这么些天不死啊?”
别人说,“皇太后来看他,带东西。”(他)就要杀母亲哪。大宰相说,“我不干了,自
古有杀父之国王,还没有杀母的国王,我不给这样儿的皇帝当宰相了。”他才没有杀。皇
太后很苦啊,就求佛呀。佛就来了,给她说法,于是她见到极乐世界,她当时“证无生法
忍”。儿子太坏了。
所以就是我们这个念佛,不是说只有在往生、临终,不过绝大多数是如此,在临终才
能显现的。极特殊的,你可以证到“事一心”,那就把见思惑就断了;证到“理一心”就
破无明了。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啊,所以《华严》是从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
个都是十,三十个位次这是“三贤”。(从)初住起就开始破无明,里头再有三十个位次
,到初地那又十个位次,然后等觉、妙觉,最后一分无明破尽才成佛啊。
所以“破无明”也不是一下子,破了无明的人就应该都是一样儿?那很不一样!还有
四十多个不同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一个铜东西(把它擦一)擦,露出一点本
来的铜的光,那你可以高兴啊,你认为你是擦得出来的;但是这擦的过程那还要慢慢的、
慢慢的,还有四十多个位次。所以我们只要是“究竟觉”,那全部擦干净了,全部“无明
破尽”了。
卍 暂尔相违,便堕无明
“始本不离”就“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这么很短的时
间,你这个始觉和本觉分家了,相违就是分家了,彼此相悖,没有去合本觉,就马上堕落
在无明里头了。无明就是不觉了,就是迷了。所以我们要成就的话,就要破这四十多品无
明。
在修行过程之中,所以无明(就是要破除),我们修行就是“行和解要并重”。“解
而不行,是增长邪见”,我只是去研究,看了很多书,懂得很多东西,我到处给人讲,而
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是
什么?只是一些“邪见”哪!那并不是“正见”哪。“行而不解”,有的人就只知道念,
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都不懂很危险呀!很多人他念佛,他说我念一句佛,死后多个元宝
。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元宝,因此他就不能往生啊,将来就是满他的愿,他就元宝多一些呀
。佛都不勉强你,你的心愿,除非他放弃了,他不放弃,(就)老是这个样子。
我曾在居士林碰见一个人,他说,我没有什么,我的心愿就是我念这一切,他(就要
)什么谁死了,让他能得到好处。所以我这个大妹她说,“我只要求我死的时候好一点”
,因为她看见我母亲和我岳母死得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和公公死得很痛苦,所以她说
我就是求这个。她说,“往生那我还有希望?没有希望”。这种人很多啊。所以就是“行
而不解,增长无明”啊。我们要破无明,你只是去修,你不理解,你长的是无明。
所以这些事情我们要“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所以《净修捷要》就是这个好处,我
们很快的能够深入了解佛教一个“纲领”,有了纲领就好办了。然后以这个为核心,再进
一步的随缘去“行解相资”哪,相互促进哪。
卍 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
“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观经》上有这个话呀,诸佛的法性身“遍入一
切众生心想”;后来又说是,“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我们都知道“正遍知”,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遍”无所不知,正知;这个正遍
知,所知者如海呀,这个“正遍知海”就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不但是佛,观世音
菩萨都是如此啊。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一步一步的打破“能所”,最后都没有,就是
要灭。灭也要灭掉,“生灭灭已”,生灭这个灭,连灭也灭了,就寂灭了,“寂灭现前”

“寂灭现前”不是断灭,忽然得两种殊胜,生灭灭了之后得两种殊胜:“上与十方诸
佛同一慈力”,跟一切佛同一的慈力,可以去救度;“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和一切
众生同一个心,在那儿求佛加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嘛,观世音菩萨发心就发了
这个心,证的果也是如此,(就是)“(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六道众生同一悲
仰”。所以众生如果求救,观世音菩萨马上就可以解决,感应了,马上就知道了,“同你
的悲仰”。但是他又“同一慈力”,有如来的慈力,慈力就到你身上了。所以这个“寻声
救苦”,念观音灵验得救的人多到不可说,现在还是多得很哪!
卍 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
“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啊,是真实的净
土,它不牵涉一点点的、咱们这个情和计呀。众生是情想啊,都是一些考虑呀、计算哪。
不牵涉一丝一毫的情计。《楞严经》说,情和想,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
畜生、鬼;“想要多”就是天界。
“想”,理想,所以我常常说,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说,(《大佛顶首
楞严经》:“纯情即沈。入阿鼻狱。”)纯情则堕,纯情就堕落了,情越多就往下走了。
“纯想”,这个想就离开情和情的对面,说理想还不大够,(是)“纯想即飞”,就是不
牵涉这些情啊。所以这一切追求物欲、追求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情”
字里头啊。
因为你这个就有所私,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啊,就没有那个普遍的心啊,你只是在
这个“有”,所谓“有缘慈”呀。佛是“无缘慈,同体悲”呀!“有缘慈”,你跟我有缘
,我们是这个因缘,所以我对你好,我愿意帮助你。而这个善心就不算十分伟大呀,但总
之还是好事,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不是靠这个因缘的,我同等都要救度。“
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就都是我身上的,本体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萨是
伟大的,不涉一切情计。
这些情计,众生,这些属于“情计”,就比“情”还要什么,(就)总是要考虑:(
比如)我修法,修得怎么样,这么好不好?今天修的殊胜不殊胜?总是在那儿计算,总在
那儿有所求、有所等待,这就陷于“有为”了。只有到了寂光真实净土,这个法身的境界
,不牵涉一切情计呀。
佛是虽然入到众生心想,可是佛并不是牵涉到我们这些东西,他都囉囉嗦嗦都带到他
佛的“正遍知海”里头,他一点都不牵涉这些呀,是真实的清净。因此我们如果要成就“
正遍知海”,同样的也是应该“不涉一切情计”。所以这个老实念就是这样儿,在念的时
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么一句跟一句的念哪。我常常说,咱们这么念的时
候,一切都不换哪,比如说见佛、见光,都不能拿我这一句清清净净在念,来跟他做交易
去换哪!这(要)坚持啊,“不涉一切情计”。
卍 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微妙难思”,这个事情是非常“微妙”的,妙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所以有的
时候我们(用)这个显微镜(下的世界来形容),它太小了,你看不见,它很“微”呀,
然而它这个里头还是许多的事情啊,拿这个来形容这个“妙”。这个妙不是你(肉眼所观
察到的)很粗(的结构),你能发觉的(很有限),(微妙就好比)你要借助仪器才能知
道啊。所以这样的“始觉合本,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一切都是“微妙”。
“难思”,是“难思之法”,不是我们很简单的用我们现在这个头脑去思考能把它想
通啊。那现在我们要求什么呢?我们先要求能够理解是更好,首先去“仰信”。因为刚才
说的,有的(文句)是哪部经里头的话;哪部经的话,(那就)都是佛所说的嘛。我们这
块儿(这些经文都)是佛所说的,我们就应当知道它必然是正确的。
但现在有的我已经接受了,有的还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让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
不要紧,你只要老念老念,你都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自然就会,不要一定要请人家
讲,你只要老反复的看来看去,或是念来念去,你就变了。所以这是佛恩哪!这是佛法的
殊胜就在此。
“绝待圆融”啊,这一切是没有对待的;一有对待就是“二”啊,就是矛盾哪,就是
我们世间了。这是离开对待了,不是对待的法。所以没有对待法,你还比较什么?本来是
绝待的,是圆融的,是彼此没有妨碍的。对于“圆融”和“不圆融”,我们可以做一个比
方嘛,水你可以往什么样的容器倒进去,它都是恰当的,都很合适。同样的水,电冰箱里
头冻成一块冰,你这块冰你搁在什么容器里头它都不合适,有的搁不进去,有的搁得进去
也不恰好。那么这个水它就是“圆融”啊,这个冰它就“不圆融”啊。那么这个冰和水的
差别在哪儿啊?它就是多一点“寒气”,它凝结了,去掉了这个使它凝结的这点儿寒,它
就是水了。所以这就是这样。这一些是“绝待的圆融”。
==
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咱们现在很荣幸的,是在本觉
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你只要始觉不离开你这个本觉,老念,就直趋觉
悟之路。
黄老居士讲到的晋朝穷人念佛感得佛亲自授记证悟,就是在讲觉明妙行菩萨。
这个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有读过。:)
本篇虽然比较长,总结起来就是两个重点:
1.前半说明念佛就是“始觉合于本觉”,“直驱觉路”。
2.后半说明“不涉一切情计”,老实念去,结果就是“微妙难思,绝待圆融”。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05 21:4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06 01:1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happiness0 (happiness)   2017-12-06 11:55:00
“归心三宝依教奉行”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2-06 15:34:00
阿弥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2-06 17:09: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