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义] 佛教内外道安立、三转法轮与四部宗义建立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16 07:21:30
摘自:《宗义建立》(2009年讲授) 洛桑却佩格西 廖本圣老师翻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在这世界上,从以前到现在,有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不同的宗教,从兴盛到衰没不断
的演变着,佛教也是其中之一。
佛教是以佛世尊、法宝、僧宝这三宝为主体的宗教,皈依三宝的随行者,就称之为佛
教徒。进一步,佛教徒还可区分二类:一类是属于说宗义的佛教徒;另一类是不属于说宗
义的佛教徒,这二种的不同在于有没有主张宗义而做区分。
“说宗义的佛教徒”,对于佛所开示,关于取善舍恶等的教法与教理,为了解说,经
由闻思修而做学习,这一类就属于说宗义的佛教徒。另一类是“不属于说宗义的佛教徒”
,他们只是皈依佛世尊,而且非常敬信佛世尊,但是并没有好好仔细闻思佛所说的这些教
理。而说宗义者,他们透过教理的闻思,心中清楚的呈现佛世尊的密意为何,并且把他们
所了解的这些道理为别人说明。
广义而言,不只在佛教有说宗义者,在非佛教里也有说宗义者。说宗义者他们各自有
自己所追随的导师,这些导师开示了各自宗教的教法。这些追随者,透过理跟教,不断的
去理解导师所开示的教法,最终了解了教法的密意,并且为别人解说。
说宗义者的“说”,是为别人解说之意,也就是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导师所开示的教法
密意,在心中清楚的呈现之后,并且为别人解说,这是“说”的意思。
以非佛教而言,虽然不承许佛教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但是他们也有自己所追随的导师
,他们理解各自导师的教法,获得其教法的密意,也为后来的追随者解说,这就是非佛教
的说宗义者。
同理,佛教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佛教的说宗义者透过教理的辨
析,最终理解了八万四千法门之密意,而后,为后来的随行者做解说,这就是佛教的说宗
义者。
佛教的宗义,如果细分的话,可以有很多,若以根本而言,就是一般所讲的四部宗义
。四部宗义是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还有中观宗。其中的毗婆沙宗与经部宗属于小乘
宗义;唯识与中观宗属于大乘的宗义。
佛陀降生于圣地印度,宣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佛陀对于特别有缘的众生,他有时会
以文字解说,有时也为他们授记等。佛从廿九岁出家,经过六年苦行,三十五岁时成佛,
成佛后,到了八十岁示现涅槃,这四十五年当中,所说的从来没有一字离开法,不像我们
所说的总是与法无关。
佛陀所说的这些法,结集者有声闻、菩萨。经由声闻弟子与菩萨所结集的这些教法,
数量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佛陀坐在高坐开示教法时,跟前就是这些所化机,佛陀为这些所
化机,开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教法,一般总摄为三转法轮。如下:
1.初转法轮:地点在印度的瓦那那西,所教化的对象是以五比丘为主的许多声闻弟子
。佛陀为他们所开示的宗义理论,主要是根据毗婆沙宗与经部宗的见解。
2.中转法轮:地点在灵鸠山,所教化的对象主要是大乘所化机,开示的内容是中观宗
的见解以及与修行为主的内容。
3.三转法轮:地点在广严城,所教化的对象也是大乘所化机,主要开示的内容是唯识
宗的见与行。
所以毗婆沙宗与经部宗的宗义,若要追溯其源头的话,它们是佛语,而且是属于佛语
当中的初转法轮所摄。中观宗的见解与修行内容,追溯其源头也是佛语,亦即佛所开示关
于中转法轮的这些经典,以及与中转法轮经典所诠相同的其余的经典。唯识宗的宗义,它
源头来自于三转法轮的经典,以及与三转法轮经典所诠相同的其余的经典、注释等。
在这四部宗义当中,经部宗所宣说的宗义比毗婆沙宗较为深细;唯识宗则又比经部宗
更细;进一步中观宗则又比唯识宗更深更细。虽然四部宗义,他们所说的内容有深浅差别
的不同,但其源头皆来自佛语。
或许有人会怀疑,为何佛要讲不同的教法呢?这是因为所教化对象的个性、信解、潜
在的想法等,有所不同的缘故,因此佛必须应机施化,犹如医生依病人的情况而给予不同
的处方,并不是随自己意思,医生必须完全依据所化机之状况而应病与药。同理,佛陀因
为所化对象个性不同、希求不同、根性利钝不同之故,而开示了深浅不同的教法。
底下我们开始看至尊法幢的宗义理论,我们会依著次第来解说,因为前面提到,中观
宗的宗义是最细微的,假如没有先从下部的毗婆沙宗先学习,而直接从中观宗的宗义学习
的话,将很难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学习时,会由浅入深做解说。
四部宗义的差别,主要是在见解上的不同,而不是行品。
四部宗义行品的部份,他们都会说到三皈依、菩提心、出离心、三十七道品等,这些
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宗义的内容主要是见解的部份,这与文殊菩萨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文殊菩萨的
见解来自于佛,佛传给文殊菩萨,再由文殊菩萨辗转传到自己的上师。在宗义的见解中,
最细微、最究竟、最能表达佛真正密意的是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中观应成见源头来自于佛
,亦即由佛传给文殊菩萨,而后传给龙树菩萨,再传给月称菩萨,依序传到自己上师。
底下是总说的部份,此处关于宗义建立的解说分三:1.定义2.分类3.分类的个别意义。
其中“分类的个别意义”之内容,会依序说明,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
这四部的宗义。
何为“内道佛教徒之说宗义的补特伽罗”?此术语的定义,要具备三个条件,在藏文
里,定义通常写在前面,术语写在后面。
定义里有三个重点:1.必须承认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2.不承认三宝以外的皈依处,
3.必须是说宗义的补特伽罗。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是内道之说宗义的补特伽罗,不具备
就不是。
承许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此三宝为佛宝、法宝、僧宝。
其中佛宝是尽除一切过失,圆具一切功德者。具体而说,佛本身与佛心续当中的身语
意功德都是佛宝,或者说完全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一切过失,具足一切功德之后,佛
本身以及佛心续当中之身语意的功德都是佛宝。
其次僧宝必须是入圣者道的补特伽罗,换言之,也就是见道位以上的补特伽罗。
佛本身既是佛宝也是僧宝,但不能说佛心续的身语意功德是僧宝,因为僧宝是入圣道
的补特伽罗,所以僧宝必须是圣者的僧伽。
法宝是圣僧伽心相续中的智,智是道谛,道谛是法宝;以及依于道谛的力量而证得的
灭谛,也是法宝,因此法宝是道谛与灭谛。
所谓的道谛,如果是大乘圣者,就是圣者心续中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四无量
心、出离心等,这些都是道谛;以及依于道谛的力量,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这个断除的
部份,安立为灭谛。
道谛、灭谛是法宝,法宝是三宝中真正的皈依处。跟随着三宝、皈依三宝,并且依著
法宝而断恶行善,如理实修,则可以解脱恶趣之苦,甚至解脱轮回之苦。
对这些有一个深切的体认、接受,亦即承认三宝为真正皈依处,这是成为内道佛教徒
之说宗义者的第一个条件。
承认三宝为真正皈依处,这里的“处”,在藏文有“内”的含意,它有“基础”的意
思,也就是三宝是救渡众生,出离恶趣与轮回的基础。
皈依处分为真正皈依处与不是真正的皈依处。而三宝是真正的皈依处,是真正能让众
生脱离恶趣苦与轮回苦之皈依处;反之,三宝以外,其他非佛教的宗义、非佛教的导师、
世间的神,这些则是非真正究竟的皈依处。如果是一个内道说宗义的补特伽罗,必须不承
认非佛教或世间的神祗等为皈依处。
为何非佛教的导师或教法不是真正的皈依处呢?因为,如果跟随非佛教的导师,进而
学习他们教法,并不能真正让人脱离三恶趣苦、轮回苦。原因是他们没办法宣说无误的脱
离三恶趣苦、轮回苦的方法,所以外道导师与教法并非真正的皈依处。
世间的天,主要是欲界这些没有证得圣道的天,他们不能做为人们究竟的皈依处,不
过可以请他们帮助去除违缘,以及协助承办顺缘,但是不能把他们视为带领我们解脱三恶
趣苦、轮回苦、真正究竟的皈依处,因为他们本身还在轮回中,并没证得圣道。
以上是成为内道佛教徒之说宗义者的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说宗义的补特伽罗,这个内容刚刚也有提过,也就是依于教理不断的思
惟,最终了解佛之密意并且为他人解说,这就是说宗义的补特伽罗。
例如毗婆沙宗与经部宗,一样是依于教理去理解佛陀之密意,但是教与理二者,他们
是以教为主。
换言之,小乘说宗义者,在理解佛陀密意的过程中,虽然教、理都有,但是主要以“
教”来掌握佛陀之密意;大乘的说宗义者在教、理二者之中,主要以“理”来掌握佛陀的
密意,这是大、小乘理解佛陀密意之差别。
定义的部份说明完了,底下看分类:
若将其(内道佛教徒说宗义之补特伽罗)区分有四个:
1.毗婆沙宗2.经部宗3.唯识宗4.说无体性宗(中观宗)
其中前二者(毗婆沙宗、经部宗)也可称为“说外境二宗”。说外境二宗的“外境”
,要理解为外境是谛实成立或说外境是实有,亦即主张外境为实有的二个宗派是毗婆沙宗
与经部宗。
底下看分类的个别定义,这里要解释四部宗义各自的内容,第一解说毗婆沙宗的体系
、第二解说经部宗的体系、第三解说唯识宗的体系、第四解说无体性宗(中观宗)的体系。
(下略……)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7-10-16 18:17:00
随喜!
作者: johnyuko (...)   2017-10-17 22:25:00
随喜,法门无量誓愿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