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类] 《心类学显要》(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21 19:27:43
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 教授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再者说到,对于修学佛法必定有益——
修学佛法不同于一般世间的学习,为何修学佛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将所学的义理
运用于增长智慧、消除烦恼。所以,学习这些义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增长智慧,解决自
内心的烦恼。
比如,佛法中说无我,那么,无我是什么?佛法中说空性,于是有人认为:“空性就
是什么都没有,就像衣服的口袋空空没有任何物品,一切都是无我、空性,都是没有的,
所以不要执著。”这种观念将无我、空性认为就是没有存在,然而,经论典籍中清楚阐明
无我、空性,而且必须透由闻、思、修才能够了解,过去已经成就的大师都是透由闻思修
经教的义理而成办的,并没有不是如此的。
所以,透由这些学习与思考就能增长观察力,具有正确的敏锐观察力,我们就能够解
开不了解的部分,就会对于学习经教有大利益,例如,善能抉择经教所说的正确义理,以
及前后所说的意趣无任何相违。
有人说:“烦恼就是烦恼!现前就是现前、比度就是比度!学习这些基础课程有什么
用?”也有人说:“《摄类学》中讲说根本色、支分色;根本色就是根本色,说这些有什
么用?”事实上,论中所说的内涵都是提供我们观察思惟的方向,透由学习而能获得这个
部分,学习更深奥的论典就能很容易获得理解、融通其中的道理;反之,若不如此,那么
学习上就只是字面上唸过去而已,很难了解到主要的重点是什么,这就是因为观察的智慧
力不足的缘故。所以,这些基础课程如同学习大经论的钥匙一般。
过去的大师曾经说:“色法是不是白色?回答:不一定,色法也有红色,色法不是白
色。当作出这样的回答,就已经种下一个解脱的因。”
又如,有问:诸法是无常吗?回答:当然是无常!作出这样的回答就是心续中有一个
颠倒知,因为不了解无常的缘故,所以这样回答。
学习无常的定义内涵之后就能清楚区分有为、无为,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就能决定回
答:不周遍!这就是已经清楚了解常、无常各自的定义内涵。反之,如果周遍的话,虚空
的返体、瓶子的返体等等,它们都会生气喔!所以不可以这么说。(全堂大笑)。
又如,有问:“现前”周遍“现量”吗?回答:周遍。作出这样的回答,就是内心有
一个颠倒知,因为实际上不周遍,但却认为是周遍。
经过学习、解释之后就能了解原来不周遍,这时候再问:周遍吗?回答:不周遍。这
就是已经去除一个颠倒知。以后再问,就能决定的回答:不周遍,例如,第二刹那之执持
瓶眼知,彼是现前,但不是现量,而是再决知。当作出这样的回答时心续中已经遮除一个
颠倒知,已经遮除一个不明了,种下一个解脱的因。
我们想一想:为何这样就是种下解脱的因?心续中原先有“诸颜色都是白色”的想法
,透过学习、思惟而了解这是不正确的,当作出决定的回答时,同时就是遮除一个颠倒知
,遮除颠倒知就是种下解脱的因。
所以,诚如观音上师所说:“祈求文殊菩萨加持而持念文殊心咒108次,由于对文殊
菩萨的强烈信心,以及传承诸上师的加持、具足福报因缘,也许会产生好的改变,但是不
完全决定能以此而增长智慧,但是,透由学习《心类学》《摄类学》等等教理,一定能增
长心续中的智慧。”
持念文殊咒会有加持,但不一定增长智慧,因为还必须具足众多因缘、福报;但是,
当我们学习这些课程,一定需要透过思惟才能学习、有所获得,正因为如此,就能开展我
们的思惟方向,增长我们的观察力,我们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
再说,为何大家恭敬佛?因为,佛是一切相智,佛能通达诸法。但是,佛不是最初就
能通达诸法,也是经过学习及积资净障,进入资粮道之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集聚福
智慧资粮究竟圆满而最终成就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时通达诸法上的二谛。由此可知,一
切相智的来源就是透由学习佛法而逐渐增长智慧,最终成就一切相智。因此,学习这些教
理中所说的定义、三边与四边等等差别,对我们必定有益!
总之,透由学习《心类学》《摄类学》等等前行课程,其中所说的定义、思辨三边与
四边等等差别,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对于诸法的存在并没有清楚了解。
例如,透由这样学习我们就能了解“诸行无常”是正确的,因为诸行是有为,有为一
定是无常。如果没有学习其中所说的定义、三边与四边等等差别,或是没有通达其中的理
路,那么内心对于彼法就会有无能力决定的不安。如前说,当正确的回答“不周遍”之时
就是遮除一个颠倒知,已经种下解脱的种子。所以,透由这些学习能解开我们思惟的死角
、开展观察力,使我们的智慧逐渐增长。
或许有人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没有多少利益,只要多持念经咒、礼拜三宝、祈求加
持或是四加行等,以诸种集资净罪就能确保来世的利益,甚至往生极乐净土。”但是,虽
然彼等皆是善行,非常值得随喜,然而,从事那些外在的行为之后,你内心的烦恼是否真
正减少呢?也许烦恼暂时不现行,但是,若要真正削减烦恼,唯有依靠心续中建立一个智
慧才能去成办,因为,以智慧去对治才能削减烦恼。
龙树等大师造作诸多论典,主要是为了利益众生修学之方便,首先必须透由学习诸种
论典而于心续中增长智慧,之后才能以智慧去压伏烦恼、对治烦恼,也就是,由于遮除不
好的心类而带来正确理智、内心平静,这才是获得修行上的正确方向、迅速增长福智二资
粮的方法。
另外,我个人想对各位说——
如果有发生解释错误、理解错误的情形,或有任何的疑问,欢迎提出讨论,因为我们
是一起学习,并不需要以一种很严格、很严肃的心态来看待,轻松快乐学习就会容易学到
;反之,如果内心很紧张、很焦急,那么就不容易学到。例如,我是这么认为,你却是那
样认为,为什么?原因是什么?大家提出问题互相讨论。不需要去想:“我害怕讲错,这
样很丢脸,大家会笑我。”开始学习难免会说错,这是很棒的事情!因为讲错,所以就能
学到,这是确实的!以前在僧院辩论时,每当说错的时候大家都会笑,当下或许认为有些
丢脸,但是回去再认真学习、再多加思考,就会知道他们所说的并没有错,而是自己理解
错误,因此在学习上就有收获,所以讨论很重要!
最后我们互相鼓励——
虽然我们小时候学习时老师很认真的教导,但是,初学阶段中并不完全了解,然而就
是不断持续学习,直到学习《现观》经过三、四年之后,才真正了解这些义理的内涵。
所以,初学阶段中不懂也没有关系,还是要坚持继续学习,第二次再学习一定会比较
了解,第二次学不懂的,第三次再学习一定就会比较了解,学习佛法是生生世世的事情,
并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如果这一世放弃不学习,来世也不可能自然就会懂,对你而言仍
然是很困难。这一世认真学习就会种下种子,并且多多发愿、积资净罪,那么就会逐渐增
长智慧,也就会在学习上有所理解、有所获得。
比如说,以前刚开始学习时不懂,经过三、四年的持续学习之后,再回来看就变得很
简单了,不禁内心会想:“很奇怪!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当初为什么学不懂?”事实上,
这就是因为自己的智慧已经增长了,已经有能力通达其中的理路,所以认为很简单。所以
,一开始学习时不懂也没有关系,应当鼓励自己:“那么多人学习佛法,真正透由闻思修
学习的人却是很少,但是,我真的很有福报,有机会这样学习佛法真是得来不易!”所以
,我们大家一起加油!
修行上应当——恭敬善知识、免除骄慢与忌妒
我就是一个单纯的想法:“以出家僧众来说,就是服务佛法、帮助学习佛法的人。”
相对的,以各位而言,就是必须认真听课、认真修学,因为,老师所说的内涵、你自己的
想法,这二者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这当中是需要上师的传承之加持,包括老师的教授,
也可以说是传承教法的加持。越是恭敬佛法、越是恭敬师长,对你自己一定有直接的好处
。如《广论》的“依止善知识”中有说,如果对善知识没有清净恭敬心,所学到的并不会
增长福智资粮,因为,集资净障的对象中最殊胜的就是善知识。所以,如果修学上就没有
恭敬善知识的心,那么,你所学的将会完全没有帮助。
在僧院中会有一种情形,有一类学生只听上课的录音而已,甚至完全不到现场依于善
知识座前纳受教法,虽然学习上也很好,但是与众人的相处、互动却有问题,自己的修行
不好、脾气越来越不好、越来越骄慢,不仅无能以自己所学的去利益别人,别人也无从利
益他。我们会认为很奇怪,明明学习上也很好,但却出现这一种情况?这应该就是错误于
最初学习时的因缘,以及后来的因缘。如《广论》中说:初一错误,乃至错误到十五,最
终整个月全然是错误。以这种事例来说,就是最初学习时就缺少依止善知识的恭敬心,其
后任何皆难以顺利。
三大寺(注)是众所称扬的学习佛法之处所,虽然皆是依止宗喀巴大师,但是各寺所使
用的教材、解说的方式、所使用的词句,则有一些差别,因为,每位大师及老师的解释方
式不完全相同,以及理解的角度有差别,但是,主要的内涵则是一致的,而且,从这些差
异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思惟的方向。某些没有真正学习佛法的人,或是刚开始学习的人,可
能会想:“我们是格鲁派、我们是宁玛派等等,跟其他的教派不相干。”这是错误的想法
,修学佛法不应该如此。无论任何教派都应当彼此互相尊重,因为我们都是佛弟子,所以
必须不骄慢、不嫉妒。我们嫉妒他人,他人的修行并不会因此退步,反而是自己真的退步。
作者: ykkdc (ykk)   2017-10-22 15:25: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