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雪歌仁波切:《心经》讲授 (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6-08 13:02:53
刚才已经以理路探究补特伽罗是否六界一一组合而成,接着六界是否存在补特伽罗呢
?具体而言,任何一法都有支分,无支分的法绝不存在,任何一法都是由支分组合而成为
那一法的,但这也仅止于思惟时如此而已。这时候,很可能就又让人误解那个支分就是那
一法,或者由各支分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就是那一法,其实都不对。譬如,刚才说六界是命
名为补特伽罗的施设处,我们如果去指认六界中的任何一界为补特伽罗,那也是错误的,
寻找不到的。六界综合起来,依这个综合体,而假名安立为士夫而已。透过如此理解,我
们可以继续深入万法,任何一法都必定有支分,绝对没有无支分的法,绝对没有“无方分
”的法,无方就是不能再分析它的方向,但无方的法并不存在,例如物体再怎么切割,一
定可以再细分出它的方向;无分就是不能再分析出它的支分,但这样的法也是不存在,例
如时间再怎么细分还是可以找到更小的单位;无方分的法绝不存在,即使再微细的法也还
是可以再分析出方或分。如果有一法是无方分的话,几乎就可以确定它是真实存在(谛实
所成、实有)。但是,事实上无方分的法是寻找不到的,任何一法都必定有方或有分。所
以,“真实存在”就不成立了。
刚刚透过支分的理念,了解根本不存在无支分的法,万法当中的任何一法,只要是法
都有支分。既然有支分,就表示一定要依他法而成立,不是独立自主所成立的;像依以组
合而成为整体的各个支分就是“他法”。可是,我们现在无论提到任何一法,都会以为是
不依他法就可独立存在,感觉上,好像它是不须其他因缘支分的配合就可成立的;这样的
认识角度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法是不存在着支分的,任何一法都有它的方分或
时分,它可能有三、四或更多个方向,也就是三、四或更多个方分。譬如,有三个法,如
果这三个法是无方分的话,那么,旁边这两个应该不会碰到中间这个,而是直接碰在一起
,那才是无方分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具有方分之故,只要有越来越多的数量聚
合起来,就形成具体。
如果万法是无方分的话,我们要到某个地方去,就不用走路了,直接跳过去就到了。
就是因为存在着方分,所以,我们要一步步的走,因为两地之间有支分存在,万法都是有
支分而非无方分;如果是无方分的话,这两个中间有距离的东西,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
方,这两者要接触的话,立即就可以接触到,不需要中间的过程,就不用去碰到中间存在
的事物。今天我们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我跟那个遥远的地方以及中间的距离是无方
分的话,马上就可以到达了,就不用一步一步去走了。科学研究原子、粒子等也有这样的
讲法,学校里的科学教科书上或许有这些内容。如果是无方分的话,这个东西要去碰那个
东西就可以直接碰到,接着,第三个要去碰第一个也可以直接碰到,第四个也可以直接碰
到第一个,亿万个以外的那一个也可以直接碰到第一个。也就是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可以
直接碰在一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无方分就是已经不能再细分出方向或支分,若是无
方分就能直接碰触到。万法都是依他法而成立,而我们却误以为万法各自独立存在,我们
所想像的万法和万法的真相之间,存在着矛盾。
我们讲色蕴上的甚深四法,这是在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时对空性的认知。譬如,我们
依施设处当中的色蕴而命名为补特伽罗,这个色蕴本身也是空性的,我们心中以为真实存
在的色蕴其实是不存在的。色蕴并非我们心中所想的那样真实存在。色蕴非自成,那么,
色蕴岂非无吗?不是的。色蕴虽非真实存在、非自性所成,但也绝非完全不存在;色蕴还
是存在的,就在色蕴非自成上安立色蕴,故云:“空即是色”。亦即空性中还是可以显现
出色蕴。举例说明,例如幻术变出的马,那不是一匹真马,但是,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的
,好像是一匹真马,这是一种假象;它可以显现让人看到,但他并非真的存在。“空即是
色”,我们也可以从幻术变出的马来理解,它“显现”,就在“显现”上安立幻术的马。
刚才提到“色上的空性”,那么,空性和色是不同体性的吗?其实并非如此。就如同
幻术变出的马,我们知道牠不是一匹真马,“牠不是一匹真马”这样的安立,我们是针对
幻术变出的马本身认知牠不是一匹真马。所以,幻术变现出来的马跟我们认为不是真正的
马,这两者的体性并无差别。并非在幻术变出的马之外,在另外的一法上去认知那不是真
马。也就是说,幻术所变现出来的马跟我们所认知的“那不是一匹真马”所指的是同一体
性了无差别。讲到色不异空,就是“色蕴”与“色蕴上的空性”的体性是非异的;因此,
我们所称色蕴上的空性,并非离色蕴之外另有空性存在,也非离空性之外另有色蕴存在,
也就是从空性中显现出的色蕴和空性是同一体性的,就如同幻术变现出来的马和我们认知
的“不是真马”是同体性一样。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两者并无相违之处,这个部分为何安立为资粮道和加行
道行者的主要所修呢?因为此时行者初证空性,应将色蕴与空性结合思惟,这是很重要的
。三主要道中提到:“现象缘起不虚妄,性空不执二了解,何时见为相违时,尚未通达佛
密意。”故初证空性时,缘起显现和非实有为同一自性的认知是很重要的。如果以为缘起
和空性是相异的二法,表示尚未真正趣入清净见。一但真正理解空性,了知空性中显现出
的各种缘起万法和空性是同一自性,才谓之证得空性。了解色蕴和空性自性是一而非异的
观修非常重要;同样的,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如此思惟;这部份的理解关乎初证空
性,因此,就成为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的行者在观修空性时的主要内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