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摄类学》
◎ 透过四圣谛,认识轮回与涅槃之缘起法则,依此如理取舍
第一个,我们每次上课之前,都要调整我们的学习动机。我们本身也好,旁边的众生
也好,都有一个轮回中因果的缘起法。还有,我们将来要解脱成佛达到涅槃,也是有个因
果的缘起。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一定要遵守这个法则,除了顺应这
个法则去作之外,是没有其他的办法。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这个因果法则。譬如说,认识
轮回的原因是什么,圆满的涅槃果位它的因缘又是什么。在认识了这些因和缘之后,就知
道什么是应该要取的,什么是应该要舍的。如此作了之后,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所以,我们透过了四圣谛法,认识了轮回和涅槃的因果缘起。然后,我们的内心也接
受了这样的缘起法,为了要去除轮回中苦的因,还有,为了要得到涅槃果位,就必须要顺
应着这样的因和缘而知所取舍,并且要产生出对涅槃果位的强烈希求心。不只是为了我自
己而已,还有我们周围的众生也是这样,都是一定要遵守这业力因果的缘起法则。所以,
我们自己要认识这个缘起法则,然后就能依照这缘起的法则如理取舍,那我们身旁的众生
也是要能如此作到。因为我们的认知这心法,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唯明唯智,是有这样的
能力,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所以,不论是我们自己,或是周围的众生,在认识了这样的缘起法则之后,都是一定
能够依循它能够这样做到的。对于佛法要有这样的信心,而我们自己也应当要产生出希求
心,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而要学习佛法。
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呢,世尊已经看到了我们众生心中的佛性,还有涅槃和轮回本身的
缘起法则,是有这样两边的情况,所以世尊如是的开示了佛法。而我们学习佛法,一样要
先认识清楚这样的缘起法则。
因为世尊开示的佛法很多,应该取的是什么该舍的又是什么,基本上区分为小乘法,
大乘法。在大乘法中再区分为显教和密教的法,有这样的层次,小乘、显教和密教,而这
些教法彼此并不相违,并且是能互相帮助的。我们本身在学习时,都是要从下面慢慢的往
上走的。
◎ 《般若经》为大乘显教基础,不可不学
而在显教基础的部份中,属于“般若佛母经”的部分有六部,包括了《大般若经》,
《中般若经》,《小般若经》,《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摄颂》,还有《智慧(般若
)一万言》。在《广论》中宗大师也有提到,在受菩萨戒时,法座上最起码要有《般若摄
颂》。这六部经是一位想要成佛的学习者,所必须先修学的大乘显教整体圆满教法的根本
基础。
所以,为什么它们被称为“佛母经”呢?因为其内容是含摄了整体圆满的大乘显教内
涵。而在这六部经典之中,又以《大般若经》、《中般若经》,和《小般若经》,这三部
最为重要。其中常常强调的重点是,如果菩萨们想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学这般若经的教
法,不学习这些内涵的话就不可能会成佛。所以,这是一位想要成佛的大乘修学者,不能
不学习的一个法门。
我们跟随世尊学习,也自认是一位大乘的佛教徒。而世尊对大乘学子们有一个最基本
的要求是一定要学习的,是不学不行的,就是大、中、小品《般若经》的教法。如果我们
不学习这些经典内涵,那就是没有听从世尊的开示,所以我们是一定要学习《般若经》。
◎ 后代弟子要了解《般若经》 唯有透过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之解释
但是,我们是没有办法直接来学习《般若经》内涵的,必须要先透过学习龙树菩萨和
无著菩萨的解释,才可能学习了解到《般若经》的内涵,因为我们这些现在的弟子根器太
差了。在世尊圆寂四百年之后,当时的弟子就已经无法了解《般若经》内容的显意部份,
也就是空性真义的部份,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了,那现在的我们更是一定没
有办法直接了解的。而在世尊圆寂九百年以后,《般若经》内容的隐意密意的部份,就是
广行道次第的部份,当时的弟子也是没有办法直接了解的。所以,现在我们身处于世尊圆
寂后2600年,也肯定是无法直接了解到这部份的内涵,想要直接学习了解《般若经》,那
根本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修学者到山上闭关几个月,就一直在阅读这些经典,但是不可
能直接了解的。在1600年前,《般若经》的显意和密意的内涵,当时的弟子们都已经是无
法直接了解的,更何况是现在我们这些弟子。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知道的是,我们是大乘学子是一定要学习《般若经》的教法。但
是,第二个要知道的是,现在的我们是不可能直接学习《般若经》的内涵,所以一定要先
透过学习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传承教导。再来是要知道,世尊开示的《般若经》显意的
部份是空性道理,是深见传承的法;而隐意密意的部份是道次第,广行传承的法。在这两
者之中,空性深见的部份是比较难的,而广行道次的部份就比较浅。所以世尊圆寂四百年
之后,弟子就无法直接了解《般若经》的显意空性道理,但是对于隐意的广行道次理论,
那还是可以了解的;而在世尊圆寂九百年以后,当时的弟子连《般若经》隐意的部份广行
道次第也是无法了解了。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例子就会知道,般若教法的显意空性是有多
么深多么难了!
因此世尊早已经授记过,后代弟子们只有透过学习了龙树菩萨的讲解,才可能了解到
《般若经》的显意空性道理;只有透过学习了无著菩萨的讲解,才可能了解到《般若经》
的隐意部份广行内涵。这两个法门是大乘学子基本上一定要学习的法门,一个是智慧分,
另一个是方便分的法门,世尊曾经有作过这样的授记开示。
第三个我们要知道,龙树菩萨解释《般若经》显意部份的论典又是哪些著作呢?最重
要的就是《中论》。而无著菩萨解释《般若经》隐意的论典,则是《现观庄严论》,这是
直接传承自弥勒菩萨的,是由无著菩萨从天上带下来到人间的,所以在汉文中是直接写着
,是由无著菩萨所著作。因此,最重要的是龙树菩萨作的《中论》,和无著菩萨作的《现
观庄严论》。然而,我们若要学习这两部论典,也是无法直接学习了解,龙树和无著菩萨
当时的弟子还能够了解其内涵,但是后代的弟子们就不行了。因此出现了龙树和无著菩萨
的弟子们作了各种的注解说明。而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论》,最顶尖的是月称菩萨;解释
无著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最好的则是狮子贤菩萨所作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这两
部论典,也是一定要透过先学习月称菩萨和狮子贤菩萨的注解,这是一定要的。
再过两三百年之后,这两个深见和广行教法的传承都非常兴盛,而最顶尖的成就者就
是阿底峡尊者。当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之后,将其修学的经验写成了《道炬论》。这《道
炬论》不仅是大乘显教的广行和深见两个传承,还包括了修学基础前面的小乘教法,和后
面深奥的密乘教法,因此这部论典是完整的贯通了所有的修学成就。
所以我们要了解,阿底峡尊者是通达了大乘教法的龙树菩萨的深见传承,和无著菩萨
的广行传承,不只如此,还有小乘教法和密教内涵。如小乘教法的《大毗婆沙论》,尊者
也曾长时间学习过。所以,阿底峡尊者是整个大、小乘,显、密教法都通达的最顶尖的修
行者,因此这部《道炬论》也是整个贯通了各部份教法内涵的著作。
在宗大师自己写的《证道歌》中提到,在他学习了《道炬论》之后,就能够将所有学
习过的五部大论,整个贯通而成为直接的“教授”了,而且是非常有次第的整个贯通连结
。是在这样的证悟情况下,他写下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他写作这《菩提道次第
广论》的基础是什么呢?首先,他已经对这些五部大论都相当了解通达了,然后,再看到
《道炬论》,他立刻能将这两个部份连接贯通起来,因此,写下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所以,他是将以前所学习过的五部大论的主要重点结论,再依据内心修证的经验,加
以次第的排列,写成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可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大师自
己在学习了五部大论之后,将这些学习修证的结论,再加以次第排列,因此这是宗大师自
己学习了五部大论的一个结论。因此,这些结论背后的理由,都在他自己心里并没有说出
来,只有直接写出其结论,而背后的那些理由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我们只能读到他的结
论而已。对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说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了那些背后的理由,这许多重点结
论永远就只是“宗大师说的”,而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是没有办法深刻体会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这种状态的话,那永远只是“人家说什么”,而我们只是在引用别人
的说法而已,大概是这样的解读,而没有办法在自己的心中运用道理来成立它。因此,若
是不学习的话,那是非常有问题的,不学习是不行的!
◎ 简介《摄类学》,以及《般若七十义》、《地道》、《四部宗义》
释迦牟尼佛于印度圣地初、中、后三时转法轮,佛涅槃后,授记世间有“二胜六庄严
”住持传承开显佛法。“二胜六庄严”即印度那烂陀佛法传承源流中,“二胜”谓精通佛
教最胜根本“戒律”之释迦光与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瞻部洲的六庄严,精通“般
若深见”之龙树与圣天,精通“对法法相”之无著与世亲,精通“量理理路”之陈那与法
称。释迦光和功德光,二胜是以戒律为基础;龙树及其心子圣天,深见法门的根源;无著
及其大弟子世亲,广行法门的代表;陈那和法称,树立佛法最主要深细准确的量理理路。
佛法的保存,有四个关键:(一)戒律基础,最根本者即是戒律,再者是修学(二)
深见(缘起空正见/智慧分)和(三)广行(大悲菩提心/方便分)的法,深见与广行的
法,需要(四)非常准确的理路,以准确的理路去思惟修,不论深见(智慧分缘起空正见
次第)的法,或菩提心(方便分调心次第)的法,都会有正确如理抉择的带动起来。
不论是持戒、修定、修慧,对境的体性都要很清楚。在基础上对境不了解,就没办法
通达空性的内涵,没办法通达空性的内涵,就无法得解脱与成佛的近取因,此是智慧资粮
。因此对境的认识十分重要,如理思惟观察抉择,才能增长智慧,长养地道的修证功德。
《摄类学》这个名词是指,小理路、中理路和大理路,再加上《心类学》和因明。学
习之前我们先要认识一下,这《摄类学》的法源根据是什么?是根据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
的著作论典为主。而《般若七十义》和《地道》,这两者的法源根据又是什么呢?是根据
狮子贤菩萨的《明义释》为主,是为了建立“广行”传承的基础课程。而《四部宗义》四
个宗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的义理,则是为了建立“深见”法门的基础课程。
◎ 透过《摄类学》,学习“深见”和“广行”的道理 …………(略)
◎ 学习佛法必需精准,故要学习正确的思考和表达方法 …………(略)
参考网址:台北市藏传佛典协会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