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修习轨理〉 pg52L9~pg55L2
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一、正修时应如何 己一、…… 己二、…… 己三、……
戊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
【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
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
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庄严经论》云:“此依
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
,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
,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故以数数
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以于闻思所抉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
观慧思择修故。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
修慧从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
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
,从思成慧亦当不尠。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
若谓闻思所抉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如
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
,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
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
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
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
得初禅未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
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蜜多
释论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譬如说云修信
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
:“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
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思择
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
极多无边。《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
次第,皆说为修。《集学论》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
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
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
和尚堪布之规。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
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又此即是圣
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
.摘自达赖喇嘛《觉灯日光》道次第讲授:
未懂佛所说的圣言及大论典教授的人会有这样的说法:正行修道时,不需要反复地观
察法义,只要止修就可以了,不需要观修。只有在闻思时,才需要反复地观察。为什么修
的时候不需要反复观察?因为反复观察等于是分别心,这样又是一种执著,会形成成佛的
障碍。宗喀巴大师回复说,这是完全没有通达修行扼要的极大乱说。《庄严经论》说到:
“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也就是先听闻,后思惟,修行时是
反复地去串习之前思惟已生定解的内容。串习时有两种方式;一是让自己的心定在之前已
决定的法义上,这叫止修;当我们的感受慢慢消弱时,就要透过观修,把之前决定的法义
再看得更清楚,再次产生觉受。所以我们去串习已生定解的法义时,不是只定在这个法义
上,还必须透过观察,如此才会更强而有力,才有办法现起真实义。
所谓修,必须先从他人听闻,由他力之故,生起定解;之后自己将已听闻的内容,以
理由、譬喻等看是否有符合正因,透过思惟法义,以自己的力量来做决定。这些都是在闻
思的阶段,所以是由闻思而生起定解。生起定解时,就能远离疑惑。反复地串习这个已决
定、远离疑惑的法义,就叫作修,所以修就是串习的意思。
串习时,有两种方式:一是观察,一是专注,这两种方式都是修所需要的。所以对于
闻思所抉择义,大论师都现见有两种串习方式:一是“不观止住”,二是“观慧思择修”
,即以观慧的方式来串习。如果你说一切的串习方式,唯有透过专注而不需要思惟的话,
那就等于是手持着一粒麦,却说自己持有一切谷。
讲到闻所生慧,要先有闻,才有闻所生慧;同样地,要先有思,才有思所生慧,要先
有修,才有修所生慧。既是如此,要成办修所生慧之前,必须先有修。这个修是依什么而
修?是依思所生慧的决定义而修。所以才有闻、思、修的次第产生。换句话说,越是多闻
就有更多的闻所生慧;有越多的闻所生慧就有更多的思,由更多的思生起更多的思所生慧
;由更多的思所生慧产生更多的修行,继而成办修所生慧。
如果所修的内容跟先前所闻、所思的内容完全是两码事的话,那就等于闻思时,好像
在学一般的知识,所修的则变成无关紧要的余事。这就好比有个人叫我们往东边跑,但是
我们却跑向西方一样,二者毫无相关。如果是这样,就等于破除了佛所说的圣言,佛的圣
言说闻思修三慧的次第是决定的。这种认为修行时不需多闻、多思的乱说,是因为没有通
达佛陀圣言扼要才产生的。这等于是说,学了许多显教或金刚乘经典的人,与完全没有学
过的人,在正修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认为“在修行时闻法或思惟法义都是过失”的见解
,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坚持这样的谬论,会很危险,必须防范。
因此,所谓修行,就是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然不一定已成修所生慧,但这是修
,这并没有任何的相违。修所生慧和修是有差别的,修所生慧是奢摩他以上才有。在三界
中,为欲界所摄的情况下是没有修所生慧的,唯有色界所摄以上才有修所生慧。换句话说
,没有得到奢摩他,没有得到初禅未到定时,因为还没有修所生慧,难道就没有修吗?如
果认为修所生慧跟修是一样的,那就错了,即使没有得到初禅未到定,如只有九住心里面
最后一住心,也是有修的。在欲界所摄的情况当中,只有一种情况会有修所成慧,那就是
在六地菩萨入大地时,那时由欲界所摄的心,依由菩萨非常殊胜的不共禅定力量,可以使
欲界所摄的心形成修所成慧。除了这种特殊情况,所有欲界所摄的心都不是修所成慧,但
仍然可以有闻思修。我们要知道其中的差别,这在《阿毗达摩论》里面有说到。
而且在《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里面也有说到修的意思,“所言修者,谓令其意,
成彼体分,或成彼事”,就是让心转为要修的内容。“成彼体分”就是转为这种体性,“
或成彼事”是缘这个内容。就像我们修信心或悲心时,把能修的心转为所修的信或所修的
悲,转为与信或悲同一个体性,这是“成彼体分”的意思。“或成彼事”,就像在修无常
、空性时,当然心也是无常、心也是空性,但这不是说像转为信、转为悲的这种转化,而
是以所缘的方式来做观察。
有些西藏的大译师在翻译“修”时,也有翻译成“串习”,所以修和串习是一样的。
就像《现观庄严论》里面有说到“见习诸道中”,这里的习(或串习)和修是同一个意思
。而且慈尊菩萨也有说到:“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大
乘修行者不只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连在修道时都要“数数思惟,称量观察”。明明
慈尊菩萨已经如此说了,如果知道了,还说观与修是相违的,那真的是无可救药了。“则
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之“护”,是反复观察而守护其法义的意思。
把反复思惟而守护法义称为修,许多经论都是如此,如《入行论》及《集学论》就有
说到。所以不要把修的范围限定在止修而已,那样范围就太小了,真正修的内容是非常广
泛的。
平常说话时会有这种语病:“我已经学了五部大论,我已经毕业了,现在要去深山闭
关修行,不需要再学习大论典了。”这种讲话的方式,就有点像宗喀巴大师破斥的那个谬
论,好像去深山闭关修行跟学习思惟大论典没有关系似的。这是我们时常会犯的语病,要
加以注意。
先前有说:修一定是止修,只有在闻思之时,才有思惟观察,修时并没有思惟观察。
这是第一个谬论。第二个谬论:一切的分别都是执著,一旦执著就会成为佛道的障碍。支
那和尚曾经说到这种谬论。如何破除这种说法,在下面的奢摩他章、毗钵舍那章会说到。
认为一切观察都会障碍成佛,会对敬重诸大教典造成极大的损害。为什么呢?我们看龙树
菩萨所著的理聚六论、月称菩萨所著作的《入中论》、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法称论师
的《释量论》等大论典,大部分是用因明的方式,反复地思惟而立宗。如果思惟观察会障
碍成佛,岂不是说这些大论典所建立的思想对于修法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修行时完全用
不上大论典的内容,那为何还要尊重大论典?没有意义啊!所以,如果认为一切分别都是
相执,都是一种执著,只要是执著都应该放弃,那等于是障碍了对一切大论典的尊重,间
接毁谤了一切大论典所阐释的法义。这是圣教隐没的极大因缘,是败法的主要因缘。
有时候续典中有说到“分别即妄念”、“相执即无明”、“执取即谬因”等,读到这
些经文时要特别小心,要了解在此的“执取”、“妄念”、“相执”指的是什么。并不是
所有的执取都是错的,这个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支那堪布的“一切分别是相执”是什么
?他认为一旦有“这个东西、那个东西”的想法时,自性执著就会跟随着产生。所以他认
为我们执取任何一件东西,就自然会看到这个东西的自性,也会执取这个东西的自性。他
把“这个东西”和“这个东西的自性”混为一谈,即分不清楚有与自性有,所以一旦执取
了它的存在,就等于执取了它的自性存在,因此说一切的执取都是相执、都是实执。但实
际上并不是只要有都是自性有,有和自性有是不同的。这点没有弄清楚,就会产生上述的
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