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四部宗义26 END

楼主: FHShih (hou)   2021-04-20 13:43:29
洛桑却配格西 讲授
7.地道建立的方式
今天要看中观应成派的第七个科判(4-3-2-7)“地道的建立”,关于地道的
建立,是指修行者心续当中地或道的证悟,地道的证悟要在心续中产生,这牵涉到
所断。所断有烦恼障与所知障,断除烦恼障主要是证得解脱,断烦恼障与所知障主
要是证得佛果,这个有赖于修地道的功德而断除所断证得所证。
(1)所断
在说明地道之前,要先说明什么是所断,在佛教内部,有分暂时的所证与究
竟的所证二部份。暂时的所证一般是指增上生的人天果位;究竟的所证是指成佛的
决定胜与解脱的决定胜二种。对证得暂时的所证能造成中断的,主要是恶业、不善
业,这是使来生得人天增上生果位的中断者,因此来生要得人天果位或增上生,就
要断除不善业,这是下士道的所断。下士道的所断,并不须要断除我执,关于粗细
我执都不须断,只要断除由粗细我执为基础所产生的恶业,就可以让行者来世得增
上生或人天果位。
但是若要证得究竟的所证,就要断除粗细的我执。以证得解脱这个所证来
讲,造成的中断者是烦恼障;对于证得佛果位的造成中断者是所知障。对证得增上
生产生中断的不善业,这个不善业是下士道的所断。换言之,暂时的所证与究竟的
所证,这些可以结合三士道。也就是,暂时所证的人天增上生,是下士道的所证,
造成增上生中断者,是下士道所说的十不善业。解脱这个所证,是中士道的所证;
成佛这个所证,是上士道的所证,对于解脱造成中断的是烦恼障,亦即我执及其种
子,这是中士道所要断的所断;对成佛会造成中断的是我执的习气,我执的习气是
造成成佛的中断者。
对于下士道所要修的主要是持守断十不善业的戒律,就能断除所断的道;对
中士道的行者来讲,要断除我执及其种子,所要修的道主要是戒定慧增上三学。对
于上士道的行者,要断所知障或者说我执的习气,所要修的道是以菩提心、大悲
心,结合空正见、六度,来断所知障。这三个依序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所要
修的道,所以佛所说的法都可以含摄道三士道内。
底下说明烦恼障:安立“‘粗、细品我执及其种子’及‘由其(粗、细品我
执)势力所生之贪等及其种子’为烦恼障。这个粗细品我执在前面第六节时已经说
明过,也就是补特伽罗我执分细品补特伽罗我执与粗品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也分
细品法我执与粗品法我执。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与细品的法我执,并不是由所破做
区分,而是以所缘而区分。所缘是补特伽罗的话,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所缘
是法的话就是细品法我执。这些都归类为烦恼障,主要是对证得解脱会造成中断,
所以断烦恼障才有办法证得解脱。不断烦恼障,就没办法证得解脱。
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是在补特伽罗上执自性成立,自相成立,这个是细品的
补特伽罗我执。补特伽罗这个所缘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以外的其他补特伽
罗。总之,只要在补特伽罗这个所缘上执为自性成立,就是应成派所主张的细品补
特伽罗我执。应成派所主张的粗品补特伽罗我执,是自续派以下所认为的细品补特
伽罗我执。亦即自续派以下所主张的细品补特伽罗我执,在应成派来看是粗品补特
伽罗我执。这个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把补特伽罗执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这个在
应成派是粗品的补特伽罗我执,但是在自续派以下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
应成派认为的细品法我执是什么呢?就是除了补特伽罗以外的其它法上,把
这个法当所缘,执为自性成立或执为自相成立,便是细品法我执。应成派所主张的
粗品法我执,即上次说的:安立“‘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所取)与
‘取彼之量’(能取)”。前者为所取,后者为能取,这二者是“异质空”,但是粗
品法我执,把它们执为异质。
底下要说明种子跟习气间的差别,这里的种子跟习气是指粗细品我执的种子
与习气,现在要谈的是粗细品我执的种子与习气,这二者的关系为何?若是粗细品
我执的“种子”,则必然是粗细品我执的“习气”,但若是粗细品我执的“习
气”,则未必是粗细品我执的“种子”。
粗细品我执的种子所指为何呢?亦即将来能再产生新的其它粗细品我执的能
力,这种能力如果没有断除就无法解脱,这个情况就像一颗种子,它日后能发芽,
这个种子又是从之前的芽所产生的,由之前的芽所产生的种子又可以产生新的芽。
所以,粗细品补特伽罗我执的种子与后来产生的新的粗细品补特伽罗我执,前者粗
细品补特伽我执的种子,就像外在的种子一样,它可以产生新的粗细品补特伽罗我
执,这个新的粗细品补特伽罗我执又可以形成种子,种子又可以产生新的补特伽罗
我执,如此循环,亦即种子能产生新的粗细品补特伽罗我执。
其次,习气不能产生新的粗细品补特伽罗我执,但是它可以产生实有的显现
让认知错乱。如凡夫心续中的眼、耳、鼻、舌、身这前五根识,这前五根识有很多
属于量,因为它可以了解对境,但是即使这五根识是量,也都还是错乱,这个错乱
就是粗细品补特伽罗我执的习气所造成的,它主要是让属于量的这些前五根识,产
生实有显现这种错乱。所以粗细品我执的习气,虽然不会再产生新的粗细品我执,
但是会让前五根识产生错乱,也就是产生实有显现的错乱。即使前五根识是量,但
它也受到粗细品我执的习气染污。如同一个杯子若装了汽油,而后把汽油倒掉,倒
掉后虽然没有汽油了,但是还会有残存的汽油味道,这个气味就如粗细二我执的习
气,这个气味虽然不会再产生汽油,因为它只是个味道,但是这个气味会让装进来
美好的食物变成不能吃。换言之,粗细二我执的习气,虽然没有产生新的粗细二我
执的能力,但是它会让属于量的心,所执取的对境都会显现为实有这样的错乱。
声闻、独觉行者,在未证得阿罗汉之前,就如同杯子内装有汽油一样,等到
一旦证阿罗汉,就如同把杯子内的汽油倒掉一样,只剩下汽油的气味,这个气味就
相当于粗细品补特伽罗我执的习气。因为有这个习气,他们所见的世俗的对境,一
样会带有错乱,亦即这些世俗对境,在他们心中还是会显现为实有,这个实有的显
现是由粗细二我执的习气所造成的,亦是所知障所造成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断除所
知障。
一般凡夫就如同装汽油的杯子,杯子内也有汽油、也有气味;而声闻、独觉
阿罗汉,他们已经把汽油倒掉了,只剩下气味。所以对凡夫来说,不仅受到粗细品
二我执习气所影响而产生实有显现的错乱,并且会再产生新的粗细品二我执。但声
闻、独觉阿罗汉,因为已经把汽油倒掉了,亦即已断除了粗细品二我执及其种子,
所以他不会再产生新的二我执,但其见世俗谛的心,还会有实有显现之错乱识。所
以凡夫就如装有汽油的杯子;声闻、独觉阿罗汉就如已经把汽油倒掉,只剩下气味
的杯子。至于佛,不仅是已经把汽油倒掉,并且洗得很干净,这样的杯子不管装什
么食物,都不会受到污染,这是比喻佛的情况,佛不仅不会产生新的我执,连错乱
习气也没有,所以毫无过失。
不会产生新的粗细品我执,但是会造成实有显现的错乱,这个称之为实有的
习气,也就是所知障。一个已经断除烦恼障的声闻、独觉阿罗汉,虽然已不会再生
新的粗细品我执,但是他的所知障未断,实有显现的错乱还在,所以他所见的世俗
谛还会有实有显现的错乱分。
一般讲二我执的习气(所知障),会造成二显得错乱。在应成派来讲,二显
的错乱,指的是实有的显现。二显错乱的部份,并不属于认知,怎么说呢?就如还
有具有所知障二我执习气者,即使他的根识是量,还是会有错乱分,根识上的错乱
分才是所知障,所以所知障并不是认知。我们不能说有错乱的根识是所知障,应该
说根识之上的错乱分这个部份才是所知障。所知障是粗细我执的习气,还有其它烦
恼的习气都是所知障。总之,应成派粗细二我执烦恼的种子都属于烦恼障,这些种
子有再生二我执烦恼的能力,但是二我执的习气或二我执以外其它烦恼的习气,都
属于所知障,这个所知障对成佛会造成中断。
当一个粗细品的我执形成习气之后,这个习气有二类:一类属于种子的习
气,一类是不属于种子的习气。如果是属于种子的习气,这种习气会再产生新的粗
细品二我执;如果不是属于种子的习气,这种习气只会产生错乱分,但不会产生新
的粗细品二我执。
应成派主张三乘主要的所修,都是现观二无我的认知或现观二无我的慧。这
个二无我就是补特伽罗无我与法无我,二者简称为“空性”。为什么这三乘的主要
所修都是现观空性的慧呢?若以声闻、独觉来讲,他们的目标主要是证得解脱,解
脱主要是断除烦恼障,烦恼障在应成派是二我执及其种子,要断二我执及其种子,
只有现观二无我的慧才有办法断除。
对大乘来讲,他的目标是成佛,成佛最终要断所知障,但是他也必须要断烦
恼障。所以对大乘行者来讲,属于烦恼障的二我执及其种子要断之外,还要断二我
执的习气,所以他的所修,也需要现观空性的慧。对三乘而言,不管是要断烦恼障
或所知障,都需要现观二无我的慧,所以现观二无我的慧,对三乘行者来讲,都是
主修。以应成见来讲,若是三乘圣者,如果是声闻乘的圣者、独觉乘的圣者、大乘
的圣者,则必然现观二无我,这是应成派八个不共特质当中其中的一个。因为下部
宗不承许声闻、独觉二乘的圣者有现观空性,所以这样的讲法是应成派不共于下部
宗义的地方。前面提到的,声闻、独觉不仅要断补特伽罗我执及其种子,也要断法
我执及其种子,这个讲法也是跟下部宗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下部宗义认为,法我
执属于所知障不是烦恼障,但是应成见认为,不论补特伽罗我执或法我执都属于烦
恼障,这一点是八大不共特质的其中一个。
以应成见来看自续派以下的宗义,他们所证的阿罗汉,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
阿罗汉。就应成见来讲,三乘的行者都必须要有了解空性的见解做为他的所修,这
个属于智慧资粮。既然智慧资粮都一样,所以这三乘的行者主要是依于福德资粮来
分优劣。大乘行者的福德资粮就是要有大悲心、菩提心、六度等,由这些福德资粮
与了解空性的见解做为结合;以声闻、独觉来讲,他们就没有菩提心、大悲心、六
度做结合,但是他们有出离心、四无量心、还有缘四谛的三增上学这个道来做辅
助,这些都属于他们的福德资粮。
从应成派的观点,布施会不会成为布施波罗密多?持戒会不会成为持戒波罗
密多?就要看有没有菩提心摄持,或说有没有菩提心作为助伴,亦即布施、持戒
时,有没有菩提心做为辅助。也就是在布施之前之布施心,这个布施心如果有菩提
心摄持的话,即使只有布施一块钱,都会成为布施波罗密多,或者简称布施度,同
理,持戒也一样,如果持戒时有菩提心摄持,那即使只是守不杀生这一条戒,也可
以成为持戒波罗密多,或者持戒度;反之,若没有菩提心摄持,即使布施很多财
物,这也只能是一般的布施而已,不会成为布施波罗密多。同样,持戒也一样,假
设有一个人持比丘戒,持的非常清净,不被任何的堕罪所染污,但是如果没有菩提
心辅助,只能说他持戒清净,而且因为持戒清净,来生可以得增上生人天果位或者
投生到净土,但是他所累积的持戒的善行,并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因为他没有菩提
心做辅助。以应成见来讲,持戒、布施等,会不会成为波罗密多,就要看有没有菩
提心辅助,如果有菩提心摄持,这些就会成为六波罗密多,进一步还可以分世间的
波罗密多与出世间的波罗多。
菩提心有分造作的菩提心与无造作的菩提心这二类,无造作的菩提心是真正
符合菩提心的定义,一旦生起符合菩提心定义的菩提心时,这个有情就是菩萨,而
且他就进入了大乘道。至于造作的菩提心,它是属于随顺的菩提心。当生起造作菩
提心时,还没有办法入道,要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才有办法入道。生起造作菩提
心,虽然还不能进入大乘道成为菩萨,但是若有这种造作的菩提心作为动机,而对
三宝供水、供灯的这些善根,都会成为大乘法,都会成为成佛的因,虽然还不是真
正的六度,只是随顺的六度而已,但是这些仍会成为大乘法以及成为成佛之因。造
作菩提心其所缘行相与无造作菩提心类似,只是一个是符合定义的,另一个是随顺
的,但是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所缘行相,二者都类似。
例如:了解补特伽罗无实有的比量与现观补特伽罗无实有的现量,这二者的
所缘都是补特伽罗,行相都是无实有,这个也类似。所以可以说,了解补特伽罗无
实有的比量,它类似于现观补特伽罗无实有的现量,二者的所缘都是补特伽罗,行
相都是无实有,只是了解补特伽罗无实有的比量,其力量不如现观补特伽罗无实有
的力量,或说,前者只能压伏烦恼,后者能断烦恼种子,二者只是力量的差异,但
是它的所缘行相是类似的。
又如:执补特伽罗实有的颠倒心,它的所缘虽然与现量、比量一样,都是补
特伽罗,但是行相刚好相反,它的行相是实有,而现量、比量的行相是无实有。这
三个心的所缘虽然一样,但是执补特伽罗为实有的心,他的行相就跟现量、比量不
一样。从刚才的讨论,可以了解,所修都是二无我的见解,这个三乘都一样,亦即
智慧资粮都一样,但是福德资粮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三乘之补特伽罗所修习的见解,此见解为智慧资粮并无优劣之差别,因
为这三者皆以“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及“细品的法无我”作为“主要所修”。对
于“主要所断”而言,三乘之补特伽罗则有差别,因为声闻、独觉以“二我执及
其种子”作为“主要所断”;而诸菩萨则以它(二我执)的习气作为“主要的所
断”,所以所断有差别,因为大乘与二乘所断不同,因此所证也不同。声闻、独觉
所证是解脱轮回,菩萨大乘行者所证是佛果。
以应成见而言,声闻、独觉所修的见解都一样,差别在于入道之前的信解,
假设信解的是声闻道,那么他就走声闻道;信解的是独觉道,他就走独觉道。在发
愿时,独觉所发的愿比声闻行者所发的愿还要大,因此相对来讲,独觉所累积的福
德资粮胜过声闻行者。但是以应成见看来,二者的差别不大,因为所发的愿不同,
所以即使累积的善根是一样,但是因为发愿动机的不同,所累积的福德还是有些差
异,但是差异不大。
佛在世时,主要的阿罗汉都是声闻阿罗汉,因为独觉阿罗汉有一个习性,他
会发愿在无佛、无声闻出世的国土,这是独觉与声闻主要的差别,其余则差异不
大。
独觉行者在修行时会发三个愿:第一个愿,就是希望最后一生投生轮回时,
在不依赖其他老师的情况下,自己修道而成就独觉阿罗汉果,不过在最后一生之
前,他还是要依止佛闻法。第二个愿,当他成就阿罗汉时,用他身体的神变说法来
利益众生。第三个愿,是希望在轮回的最后一生,投生在无佛出世的地方。他发的
这三个愿,在最后一生时会实现。
在佛十二相成道的事蹟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原本本质恶劣的众生,后来依止
佛听闻教法,最后成就阿罗汉,这些都是声闻阿罗汉。因为依独觉行者所发的愿,
他们不会在佛出世的地方成就阿罗汉,所以值遇佛而成就的阿罗汉,他们所成就的
都是声闻阿罗汉,而且这样的阿罗汉都是下部宗所说的阿罗汉,这是依应成见而
说,因为要达到应成派所说的阿罗汉,其标准比较高。小乘经典所说的阿罗汉,他
们根据的是佛说的经典;应成见所说的阿罗汉,也是根据佛说的经典,既然佛说的
经典有二种说法,就表示一个是了义的,一个是不了义的。小乘所说阿罗汉,可追
溯到佛经典;应成见之阿罗汉亦可追溯到佛说的经典,但说法不同,一个是了义
经;一是不了义经。
自续派以下的阿罗汉与应成见的阿罗汉差别在什么地方呢?自续派以下认为
阿罗汉,只要断补特伽罗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的执著,就可以证得阿罗汉。应成见
认为,除了断除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质有的执著外,还要再断除执补特伽罗为实有
的执著的习气,这二个断除之后,才有办法成就阿罗汉,这是应成派与自续派以下
看法不同的地方。以上已经把三乘所要断的烦恼障、所知障的辨认都说明过了,三
乘所修的见都一样,都是了解空性的见解,三乘所要断的障,声闻、独觉都是烦恼
障,大乘是烦恼障、所知障。
底下要说明的是,断烦恼障所证得的涅槃与断所知障所证得的涅槃之内容。
断烦恼障、所知障都是属于灭谛。断烦恼障所证的涅槃又分无余涅槃跟有余涅槃。
先谈自续派以下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情况,自续派以下的宗义认为,有余
涅槃是先证得,而后再证得无余涅槃。而且自续派以下认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这三界的有情,都可以证得阿罗汉。最初证得阿罗汉时,属于苦蕴的身体还在,这
种状态是有余涅槃,他们认为即使已经证得阿罗汉了,但是由过去的烦恼跟业力所
感得的属于苦蕴的身体还在的缘故,这时候就安立为有余涅槃;一旦死亡之后而投
生到其它地方,才进入无余涅槃。
应成见的声闻、独觉阿罗汉,当他们证得涅槃时,其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
安立方式与自续派以下不同。他们的主张是:声闻、独觉阿罗汉带有实有显现的心
的这种涅槃为有余涅槃。就如前面所说的,声闻、独觉阿罗汉虽然已经断除了二我
执及其种子,但是二我执的习气还在,这个习气会让心有实有的显现,虽然他们没
有执实有的心,但是还会有显现实有的心,这种带有显现实有的心之涅槃,就被安
立为有余涅槃;反之,不带实有显现实有的心之涅槃,被安立为无余涅槃。带有实
有显现的心之涅槃,这时候显现实有的心,是起现行的状态;不带有显现实有的心
之涅槃,这种涅槃是显现实有的心不起现行的状态。
总之,应成见把涅槃分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带有二显的心之涅
槃,也就是二显的心起现行状态之涅槃,这种心起现行的状态下,所有的世俗谛在
心中都会现为实有;无余涅槃是已离显现实有心的涅槃。先知道应成派所说的有余
涅槃跟无余涅槃的意思,再进一步说明,这二种涅槃证得的先后。
自续派以下是先证得有余涅槃,再证得无余涅槃。但应成见是先证得无余涅
槃,再证得有余涅槃。为什么会先证得无余涅槃呢?这牵涉到一个行者在修道位
时,主要是断俱生实有执,实有执分粗品的我执与细品我执。细品我执是“实有
执”,粗品的我执如下部宗义所说的补特伽罗“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粗品的我
执与细品我执又分九品,整个修道位是从粗粗品一直断到细细品,这二种我执都各
有九品。修道位断到最后时,也就是修道位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修道无间道,亦
即上上品的修道无间道。
无间道跟解脱道都是在现观空性的根本定状态下,声闻、独觉行者在最后上
上品的修道无间道,他要“对治”的是细细品的我执,这个上上品的修道无间道,
有一个名称叫做修道金刚喻定,金刚喻定是修道位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上上品
的修道无间道,它要对治的是细细品的我执,这个阶段只是对治而已,一旦把细细
品我执“断除”时,就进入到解脱道,一进入解脱道,这时候就是最初证得阿罗
汉。所以无间道的状态是还没有证得阿罗汉,但是即将要证得阿罗汉,这时候只是
“正对治”细细品的我执而已,一旦“断除”,就进入解脱道,所以解脱道是断除
细细品的我执,这时候是证得阿罗汉。解脱道与无间道都是在现观空性根本定的状
态,因为是以空性做为对境,这时候并不会有任何世俗的对境,既然没有任何世俗
的对境,这时候就不会有任何实有显现的心产生。
因为在现观空性的根本定中,前五根识是不会起现行的,这时候就不会有世
俗境做为它的对境,所以就不会产生实有的显现,在解脱道的状态下,所证得的涅
槃是已离显现实有的心的涅槃,这是应成派认为的无余涅槃,这是最初证得的。解
脱道也是现观空性的根本定,因为对境是空性、胜义谛。以空性、胜义谛作为对境
的心,它不会带有二显,不会带有实有显现,所以这个状态所得的涅槃,就是已离
显现实有的心的涅槃。但是当行者出根本定到后得位的阶段,这时候的对境已经不
是空性了,而是空性以外的世俗谛。这时候以空性以外的世俗谛做为对境的心,就
会带有实有显现,这是带有显现实有的心之涅槃,就是应成派所说的有余涅槃。所
以,以应成派来看,声闻、独觉阿罗汉是先证得无余涅槃,也就是无间道、解脱道
的阶段,之后出根本定到后得位之后得智时,这是属于有余涅槃。涅槃在应成见是
灭谛、真如、空性。先证无余涅槃再证有余涅槃,为应成派之不共主张。
(2)地道的建立
看文:“处于‘根本定’当中之声闻及独觉阿罗汉之心续中,以‘断除二我
执及其种子’而显出差别的真如性”是无余涅槃。(74 页,中文在140 页)。这个
真如性是空性、涅槃、灭谛。有余涅槃是还带有显现实有的心,这时候都是以世俗
谛做为对境,所以都会有所知障的染污在里面。
先证得二乘阿罗汉之后,再回小向大的行者,在进入大乘道时,所要断的是
所知障而已,因为他们在小乘道时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所以回小向大时,只要断除
剩下的所知障。如果从一开始就进入大乘道,则要先断烦恼障,再断所知障。烦恼
障的断除与证得第八地是同时的,第八地以后才开始断所知障,第八地到第十地是
断所知障,断尽所知障时就成佛,同时现证佛的四身,四身是自性法身、智慧法
身、圆满受用身(报身)、化身。
========================================================================
以上 四部宗义的讲述结束
如果对中观有兴趣的板友 可以再另外参考<中观根本论>、<中观四百论>、
<中观宝鬘论> 、<入中论>
祈愿正法久住 大家早日成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4-20 13:47:00
谢谢转载 随喜功德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1-04-20 18:46:00
随喜赞叹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1-04-20 20:32:00
随喜赞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