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无法开脱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7-12-04 22:17:55
※ 引述《heaven1123c (放下即可看见真相)》之铭言:
: 佛法是求让人开脱俗世的智慧
: 然而
: 没有经历痛苦不确知自己是否已经开脱
: 经历痛苦却又深陷泥沼得知无法开脱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6.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7.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8.htm
你应该先把这些佛经故事看清楚。
: 人真的很奇怪
: 很像以为自己会永远活着在烦恼眼前的痛苦
: 知道佛经上的道理却无法变成有智慧的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对佛弟子来说要想了解佛法重要的必要条件是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如果只是自修佛教经典却不亲近善男子、听正法这是错误的修行方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别译杂阿含经(一〇二)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
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
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
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
、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
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
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即说离苦。”
只有修四念处才能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处就没办法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因此佛弟子必须亲近善男子、听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导的正法修四念处
才能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你又没有亲近善男子、听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导的正法修四念处当然没机会变成佛。
: 许多出家人在我眼里也是同样的人
: 只是出家远离俗世却不一定有拒绝痛苦的能力
现在佛教已经没落,
很多出家人不是断除所有烦恼的阿罗汉。
断除所有烦恼的阿罗汉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你可以参考这个故事,
http://www.charity.idv.tw/r/16.htm
成为阿罗汉之后会体验到更强烈的快乐,
这种快乐超越了所有世间快乐佛经称作寂灭为乐。
要了解什么是断除所有烦恼可以参考下面网址的佛经故事: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9.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31.htm
如果有人砍断阿罗汉的双手双脚,
然后在阿罗汉身上倒一堆大便。
阿罗汉不会生气、不会伤心难过、不会觉得恶心、不会紧张不安(没有心苦),
阿罗汉一样心情轻松愉快,
不过阿罗汉的身体会有一点不舒服(阿罗汉入灭前还是会有身苦),
这就是阿罗汉跟一般人的不同。
: 只是将自己的弱点隔离开来
: 人性依旧软弱
: 佛法上面说的开脱是真的做得来的?
: 做到了也无法再体会生命的喜悦与俗世的悲哀
你所谓生命的喜悦说穿了是欲界贪,
佛放弃了欲界贪以让自己体验更大的快乐。
举例来说很多人认为有钱就会快乐,
但这种快乐很难得到,
有时候赚大钱心理可能会有几秒的快感,
但是大多数时间是为钱烦恼。
佛教想要的是不会被钱影响不会被感官接触所缘影响的快乐,
也就是说就算人生挫折再多一样很快乐。
当琉璃王消灭释迦牟尼家族时,
佛完全不生气也不伤心难过心情一样轻松愉快,
这种快乐超越其他人能体验到的快乐。
至于俗世的悲哀,
那是佛教要断除的东西,
你想自讨苦吃、自寻烦恼、追求俗世的悲哀是你自己的事,
佛教只想要更好的感受不想要这种不好的感受。
: 这真的是可行的方向?
: 该如何是好?
以下有适合台湾人修四念处的相关网页给你参考: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
http://ebooks.dila.edu.tw/series/WZK/books
https://www.udaya.dhamma.org/zh-tw/
https://www.mahasati.org.tw/home/index.php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05 04:35:00
阿弥陀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2-05 08:50:00
为何你这的方法是专注在腹部的起伏,但大多数地方教的都是专注在鼻前,有比较好吗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12-05 22:45:0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2-06 09:54:00
数息是修止,止修成了才能止观双运.可是把观腹部起伏,称为修观,我不太懂,没定力的观,是属于慧学的那一阶段.因为观,心一定会渐渐散掉不再有心一境性,这时还要再回去修止,然后再观,这样是止观双运.可是这教的方法,一上手就说是观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7-12-06 13:20:00
四念处依大念处经就好啦, 毁他非善, 请止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2-06 14:27:00
我在问问题,那里"毁他"了.请指正,谢谢你.现在很多这种内观的法门,跟经论讲的不一样.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12-06 16:26:0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