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佛说三转法轮经》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1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4-10 07:07:00
: “苦谛”若以三苦思惟:苦苦、坏苦、行苦。
: 1.“苦苦”是最粗分的“苦受”,例如生病、饥饿、疼痛、恐惧等的苦受,动物也能
: 知道想摆脱苦苦。2.“坏苦”呈现的方式则是“乐受”,乐受由无常转变为苦。3.“行苦
: ”为具有漏业与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我执萨迦耶见,行苦包含非苦非乐的“舍受”。
───────────────────────────────────────
■ 经论对读──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共中士道.思惟苦谛〉 pg166L4~pg167L12
癸二、正修苦谛
子一、思惟生死总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丑一、思惟八苦,第八)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
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诸苦当数思惟。其中初者,谓
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
,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
他自在转,是行苦故。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第三(丑三)、修三苦(思惟三苦)者。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
,还起众苦,故名坏苦。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
苦。
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
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此亦如前
,非唯其受。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徧
行粗重所随(在此“粗重”的意思就是无法忍受、无法堪忍,无法堪忍指的是无法随心所
欲去行善法。简单说,粗重的意思就是障碍。是一切障碍的所依处,故称行苦;被业和烦
恼所操控,其所产生的一切都相应于苦性,故称行苦)。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非苦非乐的舍受)随粗
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
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
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箭,灭除瞋恚。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此如《瑜伽师地论》及《摄抉择》意趣而说。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
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徧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譬
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
。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
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
见太久唯生苦故。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
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唯
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于其行,起安乐想。”余三威仪
亦如是说:“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难陀
,生唯苦生,灭唯苦灭;生唯行生,灭唯行灭。”《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
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注《觉灯日光》:“畜生本欲离苦苦,外道也欲坏苦离,业与烦恼所生蕴,此乃佛
教所示义。”
1.如果只想远离‘苦苦’(苦受),其实不只是人,所有的动物也都想要离开‘苦苦
’,所以远离‘苦苦’(苦受)的这种厌离心,不是佛教不共之说。
2.至于想远离‘坏苦’(乐受),外道也有,像四禅以上的外道,他们认为有快乐的
感受就会有散乱,会影响禅定,于是厌离快乐的感受而追求舍受(四禅以上都是舍受,没
有乐受)。所以远离‘坏苦’(乐受)也不是佛教不共之说。
3.厌离‘行苦’(包含舍受),才是佛教不共的法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