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金刚经>前三个都"果",阿罗汉却是"道"?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22-05-27 21:44:27
※ 引述《MrTaxes (谢谢提醒)》之铭言: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
: 名须陀洹。”
: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
: 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
: 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
: 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
: ============================================================================
: 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道
: 前面三个都是果 最后一个是道
: 可是好像也有听过人家说阿罗汉"果"
: 这字义上的区别有必要探究吗?
确实探究字词用意经常是有意义的。“魔鬼藏在细节里”,太过粗枝大叶往往会出错。
但我个人的初步感觉是,这只是此处的一个修辞。其实差不多。
但仍稍稍就教于各位大德。
列出此处问句的梵语。
1.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srota-āpannasya evaṃ bhavati mayā srota-āpatti-phalaṃ prāptam iti
流 入者 如是(念) [有] 我 流 入 果 所得到云?
(须陀洹(入流者)可有如是(想法):我得到入流果?)
2.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sakr.t-āgāmina evaṃ bhavati mayā sakr.t-āgāmi-phalaṃ prāptam iti
一次 来者 如是(念) [有] 我 一次 来 果 所得到云?
(斯陀含(一来者)可有如是(想法):我得到一来果?)
3.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an-āgāmina evaṃ bhavati mayā an-āgāmi-phalaṃ prāptam iti
不 来者 如是(念) [有] 我 不 来 果 所得到云?
(阿那含(不来者)可有如是(想法):我得到不来果?)
4.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arhatah. evaṃ bhavati mayā arhattvaṃ prāptam iti
阿罗汉 如是(念) [有] 我 阿罗汉性质 所得到云?
(阿罗汉可有如是(想法):我得到阿罗汉的性质(en: Arhatship)?)
srota: 河流。
āpanna: āpad 的过去分词,进入。此处又用单数属格表示已具此特色者。
sakr.t: 一次
āgāmina: 来的(动词 āgam)(“阿含āgama”亦此源:接近到来学问)
an: 否定前缀“不”
phala:果实
******
此处前三句,语法都是“某某(特色者)会觉得他得到某某果吗”。
但第四次的提问,却改用抽象名词后缀 -tva 来描述这个情况。
这个 -tva (Pali: -tta)似乎是个可以表达“具备某某性质”的抽象名词,
例如动词 as(类似英语 be) 的现在分词 sat,再抽象化成了 sattva,
泛指一切有生命的存在者,也就是“众生”。
(但同一个动词所形成的 astitva 或 astitā 却是表达“有性/有相”
英语 exitence)
-tva再举一个例子。
mahat 伟大的,而 mahattva就是具有伟大性质者,大性。
再例如 dharmatā dharmatva 似乎皆可指法性。
tathāgatatva 可指如来性。
所以 arhattva(对应巴利 arhatta)就是阿罗汉的性质。
-tva与-tā在用法上有何区别这我仍得再学习。
例如“空性”习惯用 shunyatā,来自“shunya”(形:空虚的,没有的)
似乎也有 shunyatva?
而,佛果,似乎有的地方就直接把 buddhatva(pali: buddhatta)作对应词?
(buddhatā 类似?)
但这个抽象名词的主要意思似乎不在“果实phala”这感觉,
而是着重在性质、特色?
可是似乎也有 buddhaphala 这种直接的表达法?
同样,阿罗汉果,有 arhattva-phala 这种表达法,意思是取得这种性质的结果。
但我个人的感觉是,
《金刚经》此处指出
证得四果者各自都不会有“我得XX果/XX性质”的想法,
最后一问不加上 phala 其实没有太多差别,只是换个修辞而已。
个人的一点浅见。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22-05-27 21:50:00
真是厉害 看这种声韵学我头会痛
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2-05-28 08:47:00
个人浅见认为,从中文来看,"果"是阶段性成就,如成果。"道"则是通过前面阶段之后一种稳定的终极状态,如得道。果是楼梯,道是楼层。楼梯阶段须奋力向上,楼层脚步已稳。
作者: abbasxu (abbasxu)   2022-05-28 14:00:00
玄奘翻成阿罗汉性,比较贴近梵文原意
作者: Xras (想不出来)   2022-05-28 14:54:00
至少金刚经各家汉译本都看过了,再来说"从中文来看"这种话
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2-05-28 20:43:00
Xras板友若有高见分享,愿闻其详。感谢您指教。
作者: Xras (想不出来)   2022-05-28 23:07:00
功课请自己做
作者: roujuu (老中)   2022-06-02 09:40:00
https://www.books.com.tw/ ’和‘ https://findbook.com.tw/ ’都找不到杨宗翰先生所写的《金刚经 诠解篇十译比较及新译注》,新北市和台北市的图书馆馆藏系统也搜寻不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