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佛说三转法轮经》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2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5-07 07:52:36
四圣谛的教法在佛教当中是一个最基础、根本的教法。
法称菩萨在《释量论》中提及:“于主要义无欺故,他义亦可推得知。”“于主要义
”指的便是四圣谛,也就是说身为一佛教徒,对四圣谛教法要有一真正完整的认知。
在四圣谛所讲的苦集灭道中,首先要认识的便是苦谛。过去佛陀依照“苦、集、灭、
道”次第来讲,今天我们学习,也应该从认识什么是轮回痛“苦”,轮回痛苦的“集因”
是什么;接着对“集谛”有越深的了解,对“灭谛”就会有越强的希求心;对“灭谛”有
越深的希求,就会越精勤去修行“道谛”,这是应该有的次第。
如同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所举的譬喻:
好比一个病人,首先他会知道自己生病了(苦谛);遭受病折磨时,病因从哪来(集
谛);知病因后,便会想要去断除它;知道可以治我这个病之后(灭谛),才会去找医生
来医(道谛)。
(注:弥勒《究竟一乘宝性论》:“如病(苦谛)应知断病因(集谛),当得乐住(
灭谛)应依药(道谛),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知苦谛、断集谛、证灭谛、
修道谛)。”)
按照这样次第,在学习“苦、集、灭、道”上也一样,首先知苦,知苦后才会探究集
谛因是什么,再来从灭谛、道谛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不会想去看医生;同
理,如果不知道轮回中有什么痛苦,也不可能会希求灭谛,行持道谛。
在佛陀的教导里,四圣谛中的“苦谛”,可由四个特征来认识,即“无常、苦、空、
无我”。
(一)“无常”:
所有轮回当中,一切万法没有办法让我们依靠,不值得我们依赖,主要原因是它们都
会改变,这就是无常的内涵。无常有粗分(粗品)无常与细分(细品)无常。
在轮回中,以我们自己的身体来看,我们这身体也是无常的(粗分无常,凡夫的现量
即可了解的对境)。不只外在器世间,甚至有情世间,即有生命和没生命的都是无常。我
们现在轮回的情器世间所有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刹那生灭法(无常有粗分与细分,无常里
的细分无常,是圣者以止观双运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引生瑜伽现量才能了解的对境)。
(二)“苦”:
这些刹那生灭法完全超乎我们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这些生灭变化都受制于有漏业和烦
恼,对这种不自在、不自主的情况,就是无常的苦行相。无常是刹那变化,而苦则是这种
变化受制于有漏业和烦恼,我们不能自主自在。
(三)“空”:
比如一个东西的形成,其本身刹那刹那都会变化,而且由于它是由有漏业和烦恼形成
的,即使住于存在的时刻当下,其自己也是没有可以自主的力量,完全受制于其他组成的
因缘。
以人这个补特伽罗来讲,我们现在这个人身,是由过去的有漏业和烦恼而来的,这身
体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五蕴中没有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特性,也就是没有一个是有我的,
这表示人的存在是完全依赖其他因缘才能成立。
当更深一层思考时,会发现这一切没有自主或独立存在力量的事物,是非常脆弱的。
这里所讲的空不是空性,而是他义之我空。
以人而言,即指离开五蕴之外,没有一个独立的力量可以主宰。众生是五蕴的和合,
五蕴之外没有任何有力量的我可以控制它们。我们就像五蕴时常不由自主在变动,这是非
常脆弱的。
(注:此处的空,否定的对象是“常(不观待生灭)、一(不观待支分)、自主(不
观待因缘)的我”,否定我不依蕴安立,执取有个离开色、受、想、行、识之外的我。“
常、一、自主空”是空掉离蕴我的最粗品补特伽罗我执,并不是大乘般若所说的空性。)
(四)“无我”:
空(此处的空(非遮)不是空性(无遮))指的是,事物完全依赖因缘和合才可以形成,
不但没有办法从外面能找到一个可以支撑它们独立自主的力量,甚至在其本身也同样没有。
以人这个补特伽罗来讲,人是五蕴的和合,除色受想行识之外,没办法找到主宰的力
量外(我与蕴是体性异的“补特伽罗常、一、自主空”),在色受想行识当中,也没办法
找到一个独立自主的我(我与蕴是体性一的“补特伽罗五蕴独立实质有空”),即它们完
全没有自主的力量,这就是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不是大乘说的法无我)的意思。
(注:此处的无我,否定的是“五蕴自己能独立实质有”的细品补特伽罗我执,我与
蕴体性一的情况下,执五蕴自己能独立实质有的我执包括:色、受、想、行、识是我;我
有诸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属于我;我在色、受、想、行、识中。)
苦谛四行相中的“空”与“无我”,是否定掉我与蕴体性异或我与蕴体性一之下,离
蕴我与即蕴我的种种萨迦耶见,分别指涉粗品补特伽罗我执与细品补特伽罗我执。
《释量论》:“以教理观察,由苦性差别,当了别苦因,彼无常等性。……故说无常
苦,由苦故无我。”以无常为因,成立“苦”,又以苦为因,成立“无我”。
苦谛的四个行相,是越来越细微的,从粗显的无常,至苦、空时比较细微,到无我时
,是对整个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了解到它们完全没有自主的能力,这样,我们内心会对
它们完全绝望。
(注:由凡夫现前分的粗品无常,通达隐蔽分的细品无常,依于止观双运三摩地为不
共增上缘,现证细品无常,次第通达现观“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苦谛四行相中的
“空”)与“补特伽罗五蕴独立实质有空”(苦谛四行相中的“无我”)。苦谛四行相中
的“空”、“无我”,分别指涉粗、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不是大乘所说的空性。小乘说
圣者(例如初果)的瑜伽现量,依于止观双运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于见道根本定智所现观
现量的对境:1.细品无常、2.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3.补特伽罗五蕴独立实质有空。)
以眼前的杯子举例。看到杯子心里会生起一种执著,觉得我可以依赖它、使用它。可
是,当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我可依靠的物件,我对它的执著就会根本瓦解。我之所以想依
赖它,是因为相信它有某种力量;当发现它实际上根本没这力量,没有自主能力时,这种
想依赖、依靠、执著的心自然会消灭。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5-10 23:5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