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杂阿含615经 如何修四念住

楼主: Samus (阿建)   2016-06-03 11:55:07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15.htm
北传:杂阿含615经 南传:相应部47相应10经
检索 关涉主题:实践/如何修四念处 (06/09/2014 11:54:41 更新)
杂阿含615经[正闻本777经/佛光本629经](念处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
”即往比丘尼寺。
  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
  时,诸比丘尼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
  “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住,自知前后升降。”
  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尼:
  “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
后升降。”
  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种种说法已,从座起去。
  尔时,尊者阿难于舍卫城中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
面,以比丘尼所说,具白世尊。
  佛告阿难:
  “善哉!善哉!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所以者何?
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
  若比丘于身身观念住,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
取于净相,起净信心。
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则猗息;身猗息已,则受身乐;
受身乐已,其心则定,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
  受……心……法念[住]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47相应10经/比丘尼住所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那时,尊者阿难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去某个比丘尼的住所。抵达后,
在设置好的座位坐下。
  那时,众多比丘尼去见尊者阿难。抵达后,向尊者阿难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后,那些比丘尼对尊者阿难这么说:
  “阿难大德!这里,众多比丘尼住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后,次第觉知更卓越的特质
。”
  “正是这样,比丘尼们!正是这样,比丘尼们!
  比丘尼们!凡任何比丘或比丘尼住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者,这应该可以被预期:
‘他必将次第觉知更卓越的特质。’”
  那时,尊者阿难以法说开示、劝导、鼓励那些比丘尼,使之欢喜,然后起座离开。
  那时,尊者阿难在舍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去见世尊。抵达后
,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这里,我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去某个比丘尼的住所。抵达后
,在设置好的座位坐下。
  那时,众多比丘尼去见我。抵达后,向我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大
德!那些比丘尼对我这么说:‘阿难大德!这里,众多比丘尼住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后
,次第觉知更卓越的特质。’
  ‘正是这样,比丘尼们!正是这样,比丘尼们!
  比丘尼们!凡任何比丘或比丘尼住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者,这应该可以被预期:“
他必将次第觉知更卓越的特质。”’”
  “正是这样,阿难!正是这样,阿难!
  阿难!凡任何比丘或比丘尼住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者,这应该可以被预期:‘他必
将次第觉知更卓越的特质。’哪四个呢?
  阿难!这里,比丘住于在身上随观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
,当他住于在身上随观身时,生起身所缘的或身上的热恼,或心的退缩,或向外地扰乱心
,阿难!那样,比丘的心应该被另安置于某些能激起信心的相。
当他的心被另安置于某些能激起信心的相时,则欣悦被生;当已欢悦后,则喜被生;
当意喜时,则身宁静;身已宁静者,则感受乐;心乐者,则入定,
他像这样深虑:‘我为了利益另安置心,我的利益已完成,好了,现在我要撤回。’
他就撤回,不寻思、不伺察,他了知:‘以无寻、无伺,
自身内有念,我是乐的。’
  再者,阿难!比丘[住于]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于在法上随观法
,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当他住于在法上随观法时,生起法所缘
的或身上的热恼,或心的退缩,或向外地扰乱心,
阿难!那样,比丘的心应该被另安置于某些能激起信心的相。
当他的心被另安置于某些能激起信心的相时,则欣悦被生;当已欢悦后,则喜被生;
当意喜时,则身宁静;身已宁静者,则感受乐;心乐者,则入定,
他像这样深虑:‘我为了利益另安置心,我的利益已完成,好了,现在我要撤回。’
他就撤回,不寻思、不伺察,他了知:‘以无寻、无伺,自身内有念,我是乐的。’
  阿难!这样有另安置后的修习。
  而,阿难!如何有不另安置后的修习?
  阿难!比丘不向外另安置心后,他了知:‘我的心不向外另安置。’那时,他了知:
‘前后无简略,不另安置而解脱。’更进一步,他了知:‘我住于在身上随观身,热心、
正知、有念,我是乐的。’
  阿难!比丘不向外另安置心后,他了知:‘我的心不向外另安置。’那时,他了知:
‘前后无简略,不另安置而解脱。’更进一步,他了知:‘我住于在受上随观受,热心、
正知、有念,我是乐的。’
  阿难!比丘不向外另安置心后,他了知:‘我的心不向外另安置。’那时,他了知:
‘前后无简略,不另安置而解脱。’更进一步,他了知:‘我住于在心上随观心,热心、
正知、有念,我是乐的。’
  阿难!比丘不向外另安置心后,他了知:‘我的心不向外另安置。’那时,他了知:
‘前后无简略,不另安置而解脱。’更进一步,他了知:‘我住于在法上随观法,热心、
正知、有念,我是乐的。’
  阿难!这样有不另安置后的修习。
  像这样,阿难!另安置后的修习已被我教导,不另安置后的修习已被我教导。
  阿难!凡依怜愍对弟子有益的大师,出自怜愍所应作的,我已为你们做了。阿难!有
这些树下、这些空屋,阿难!你们要禅修!不要放逸,不要以后变得后悔,这是我们对你
们的教诫。”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尊者阿难欢喜世尊所说。
 
注解:
1.“四意止;四念处;四念住”,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四个深切注意的建立”(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并解说“巴利文无法显示在PTT”一词,
论师们有两种解读法,若解读为“念+现起”(巴利文无法显示在PTT),
则为“念住;深切注意的建立”,
若解读为“念+出发点”(巴利文无法显示在PTT),则为“念处;深切注意的基础”,
前者强调“建立念的行为”,后者强调“应用念的所缘”,
虽然论师多倾向后者,但前者确定是更原始的。
10“净信”(pasādo,另译为“澄净;明净;净心;信仰”),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信任;信心”(confidence)。
另外,“有净信”(abhippasanno,另译为“已大喜的;已信乐的;全面明净的”),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有充分的信心”(had full confidence in)。
或者“已有净信;有净信;有明净”(pasannan, pasannā,另译为“明净的;澄净的
;已信的;已喜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有信心”(had confidence in),
或“心理平静满足”(mentally placid, AN.1.44)。
3.“猗;猗息”,南传作“宁静”(passaddhi,另译为“轻安”),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宁静”(tranquillity)。
4.“身猗息/身止息/身得止息(SA);身获柔软(GA);止身;止息身(MA);身心安隐(DA)”
,南传作“身体的宁静”(kāyapassaddhi,另译为“身体的轻安”),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身体的宁静”(tranquillity of body)
[动词“身宁静;身变得宁静”(kāyo passambhati),过去分词“身已宁静”
(passaddho kāyo)参照],并引注释书的解说,
这是指“于三蕴(受、想、行)苦恼的宁静(平静)”。
依据阿毘达磨,身与心成对出现时,“身”都被解说为“心所”(cetasika),
也就是执行第二阶段认知的功能,但这里从字面上来看,
似乎只是指“身体”(physical body),“视为对一个经验性质的活跃建树”,并
在2010年8月3日的回函中进一步解说:“简单来说,这意味着部分身体状况决定体验
是否为心的宁静或心的扰动。请记得这是我的解释。这里的身,
巴利注释采用为名身:‘心理因素的聚集’(除了心之外)”。
5.“无觉、无观”,南传作“以无寻、无伺”(Avitakkomhi avicāro),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无想法与检查”(Without thought and examination),
并说,注释书解说为“不被杂染的寻,不被杂染的伺”,这似乎意味着他到达第二禅,
另参看《中部125经》。
6.“乐住”,南传作“住于安乐”(sukhaṃ viharati,直译为“乐住”),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幸福地住着”(dwells happily)。
“安乐”(另译为“若乐”),南传作“乐住”
(phāsuvihāro,另译为“安住;安稳住”),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住于安乐”
(dwell at ease)。
7.“身身观念处;身身观住;住身念处;观身如身;观内身如身;内身观”,
南传作“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ajjhattaṃ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逐字直译为“内-身-身+随观-住”),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住于在内在的身体凝视著身体”
(dwells 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 internally),
并解说“在身上随观身”(kāye kāyānupassī)是“以将之从其它隔离(如受、心等),
决定所缘(身)”
(“to determine the object (the body) by isolating it”from other things
such as feeling, mind, etc.),
“凝视著身只是身而已,不是常、乐、我、净(美)”(one contemplates only the body
as such, not as permanent, pleasurable, a self, or beautiful),
其它“受”、“心”、“法”亦同。
8.“猗;猗息”,南传作“宁静”(passaddhi,另译为“轻安”),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宁静”(tranquillity)。
9.“前后无简略”(pacchāpure ‘asaṃkhittaṃ),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它前后不被压缩”
(It is unconstricted after and before),并引注释书的解说,“前后”指的是
“自始至终”,一贯地。
感想:
念住时,专注所缘遇到困难时有两种做法:
1.将心的目标转向有信心的相,如佛陀十号功德,等到心达到喜的状态后,
依南传经文,再把心的所缘切换回念住;但北传经文没有提到将所缘切换回来
个人觉得南传经文提供的方法非常实用
2.遇到困难一样继续保持所缘。一样在原本念住的目标,之后一样能使心达到乐的状态
上述2.的方法只有南传经文有提到,北传没有提到。
个人以为,初学者如我,我会觉得第一种较为容易入手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6-03 13:12:00
以禅修为手段,使心容易安住在当下是为目的,不思过去不想未来,实相即现前,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是较简单粗浅,在行为发生前,起心动念是什么,动机清楚的觉知,造作时,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其他众生有什么影响,再配合八正道,这些有为法能帮助自己契入无为。。。这样应该比在祇园如是我闻更好理解。
作者: yogi (Yogi)   2016-06-04 20:02:00
其实照大念处经来说,专注所缘时遇到的困难如果是来自五盖,比如说掉举盖,法念处章说这也可以作为念处观照的目标。这比较接近2的作法,但是这个作法考虑另一个原则,就是应该观照当下生起最明显的目标,比如掉举盖就很明显。以上是所谓纯观的作法。另一种作法就是像原po说的第一点,先用佛随念或慈心观不净观死随念等等奢摩它业处来对治相对应的烦恼盖,然后再回到念处业处的作法,这比较像是奢摩他杂多行者 只是没有入安止定而已。两种方法应采用何者要看自己的根性来决定
楼主: Samus (阿建)   2016-06-04 20:12:00
随喜yogi师兄详解,也因师兄启发,我也再改了感想部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