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再读楞伽经笔记(二十三)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5-03 08:25:28
再读楞伽经笔记(二十三)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为我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我及
诸菩萨悟此相故。离有无分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
那个时候,大慧,大菩萨又请求佛陀说:“希望您为我解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无
自性”,因为我和诸菩萨在觉悟这个道理后,就能远离“有和无”的分别,很快地得到无
上正等正觉。”
原文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大慧。为执著妄计自性故。说空、
无生、无二、无自性。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
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翻译
佛陀说:“仔细地听,我将为你解说。大慧,“空”就是“错误地计著自性”这个文句的
意义。大慧,为了有人执著在“错误的计著自性”的缘故,才会为其解说“空、无生、无
二、无自性”。大慧,简略地说“空性”有七种,就是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
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和彼彼空。
原文
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
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翻译
什么是相空?就是“一切事物各自的相、共同的相是空的”,因为它们是辗转地积聚,互
相对待而成立,因为将它们不断地分解或推论,最后并没有事物存在,因为自己的、他人
的和共同的相都不生起,各自的相、共同的相没有生起,也没有停留安住,所以称为一切
事物自相空。
原文
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
行。是名无行空。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云何一
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是名不可说空。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
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
翻译
什么是自性空?就是“一切事物的自性不生”,这就称为自性空。什么是无行空?就是“
五蕴原本就是涅槃,诸“行”都不存在,这就称为无行空。什么是行空?就是“五蕴是由
业和因缘结合而生起的,远离了“我”和“我所””,这就称为行空。什么是一切法不可
说空?就是 “一切事物都是“错误地计著自性”,并无法用言说去描述”,这就称为不
可说空。什么是第一义圣智大空?就是在得到“亲自证得的智慧”时,一切见解的过失和
习气全部都离开了,这就称为第一义圣智大空。
原文
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我说彼堂空非无比
丘众。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大慧。一切
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
。汝应远离。......
翻译
什么是彼彼空?就是“事物在这里而不在那里”,这就称为彼彼空,譬如鹿子的母亲所捐
造的精舍中,并没有象、马、牛、羊等,我说那个精舍是空的,并非没有比丘众,(编:
而是没有象、马、牛、羊)。大慧,并不是表示精舍没有精舍的自性,不是表示比丘没有
比丘的自性,不是表示其他地方没有象、马、牛、羊。大慧,一切事物各自的、共同的相
,于事物本体之外的其他地方求取,是无法得到的,所以这就称为彼彼空,这些就称为七
种空性,大慧,这个彼彼空,在空性中最粗,你应该要远离。
思考
.大乘佛法偏重于理论的理解、观察,目标是“法无我”;小乘佛法则重视佛法的实践,
其目标是“人无我”。想要成就,则必须“解行并重”,理修和事修同时具备。本文中提
到的“空”是对当机者──大慧菩萨所说,所以偏向于理论的理解。
所谓“相空”就是“无相”,这里所说的“无”,其实是指“非有非无”的空性;我们之
所以会错认一切事物有自相、共相是因为对事物的错误执著,因为有六识的分别,而以为
一切事物是真实存在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无我、人、众生、寿者
相。无相的最高境界是“无无相”,若说“一切事物无相”,那这个“无相”还是一种相
,所以连“无相”也要遣除,才是真正的“无相”。
所谓“自性空”是指“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空”;一切事物都像是梦中所见,像是大海中的
海浪,像是海市蜃楼。如果我们从梦中醒来,吹拂海水的风停止,或者造成折射的空气冷
却之后,才能发现:原来一切事物了不可得,虽然我们无时无刻感知著一切事物。
所谓“无行空”是说“诸蕴本来涅槃”,这样的说法属于如来藏思想,就好像是说:众生
本来就是佛。但是经文后面又说:无有诸行,这属于般若思想,五蕴(包括诸行)并没有真
实的存在。两句话在一起说,也就是“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概念。
所谓“行空”,经文说:“诸蕴是从业和因缘和合而起”,“业”是过去所造作的因缘,
所以“行空”可以理解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没有一个我在主宰诸蕴的生灭”。
所谓“一切法不可说空”是说“一切法其实就是真如实相,言语道断,不可思议,不生不
灭”,即无生法忍的境界。
所谓“第一义圣智大空”则是亲自证得神圣智慧时的境界,这时就能离开所有因“见解”
而生的过失和习气,类似藏传所说的“自显即自解脱”。
所谓“彼彼空”是说:虽然在此见到某事物存在,但并不表示在其他地方某事物也存在,
反过来说,在此没有某事物,并不代表其他地方也没有。
以上是修习大乘佛法应该要理解的“空性”,那么,小乘佛法的空又是如何呢?小乘的目
标在“人无我”,有所谓“无常、苦、空、无我”的修行方法,即是:从一切事物皆是“
无常”开始修起,因为一切“无常”,所以一切事物皆“苦”,而借由对“一切皆苦”的
认知,能息灭诸爱,破除“无明”,进入空(涅槃)的境界,然后得到“无我”的体验和成
果。
延伸思考
.中道有两种:在世间法中,有无之间(存在和不存在)可以用中道。而有和无,都属于因
缘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与因缘法(世间法)相对的另一边,则是出世间法,即真
如、空性,也就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的中道。而中道本是为了解决二元世间法之间的矛
盾,例如:一切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然而更进一步,当我们证悟空性之后,在因缘法(包
括了有和无)与无为法(空性、真如)之间也有这样的矛盾,例如:自性是有还是自性是空
,因缘所生法即自性有的意义(编:存在与不存在都属于一种自性有,这里的“有”和有
无的“有”不一样),而与因缘法相对的另一边,则是自性空,即真如、空性;矛盾的产
生即是一切事物同时拥有“空有”两种面向,所以必须使用中道,才能圆满说明完整。再
举一例:一切事物是因缘所生还是唯心所造?这时的因缘和代表空性的心是相对的,产生
了矛盾,一切事物同时是因缘所生和唯心所造,所以必须使用中道,这种中道,是有为法
和无为法之间的中道。
(待续)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05 05:3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