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梵问经》:“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四谓四谛,各四行者。 (5)
: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 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
: 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
: 乐成就,是为心学。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
: 、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
摘自:《菩提道次第摄颂》(续前篇)
雪歌仁波切
■心的特质与智慧的增长广大
心有两个特质,一、它本身很稳固;二、若串习某一种心念,会越来越增上。我们生
起的烦恼、智慧都是在心,观修空性的智慧也在心。当观修空性时,内在的智慧越来越增
上,只要没有阻止它或伤害它的因素,持续观修的智慧不断增上,几乎没有限制,同样的
,心可扩展的层次也没有限制。
心有一种潜力,只要把它推展到某个层次,它还能够再从原来的层次往上推,不像煮
水,从原来的水温,越煮温度越高,可是也越煮越少,就像变得太聪明以后,也造成一些
负面的影响,但我们的心不像煮水,心的功德会越来越增长,智慧越高,心的力量也越来
越大。这例子意思是,心与心里的智慧是“能依”跟“所依”的关系,所依的是心,能依
的是智慧,两者之间不会互相伤害。
心还有另一个特质。假如有个人一跳可以跳三米,下次再跳,有没有办法就跳六米?
再下次跳九米?没办法!但是,心不一样,开始修持后,智慧会一直往上累积,不必重头
来。
生起空性智慧的地方是心,心的两个特质,第一它很稳固,不管多少东西都装得进去
,不必怕它坏掉或装不下,它就像个无底洞,再怎么装也不会满出来;另外一个特点是,
它能够持续、一直增加,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好像钱存在银行,利息越生越多,不会越
来越少,所以,当空性智慧的力量越强,与它相反的我执力量就会越来越削弱。
■灭谛
我执分成“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其中任何一个断除,都叫作“灭谛”,灭谛
层次很多,断除遍计我执是一种灭谛,断除俱生我执也是某一层次的灭谛。
“若不勤修苦谛之过患,如实希求解脱心不生”,意思是如果没有思惟苦谛的过患,
心里就不会生起求解脱的心;灭谛有四个行相灭、静、妙、离,思惟了解苦谛以后断除它
,所断的那一分(苦谛没有了)就叫作“灭”,断除苦谛的方法,是断除苦谛的因(烦恼
),烦恼息灭了就叫作“静”。
“灭”是证得苦谛断除的果,而“静”是息灭苦谛的因,两者讲的是同一件事,只是
角度不同,一个从因,另一个从果来讲。
现在这种修持方法所断除的烦恼,能够把轮回一切的因都断除,叫做“妙”。有一些
外道的修持,能在禅修中断除一些烦恼,甚至可使烦恼不现起,但这只是把现行的烦恼断
除而已,暂时不会生出来,但烦恼的根本没有断掉,将来时间到了,福报用尽了,烦恼还
是照样生出来。修行上,如果只断除脑袋的现行烦恼,暂时压抑是不究竟的。
外道的修持者,在断除烦恼上,并没有断除集谛,没有把轮回的根本断除,他们修证
的“灭”,也停留在轮回当中,轮回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他也许能断除欲界、色界的
烦恼,无色界的烦恼大概就没办法了,即使到无色界最高层次,还是没有办法断除轮回。
外道在断除烦恼上面,顶多到无色界的层次,无法整个断除轮回的因。相对于外道,
佛法的修持比较殊胜,叫作“妙”。
另一方面,外道修持的证量能够断除苦苦、坏苦,但是无法断除行苦。譬如,在欲界
修持后,上生到色界,色界就没有苦苦;从色界上生到无色界,无色界就没有坏苦;但是
,行苦终究是没有办法根本断除的。相较之下,佛法修证的快乐,果位更殊胜。
外道的修持虽能证得果位,消除某层次的苦,但不够稳固,因为苦的根本还未断除,
将来仍会下堕。佛教徒修证的果位就是稳固的,如果已从轮回解脱,所证得的果位永远不
会变,因为轮回的根已断除。这种不会退转的果位叫作“离”,或说“决定出离”,很肯
定、一定的、很稳固地脱离了轮回,绝不会又回头掉在轮回里受苦。
要证得“灭谛”的修持方法就是“道谛”,灭谛的四个行相“灭、静、妙、离”要与
道谛的四个行相“道、如、行、出”配合解释,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道谛
“灭”是灭除苦谛的果,灭除苦谛的方法叫“道”;息灭生起苦谛的因叫作“静”,
息灭苦谛(烦恼)的对治力叫做“如”;完全断除苦苦、坏苦、行苦的境界是“妙”,达
到殊妙境界的方法就是“行”;能够完全断除轮回当中苦谛和苦谛的因,很稳固地得到果
位,获得决定的出离叫“离”,获得决定出离的方法就叫“出”。
简单来说,道谛的四个行相就是,第一、它能使我们从轮回的苦果中解脱;第二、它
能使我们断除一切轮回痛苦的因;第三、这种果位是非常殊胜的;第四、而且果位很稳固
,一得到就不会消失。
真正的“道谛”指的是三乘的圣者,见道位以上才叫圣者,见道、修道、无学道,以
上三个都是圣者,见道、修道、无学道又可以分成声闻的、缘觉的和菩萨的。声闻有他的
见道、修道、无学道,缘觉也有其见道、修道、无学道,菩萨亦然。
以上九个圣者心相续中的道谛才是真正的道谛,苦、集、灭、道中的“道”一定要是
圣者心续当中断除烦恼的修持道,才是真正的道谛。但是,与它相随顺的,在还没有证得
见道以前,一定要先修持资粮道、加行道,这两个阶段所修持的教法,只可算是随顺、相
类似的道谛,不是真正的道谛。
以上是思惟四圣谛的教法,讲到“苦”、“集”的部分,我们加入了十二因缘的讲解
,有了一个概念后,接下来宗喀巴大师说:“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汝欲解脱亦应如是行
。”宗喀巴大师本身就是照这样修持,各位如果想要解脱,也应该如此修持。这种话就像
父母对他非常亲爱的独子所讲,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对大弟子劝导的话,我们也应该
按照宗喀巴大师所劝导的话,好好思惟四圣谛以及十二因缘的教法。
■学习态度
不管什么时候,宗喀巴大师都不忘叮咛我们“要修持、要修持”,现在我们听闻佛法
,为的是什么?为了能了解!了解又为了什么?能够好好修持!所以,不管听佛法也好,
或者听了以后了解了,用意都是要好好修持。因此,现在听闻到教法,接下来应该尽力修
持,如果没有把教法跟我们的心真正结合的话,只是听一听而已,心性会变得很顽冥,老
油条一样,“我懂了!我懂了!”好像佛法他都已经懂了,可是没有修,就是没有用的。
宗喀巴大师没有说“以前这些佛法我都学过,修持就换你们修了。”他说:“我是这
样修持的,你们如果要解脱,也要像我这样子修持。”他强调的就是在修持上面。
平常早上起来,可以按照先前讲过的加行六法,按次第做,要不然就先摆供杯、清扫
一下,供养以后,好好坐在座垫上,为使自己内心的修持不要生起障碍的缘故,首先唸一
卷心经也可以,唸完以后按照《菩提道摄颂》所讲的,一句一句慢慢唸,一边唸一边思惟
,唸完一句就稍微思惟一下;接下来对于历代祖师礼赞,礼赞以后进入思惟人身难得、生
死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业报,先是对下士夫的思惟,接着对中士夫的思惟。一边唸诵一
边思惟修持自己的心,最后发愿:“希望今天我好好如法过生活,今天所做的事情都能如
法。”之后才去做工作或其他事,如果每天持续以这种方式思惟、修持,我们的心才能够
转变。
有些人好像到处去学法,这里听那里听,这里看一看,那里逛一逛,会变得老油条,
心不管怎样都炸不动了。你在佛法里面,这里泡那里泡,泡到后来,有个上师在讲,你就
去听一听,人家问你:“你学得怎么样?”“他讲的大概也没有什么稀奇,我都听过了!
”再去另外一个地方,人家问你:“你学得怎么样呢?”“这个教法嘛!顶多就是这样而
已!”只会造谤法的恶业,所听到的佛法对自己的心完全没帮助,这样就完蛋了!不是学
佛人应该有的态度。
日常生活当中,把听闻到的佛法,每天都拿来思惟一遍,其中又以“无常”的思惟最
重要,时常去思惟无常等教法,改变我们的心。我自己做的怎样,还是待查的,接下来几
年可能会待在台湾,我也要鞭策自己要照这样子去修持,往后几年看到底有没有比较好,
你们听了以后照着做,看自己有没有改变,我们可以互相对照一下。
‧问与答
问:请问仁波切,刚说心性的修持会持续往上增长,可是我们常会说“希望自己的菩提心
不要退转”,不是说心性不会退转吗?
答:我们的心如果有修持的话,它会越来越好,在没有障碍、没有违缘破坏的情况下,它
会越修越好,并没有说没修也会越来越好。菩提心也一样,不能有相反的、往下掉的
力量出现,例如烦恼,我们再持续增强它,不是说没有修也越来越好,如果你开始生
起菩提心,并没有继续修,自己没精进,当然不会增长,要增长就要靠一些因缘助长
它。
问:请教仁波切,刚刚讲到资粮道是我们现在在修持的,为什么心中生起空性的功德,远
胜于三千大千世界的阿罗汉?
答:我们还没到资粮道。一个资粮道的菩萨,心里有非常强大的心力:“为了要利益整个
虚空一切的众生,我要成佛!”以这种心力观修空性。他的修持目的是为利益一切众
生,一个非常强烈的慈悲心。为了利益等虚空一切众生而做的任何一个修持,所累积
的任何一个善业,都是等同众生的数目,而众生无量无边。他要利益的不只眼前看得
到、活着的众生而已,过去、现在、未来,众生还没有度尽以前,他的誓愿都不会穷
尽,恒常度众生,他的慈悲心对象如此广大。所以,他观修一个刹那所获得的功德,
等同无限量、无穷无尽的数目,而三千大千世界的阿罗汉是有固定数目的,资粮道菩
萨当然远远超过。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