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四部宗义25

楼主: FHShih (hou)   2021-04-18 10:15:39
洛桑却配格西 讲授
上次上到第五个科判(4-3-2-5)有境的主张时,提到在佛教四部宗义来讲,
甚至有些外道也承许,佛教宗义将有境分成:1. 补特伽罗,2. 认知,3. 能诠声这三
类。除了有些非佛教徒认为声音是常之外,其他非教徒也认为有境可以包含补特伽
罗、认知与能诠声这三类,这种说法佛教与非佛教都有。其中的补特伽罗已经谈过
了,我们已经看到认知的部份。认知又分量的认知与非量的认知这二类,量的认知
又分为现量与比量,这种分类是应成派与其他宗义所共的。
对于现量,可以区分为“有分别的现量”与“无分别的现量”,这种分法是
应成派与其他宗派所不共的。而且应成派主张凡是再决知必然是量,再决知不仅是
量,而且一定是现量。为什么再决知一定是现量呢?因为他们认为不论是由比量或
由现量所引生的再决知,都不是直接由因所产生的,既然不是直接由因所产生,所
以都归到现量,只有直接由因所产生的才归类到比量。例如,了解声是无常的比
量,到了第二刹那就被归到现量;还有执青色的根现前或看见青色的眼识所引生的
忆念,这二者都是再决知,也是现量,而且是属于有分别的现量。
有关空性的主张,应成见的说法是最了义的,但是,把现量区分成有分别与
无分别的现量,很特别又有点奇怪!
另一个不共的讲法是,应成见认为“现前”与“现行境”是同义词,如瓶、
柱、色声香味所触,这些以应成见来说是“现前”也是“现行境”。
其次“前”与“现量”有所不同,若是“现量”,则未必是“现前”。他们对于现量的
看法,是指凡是不是直接由因所生的了解对境的认知,就称为现量。刚提到现量未
必是现前,比如“瑜伽现量”它是“现量”,但是它不是“现前”,因为“现
前”与“现行境”同义词,而“瑜伽现量”不是“现行境”,它属于“隐蔽
境”,因此它不是现前。或者像佛心续当中的一切种智,这个都是现量,但是它不
是现前。
比量若予区分有四:1. 事势比量,2. 共称比量,3. 譬喻比量,4. 信许比量。
“譬喻比量”也属于“事势比量”,只是应成派把它单独列出而已。如果在安立正
因时,是由事势正因所生的比量是事势比量;若由正确的譬喻而产生的比量,这个
就称为譬喻比量,事实上都属于事势比量。所以仅区分成“事势比量”与“信许
比量”这二种即可,因为“共称比量”与“譬喻比量”都是由“事势比量”分出
来的。如果从“事势比量”与“信许比量”来谈的话,其中“事势比量”是不必
依赖佛的圣教,只要透过事物的力量、本质就可以推知到对境的认知,便是“事
势比量”。
“信许比量”必须依赖佛、菩萨的开示而了解,如细微的业因果,如果对于
他们所开示的圣教作观察,这些圣教远离了三种违害,就可以相信他们所开示的圣
教内容,经由其内容而了解对境的认知,就是“信许比量”。如果是细微无常、空
性、无我、解脱、一切相智、前后世等,透过事势正因就可以了解到的,这些是稍
隐蔽境,是透过“事势比量”就能了解的对境。但是有一些比较细微的业果,像
前世造布施业,来世得受用;前世持清净戒,来世得人天果位;修安忍来世得美好
的身体等,这些细微的业果,必须依赖三察清净的圣教,作为信许正因才有办法了
解,因为这些境是极隐蔽境,极隐蔽境必须依赖信许正因才能了解,单依赖事势正
因是无法了解的。
应成派的不共主张:若是“量”相对于自己的耽著境而言,未必不错乱,意
思是量对于自己的耽著境也可以是错乱的,这个主张与下部宗义不同。自续派以下
主张,如果一个认知,它的耽著境产生错乱,那一定是颠倒知,不可能是量。
经部宗、唯识派、自续派主张,现前必然是已离分别的认知;而应成派主
张,现前与现行境同义,所以现前未必是已离分别的认知,也可以是瓶柱等这些色
法。自续派以下主张,再决知必然是非量的认知;对应成派而言,若是再决知则必
然是量,而且是现量。自续派以下主张,对于自己的耽著境错乱的话,必然是颠倒
知。应成见主张:若是“量”,对于自己的耽著境而言,未必不错乱,亦即一个认
知对自己的耽著境错乱时,这个认知还可能是量,如果是量就可以了解对境。若依
下部宗来讲,如果一个认知对于自己的耽著境错乱时,就一定是颠倒知,颠倒知它
不可能了解对境。
了解‘声是无常’的比量,相对于﹝它的耽著境﹞“声是无常”,是错乱,
但是它是比量,是了解声是无常的比量。为什么了解‘声是无常’的比量,相对
于﹝它的耽著境﹞来讲是错乱呢?因为,这个比量虽然有了解声是无常,但是在
这个比量中,声是无常会现为实有,现为实有这个部份是错乱的,所以比量虽然错
乱,但是还是有了解到声是无常,因此它是量。
应成派认为不错乱的认知只有一种,就是现观空性的认知,其它都是错乱认
知,所以,错乱认知有量与非量这两种情况。对凡夫来讲,因为没有现观空性的认
知,所以都是错乱认知,但是错乱认知里面,有量与非量两种,所以凡夫的认知还
是有量。凡夫没有现观空性的认知,凡夫的认知都是以世俗法作为对境,以世俗法
作为对境的认知,都是错乱的,因为在这些认知当中,都会把世俗法现为实有。
若是“认知”,则必然了解自己的“所量”,这是应成派的不共见。下部宗
义主张,若是颠倒识就无法了解到对境,颠倒识也是认知,但是颠倒识没有办法了
解到自己的所量(对境)。应成派主张只要是认知,不论是量的认知或非量的认
知,都能了解到自己的所量,这种说法与下部宗派的说法不同。例如虽然兔角不存
在,但是兔角的义总是有的,在执取兔角的分别心中,所显现之兔角的义总,虽然
不是兔角,但是却如同兔角般的显现,这是兔角的义总,它排除不是兔角的显现,
兔角的义总是有的。这个义总是取兔角分别心的所量,意即兔角的义总可以被取兔
角的分别识所了解,因为“‘兔角’的义总”是“取‘兔角’分别识的所量”。
“兔角本身”不是取兔角分别识的所量,因为兔角不存在;但是若是“兔角的义
总”,就是取兔角的分别识的所量。
另外一个例子:“‘声音是常’的义总”是“取“‘声音是常’分别识的所
量。”但是“声音是常本身”并不是取声音是常的分别识所量,因为声是常根本
不存在,虽然声音是常不存在,但是在分别心中呈现“声音是常的义总”是有的,
它可以做为取声是常分别心的所量,意即取声是常的分别心,它可以了解到声是常
的义总,但是它不能了解到声是常,因为声是常不存在,“声音是常的义总”和
“兔角的义总”是一样的。虽然声是常的义总不是声音是常,但是却如同声是常般
的显现,这个是声是常的义总。
又如因为光线之故,执蓝色雪山的眼识把雪山见为蓝色。事实上蓝色雪山根
本不存在,但是蓝色雪山显现,这种显现在眼识上会呈现,执蓝色雪山的眼识可以
了解到蓝色雪山的显现。换言之,见蓝色雪山的眼识,应成派也主张是颠倒识,但
是它可以了解蓝色雪山的显现;而蓝色雪山因为不存在,所以无法了解。
又如坐火车或高铁时,当车子往前走,看见外面树木往后跑,这个看见树木
往后跑的眼识也是错乱识,它属于无分别的颠倒识。实际上树木往后跑这个情况不
存在,因为树木根本没有动,但是树木往后跑的显现的确有了解到,因为看见树木
往后跑的眼识,的确有看到树木往后跑的显现,显现这个部份的确有了解到,所以
看见树木往后跑的眼识虽是颠倒识,但是它还是有了解树木往后跑的显现。所以只
要是认知,即使是颠倒认知,都能了解到自己的所量,但是这里要加一个限定,就
是这个认知未必是了解到所有的所量,但至少了解到分别识的所量。
6.对无我的主张
接着看应成派(4-3-2-6)对无我的主张方式:主张“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
之实质有成立空”为“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及主张“补特伽罗谛实空”为“细品
补特伽罗无我”,这里的“谛实空”与“无实有”或“自性空”同义。
并且安立“‘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所取)与‘取彼﹝无法细分
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之量’(能取)二者异质空”为“粗品法无我”,以及安立
“﹝补特伽罗的﹞施设处—蕴—谛实空”为“细品法无我”。
“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与“细品法无我”并没有粗细的差别,主要是从空性
的基础作区分。如果在补特伽罗这个空性的基础上,遮遣掉谛实成立这个所破,这
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若是在补特伽罗以外的法,不论是有为法、无为法,或心
续所摄的法以及心续所不摄的法,若以这些法作为空性的基础,遮遣掉谛实成立这
个所破,就是应成派认为的细品法无我。这两种无我只是空性的基础不同而已,一
个是补特伽罗;一个是补特伽罗以外的法,但是所破的实有或谛实成立完全一样,
所以二无我没有粗细的差别,因为他们的所破都一样。
底下要说明粗品的法无我,粗品的法无我,从字面上看起来好像只有一种,
也就是“能取、所取异质空”这种粗品的法无我,但是,如果再加以细分,其实
有四种,这四种都是粗品的法无我:
第一类是“无法细分之极微”这个部份,无“无法细分之极微”这个本身就
是粗品的法无我,因为佛教的大乘宗义,都不承认有一种“无法细分之极微”,大
乘宗义认为,极微都可以再细分。
第二类是由“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这个不存在。因为“无法细
分之极微”既然不存在,由“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当然也不存在,这
个也是粗品的法无我。
第三类无“取彼(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之量”,也就是无法以它
(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作为对境的这种量。因为既然没有“无法细分的
极微”,也没有“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当然就不会有以这个粗分作为
对境的量,所以,无“取彼之量”就是第三个法无我。
第四类是“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积的粗分(所取)与取彼(无法细分之极
微所累积的粗分)之量(能取)二者异质空”。既然没有“无法细分之极微所累
积的粗分”,也没有“取彼之量”,因为这两者不存在,所以,这两者异质的情况
也不存在,这个就是粗品的法无我。以上这四种情况都是粗品的法无我。
补特伽罗是空性的基础,这个空性的基础,有时候从藏文之意,会讲补特伽
罗的空性基础有法,在补特伽罗这个空性基础有法之上,所要破的所破是实有,实
有空是要成立的。亦即在补特伽罗这个空性基础有法之上,驳斥实有,成立实有
空,这个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同样的,在补特伽罗以外的蕴等这些法,作为
空性基础有法,在这个基础上,所破一样是实有,驳斥所破实有,成立谛实空,这
就是法无我。这个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只是空性的基础有法不一样而已,所破
的实有完全一样,破所破之后,所成立的空性则完全一致,毫无差别。所以,二种
无我只是空性基础有法上有差别,所破则完全一样,这是应成派的讲法。
二我执是从所缘不同而区分,所缘如果是补特伽罗而将他执为实有,这个是
补特伽罗我执,如果所缘是补特伽罗以外的法,把这个执为实有就是法我执。在
我执所讲的所缘,就相当于二无我里面所讲的空性基础有法。在二无我里面,就是
依空性基础有法的不同而分二无我。同样的在二我执里面,是依所缘的不同而分二
我执。所以,所缘在二我执的情况,就相当于空性基础有法在二无我里面的情况是
类似的,这是主要的区分点。在二无我里面所要破的实有跟二我执里面所要执的
—执持方式的对境是同一个,所以二无我的所破,就等于二我执里面执持方式的
对境,这二者毫无差别。
补特伽罗我执,就是以补特伽罗当做所缘,而在这个所缘上把它执为实有,
这个实有就是执持方式的对境,这个就是补特伽罗我执。如果这个所缘是补特伽罗
以外的法,在这个所缘上,执为实有为法我执。所以,二我执执持方式的对境
“实有”都是一样,因为所缘的不同而分成二种我执。“实有”与“自己方面成
立”是同样意思,在补特伽罗这个所缘上,把补特伽罗执为自己方面成立,这个是
补特伽罗我执,如果在补特伽罗以外的法上,亦即是蕴等,在这个所缘上执为自己
方面成立的话,就是法我执。
二无我与二我执所执持方式的境(它所执著的境),其实是直接相违的,意
即二无我与二我执的执著境是正相违。要透过理去驳斥二我执所执的境是不存在
的,二我执所执的境是实有。为什么要用理去破二我执执持方式的境呢?因为二我
执是颠倒认知,若放任这种颠倒认知继续存在,它会促使我们造下将来感得苦果的
业,为了不让这个苦果产生,因此要断除二我执。但是要断除二我执,必须先透过
理由去成立二我执所执持的境— 也就是实有,根本不存在。一旦透过理确定二我
执所执持的境不存在时,比如在补特伽罗这个所缘上,了解他无实有时,那么就是
产生了了解补特伽罗无实有的比量。同理,如果在蕴这个所缘上了解到“无实有”
时,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已经产生了解“蕴”无实有的比量。
了解补特伽罗无实有的比量与补特伽罗我执,这二者的所缘都是补特伽罗,
但是它们所了解的与所执的境是正相违。补特伽罗我执是在补特伽罗这个所缘上,
执补特伽罗为实有;但是了解补特伽罗无实有的比量,是在补特伽罗这个所缘上,
了解到补特伽罗无实有。一个是执实有,一个是了解为无实有,说这两种认知直接
相违的原因在此。
同样的,法我执也是一样,法我执是执蕴等法为实有,但是了解蕴无实有的
比量,它同样在蕴等法上了解为无实有,前者是执实有,后者是了解为无实有,这
二者也是直接相违。但是,在产生补特伽罗无实有的比量,与产生蕴等法无实有的
比量之后,心中的二我执是否马上就能断除呢?没那么容易!在产生二种比量的同
时,二我执还是在的,即使已产生这二种比量,二我执还是可能会现行,只是会降
低二我执的力量。
虽然说这二种比量是正确的认知,而且它所了解的无实有跟二我执所执持的
境实有是正相违,但是这时候这二种比量的力量还是不够,因为这二种比量是智慧
资粮,它还须要很多的福德资粮来辅助配合它,才有办法减少二我执的力量。当产
生二种比量的人,他已经真正知道二我执是颠倒认知了,并且了解实有根本不存
在,而且了知二我执才是真正的敌人,在还没有产生这二种比量之前,只是相信二
我执是真正的敌人以及相信二我执是颠倒的认知,但是仅止于相信,并不是真正的
了解。一旦产生这二种比量的人,才真正了解到二我执是颠倒认知、是虚假的,只
有这些还不够,还要再累绩许多福德资粮,并且要经过资粮道、加行道,到了见道
位现观补特伽罗无实有,或法无实有时,才有办法真正的开始断除二我执的现行及
其种子。
当一个人产生了解二无我的比量时,透过不断的修习,这时并不须特别断除
二我执以外的烦恼,其它的烦恼自然会断除,因为其它烦恼的根本是二我执。了解
二无我的慧是二我执的正对治,如果二我执的根本断了之后,由此根本所产生的其
它烦恼自然可以断除。这个二无我的慧,需要有福德资粮来辅助才能断二我执。但
是在无我慧还尚未真正产生时,还是有一些暂时性的方法可以对治其它烦恼,如果
对治贪欲的话,可以用不净观;对治瞋恚的话,可以用慈心观或修安忍。但是这种
对治不是究竟的对治,只是压制而已,意即让贪欲、瞋恚暂时的受到压制,因为它
不是从根本去断除,所以还会再产生的机会,只有透过无我慧断除二我执的方式才
是最究竟的。例如在见道位以后,开始断除二我执的现行与种子,这种方式是一劳
永逸的断除方式,意即断除之后,不可能再产生,这个方法才有办法究竟的把烦恼
根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