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佛说四十二章经(五十九)

楼主: yenbean (新北宅男)   2017-11-13 23:27:40
佛说四十二章经(五十九)
第四十章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良因法师曰:
  前几章经文反复的强调,修行人必须精进。而本章则再次说明精进的根本核心,在修这念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佛陀说:修行时不可以像拉石磨的牛一样,身体绕着石磨转,心却只是一片妄想、无记。也就是说我们在打坐、经行、诵经、拜佛时,不要只是身口的动作,表面上精进,但是内心却一直打妄想,与法完全不相应。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在修行用功时,如果心能够安住在法上,甚至与实相智慧相应时,这样的行道,而无行道相可得,才是真正的行道。如第十八章所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虽然精进行道,可是不见行道中的「我」、「法」可得;虽是不可得,却仍不坏缘起,因此炽然行道。任运自在,并与无相智慧相应,这才是真正「何用行道」义。
以前有一位比丘问达理老和尚:「《六祖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那我们还需要持戒吗?」达公反问他:「你心平了吗?」比丘回答:「尚未。」达公反斥:「那你还不赶紧持戒!」这意思与「修无修修」道理一样,修行应当理事双彰。不可执事眛理,行道如同磨牛;但也不应执理废事,著文字相,将经论所说的有、无,做真实有、无会。
因此修行首先要有虔诚心,才不会像一台空转的机器,没有实际的效益。有了虔诚心的基础,再进一步能观能修、所修不可得,这样事理具足的修,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十一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根据《摄大乘论》所述:“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其中被甲精进指的是菩提心,加行精进是精进的真实目标,也就是对治习气。这两种精进,本经之前皆已开示。本章则是介绍第三品,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这一段是譬喻,佛陀说:修行人就好比牛拉重物一样,本身已经很沉重了,如果牛车再不小心陷入泥淖时,负担就就更大了。为了赶紧离开这泥潭,必须使尽所有的力气,且全心全意的拉车,等到脱离这淤泥,才可稍微放松休息。在此譬喻中,负重指的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业、习气。淤泥则是指修行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这一段是法说,修行之人应当观察生起情欲,真妄交攻时,内心的沉重负担,是远超过淤泥的系缚。因为淤泥只会暂时使牛在体力、肉体上,增加一些负荷。但是情欲的淤泥,却会引发无量劫身心的苦恼与逼迫。就像生生世世都被判了无期徒刑,入于牢狱,了无出期。
  那该怎么办呢?“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安住于直心而修道,才能免除这痛苦。这里所指的“直心”,是指佛法中的正念,也就是止观的力量。止,包括了虔诚心、专注力;观则是出离心、菩提心,乃至于无我的智慧。只有安住于止、观的正念中,才能与法相应,不论是修行通途法门,或者是求生净土,这都是必备,修道人的基本素质。
多体会本章的譬喻,感受一下情欲带给我们的束缚,我们就不敢左顾右盼,继续在五欲六尘中攀缘;而会像这只身陷泥淖的牛一样,惟有直心行道这一选择了。
作者: onesadman (一线生机)   2017-11-15 15:37: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