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太上感应篇第四十七集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0-17 19:28:11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七集)  1999/7/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047
  诸位同学,大家好。“忠孝”两个字是讲了很多,意思实在是讲不尽,《汇编》里面
有一段说到,“大孝便是顺亲养志”,这一段讲得很好,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古
德教人基本的概念是“天地同根,万物同体”,这两句话原本是出于老子《道德经》。这
个境界跟《华严》所说的完全相同,就是“佛知佛见”。我时常给人家写字,我写的是“
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叫做“入佛知见”。老子这两句话跟这个意思完
全相同,这是孝道,这是真正认得孝、明了孝。以这个心对一切众生就是佛心,从这个心
里面生出来的思想、行为是真正的菩萨行。所以这个地方讲到顺亲养志,是从这个观点来
说的,决定不是凡夫的概念。凡夫所想的,怎么样养亲,怎么样养自己的志,都太渺小了
,总是摆不掉自私自利,哪里懂得这些大道理?可见得圣贤人跟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
这个源我们讲源头,比喻水源,发源之处,就不一样了!养亲,亲是什么?是佛性,是我
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怎样能够养父母的真心本性,这是佛菩萨的尽孝。
  父母是凡夫,在迷,怎样以善巧方便触动他、帮助他觉悟,这是真正圆满的大孝。所
以这个顺是顺性,不是顺情,在情里面,佛家常说,儒也讲,通情达变。中国讲孝道,孔
老夫子推崇大舜懂得孝,行孝、尽孝,认为是行孝、尽孝最好的榜样,他所做的是帮助父
母觉悟。所以父母对待他,在别人看起来,那是恶劣到极处,处处要置他于死地;而他看
父母是大圣大贤,是真佛、真菩萨。他们两方面看的为什么这么不同?舜王是从体性上看
的,从心性上看的,从心性上看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所以佛经上讲,菩萨成佛的时候
,看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而舜的父母是随顺自己妄想、烦恼、习气看众生
。所以两个人看法不一样,一个是从心性理体上观察,一个是从烦恼习气上看人。所以舜
能通权达变,父母责罚他,能忍受的接受责罚,不能忍受的逃避。不是说不能忍受的也要
责罚,那你被父母打死了,活该,你冤枉死了,你大不孝,这个地方就通权达变。能忍受
的忍受,不能忍受的避开,尽可能去找机会启发父母。他的父母果然觉悟了,果然明白了
,果然成了大圣大贤,这才算是尽孝,才算是顺亲。
  现在我们要顺亲,父母贪心很重,你要赚钱,要赚大钱,要做大官,要贪污。好,你
都随顺,你随顺将来堕地狱,你父母也会堕地狱,这不是顺亲。读圣贤书,学佛菩萨,没
有别的,只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人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不会有错误的念头,这叫顺
亲。懂得顺亲,将顺亲的理论、方法推而广之,恒顺众生,那就是普贤行,在恒顺众生里
面随喜功德。这两句话,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舜王做到。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
读大舜这一篇记载,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怎么不是诸佛菩萨到中国来应化的?他一生的
行谊就是普贤菩萨十愿。普贤菩萨修行这十个原则,他每一条都做到,而且做得那么圆满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往往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做出许
多的恶业,可是诸佛菩萨依旧是那么慈悲来教化我们。顺亲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懂得之后
就晓得如何恒顺众生,如何能够圆满菩萨行,能够修成菩萨道。
  说到养志,儒家教人立志,佛家教人发愿,发愿就是立志,立志不是为名利,而是要
立大功之志。它这个地方这一句话说得好,“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这句话现在
人读了意思很难懂得,我们把它换句话来说,文言文翻成白话文,就是要养成为法界一切
众生尽忠尽孝服务之志,就是这个意思。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佛是这
么教导我们,儒家、道教也是这样教人。不懂这个意思,你的志跟愿都有偏差、有偏邪,
不正,错误了。可是顺亲养志从哪里落实?《大学》里面说得好,《大学》里面教给我们
落实的纲领,从“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发菩提心。可是我们菩提心发不起
来,为什么发不起来?有障碍,必须要去除障碍。这个去除障碍儒家讲格物致知,“格物
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它有方法、有步骤的。所以要落实,头一个
条件就是真诚,要想真诚必须要格物,物是什么?物是欲望。我在讲《地藏经》的时候,
跟大家说出,欲望有两类,一个是爱欲,一个是嗜欲,嗜欲是你嗜好,你能把这两种欲望
舍弃,这叫格物。欲望的力量非常强大,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但障道,而且障世间一切
善法。
  你看看佛给我们讲世间的善根,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善法,它有个根源,根源是什么?
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你还有贪瞋痴,你纵然做出来的善,这个善是伪善,不是
真善。你能够欺人,你不能够欺骗天地鬼神,你不能欺骗你自己的良心。佛法叫断烦恼,
儒家讲格物,格物就是断烦恼,格是格斗,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战胜物欲,用你的智慧、用
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烦恼,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法讲的断烦恼障。除这个之外还有一个障
碍,佛法叫所知障,儒家讲致知,致知是要开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现前才能够把所知障舍
掉。诸位要知道,佛家修行讲求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
的手段去修禅定。我们念佛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修禅定。禅定的目的是什么?破烦恼
障。心清净了、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能破所知障。
  我们今天用功的方法是双管齐下,念佛堂着重修定,讲堂着重修慧。但是我们的定慧
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把爱欲、嗜欲断掉,所以怎么修,修一辈
子,外表是很像,实质上内容没有,我们的过在此地。修行修了这么久,功夫还不得力,
你还不反省吗?好像我们生病,请一个大夫来诊疗,我们在吃药,药吃了很久,病没有起
色,你还不觉悟吗?一定是药吃错了,诊断有错误,病没有起色,赶紧去换个大夫,我们
人都有这种常识。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就跟生病一样,这个时候应该细心去检点观察,
我们的毛病究竟在哪里?把毛病找出来,把毛病消除掉,这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这就
好像吃药见效,有效果了。
  二障一定要断,断不是那么简单,不是那么简单怎么办?分分断,儒、佛都是这样教
给我们。断一分烦恼开一分智慧,断两分烦恼开两分智慧。圣贤人是凡夫做的,佛菩萨也
是凡夫成的,他们怎么能成就?分分断,每一天就是在干这个事情。所以烦恼天天轻,智
慧天天长,这就是功夫,这就是进步。这也就是当年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人生最高的享
受”,世间凡人享受不到的。烦恼轻,智慧长,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
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你的生活,不管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富贵的生活也好,贫贱的
生活也好;不管是什么身分,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也好,贫穷下贱也好,那个不碍事,你都
能过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在安乐的生活。这是过圣贤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我们
养志要养这种志。
  所以能顺、能养,它的根源都是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认知,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
佛性、法性的认知,然后你才能做得到。可是这个认知得来就不容易,古圣先贤教导我们
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何在?无非是借重他的经验,借重他的修持,帮助我们觉
悟,帮助我们认知而已。功夫只要得力,不必要很高,就能够生死自在,前途一片光明。
这是我们看过去修行人,许多记载里面得到的讯息,得到的结论。他们能有这个成就,我
们不能落在他的后面,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再搞第二生
,这个身在六道轮回里面,这一次是最后身。我们要养这个志,认真努力奉行,使我们这
个志愿得到究竟圆满,这叫大孝。自己会养,也能帮助别人养;自己能顺,也能帮助别人
顺,自行化他,这是大乘菩萨道。《汇编》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精彩,《感应篇》的文
字是道教的,这里面的注解是佛教的、是儒教的,真是三教合成一体。这是一本好书,印
光大师一生推崇,希望用这个书来化解现代的劫难。我们真正想能够在这个劫难当中,逢
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本书是保证。可是你一定要理解、要奉行,才能够达到消业障、消
灾难的目标,做为修行往生作佛的基础。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0-18 18:01: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