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四部宗义3

楼主: FHShih (hou)   2021-03-20 18:01:53
刚刚有提到实质是事物,毗婆沙宗对于事物看法与其它宗义不一样,其它宗
义会分事物与无事物的法这二类。若依其它宗义的说法,事物是“能发挥作用者”
才称为事物;“不能发挥作用者”是无事物的法。
但是,在毗婆沙宗里不承许无事物的说法,他们认为只要是存在的都是事
物,所以事物包含常法、无常法。所以他们的事物除了等于实质之外,也等于所
知,而且不论常法或无常法都是能发挥作用者,这是毗婆沙宗的语词解释。
底下看第四个科判,毗婆沙宗对于对境的看法,对境有时讲“客体”。“能
发挥功用者”是事物的定义。底下有几个同义词:1. 有(存在的现象) 2. 所知
3.事物,这三个是同义词。例如“无为的虚空”如果依经部的说法,它是无事物的
法,但是在毗婆沙宗则把它看成是事物,而且是属于常的事物。
既然虚空被毗婆沙宗归类到常的事物,而事物是能发挥功用者,那么虚空能
发挥什么功用呢?由于虚空是常法,所以不能发挥刹那刹那变化的功用,但是它可
以让风来来去去,以及让有形体的物质移动。还有,虽然虚空本身是常法,但是由
于无为的虚空,它可以产生“这是虚空的认知”,这也是一种作用,所以毗婆沙宗
认为,即使是无为的虚空,它还是属于事物,而不是无事物。
1.4 对境的主张
底下看第五十九页能发挥功能者。“能发挥功用者”就是事物的定义,这个
“事物”跟“有”同义。“有”就是事物存在的现象,所以“所知”、“事物”、
“有”这三个是同义词。也就是,只要是“事物”就必然是“有”、是“所知”;
同理,若是“有”必然是“事物”、“所知”。所以这三个只是名称安立不同而
已,意义完全一样。总之,能够发挥功能这样的现象或法,就是“事物”、就是
“有”、就是“所知”。
这里提到“能发挥功能者”就是“事物”的讲法,其实是毗婆沙宗不共的主
张。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是存在的,不论是“常”或者“无常”都可以称为事物。
而其他的宗派认为,常的法是不能够发挥功能。但是毗婆沙宗认为,即使是常法也
能够发挥功能。所以无为的虚空等这些常法,在毗婆沙宗认为,它也是能够发挥功
能的,因此把常法归纳为事物。在所有的宗义中,只有毗婆沙宗有这样的讲法。
所以毗婆沙宗会把事物分成常的事物跟无常的事物这两类,若是其他的宗派
只有无常的事物,没有所谓常的事物。在毗婆沙宗里面,常的事物一样可以发挥功
能,但是常的事物并不会刹那刹那变化。
其中,常的事物可区分三个:第一个是无为的虚空,第二个是择灭,第三个
是非择灭。无为的虚空,白话来讲就是没有阻碍,或者是无法碰触到的空旷的空
间,比如我们面前空旷的这个部份就是虚空。无为的虚空,它本身能够发挥功能,
但是不会有刹那刹那的变化。
虚空怎么发挥功能呢?比如在无为虚空的地方,它能够让风来去的吹动,我
们的心也可以因为缘无为的虚空,而产生了解无为虚空的心,但是虚空本身并不会
有刹那刹那的变化。虽然它本身不会有刹那刹那的变化,但是它能够发挥功能, 所
以把它归纳到常的事物当中。
以下介绍择灭,择灭也就是四圣谛里所说的第三个圣谛“灭圣谛”。择灭跟
灭谛是同义词。这个择灭的“择”字面上来看是“思择慧”。择这个字解释开来
就是思择慧,换句话讲就是无我慧,也就是了解无我的智慧,或者说了解无我的般
若。透过这个了解无我的智慧,断除所断的烦恼以及种子,所证得的就是灭谛,也
叫择灭。
思择慧,如果照藏文翻译,就是个别思考的慧,也就是刚刚所讲的了解无我
的慧,或者是了解无我的般若。这种了解无我的般若,当我们在现观无我的状态
下,它能够断除所断的烦恼及其种子,当每断一个烦恼及其种子,就会得到一个灭
谛。无我慧本身是无常法,但是透过无我慧,断除所断的烦恼及其种子,这个断除
的部份,它却是一个常法。也就是说,断除一个烦恼及其种子所得的灭,它本身是
归到常的事物当中。
非择灭并不像择灭一样,是透过思择慧,或是经由无我慧断烦恼及其种子而
证得的,所以它只能被称为是假名的灭,真正的灭是择灭。非择灭只能算是假名的
灭,因为它并不是透过思择慧或是无我慧,断烦恼及其种子而证得的。
有关于非择灭的讲法,只有毗婆沙宗的宗义才会这么说的,在其它的三部宗
义里没有这样的讲法。举个例来讲,比如我们现在的眼识,它能够看见黄色,看见
黄色的眼识,在这同时就没有办法看见青色,所以我们可以说,看见黄色的眼识生
起的同时,它永远障碍了同时看见青色的眼识,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可以看见青
色的眼识来讲,我们就说得到非择灭。这种择灭并非透过思择慧或者透过无我慧,
去断所断的烦恼及其种子而证得的,只是被其它的缘所障碍而没有办法产生,所以
叫作非择灭。
再举个例子来讲,不论是大乘行者或是小乘行者,当他进入了资粮道,进一
步到达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个阶位,其中的第三个阶位,也就是加行道的煖、顶、
忍、世谛一法当中第三个忍位的时候,不论是小乘行者或者大乘行者到了加行道的
忍位时,行者已经不会再堕三恶趣了。但是这个行者不堕三恶趣,并不是因为他现
观无我慧去断所断及其种子让行者不堕三恶趣,是因为透过到达忍位之时,行者百
分之百就不会堕恶趣。在这个阶段,行者不会投生于三恶趣的这种灭叫作非择灭,
因为它并不是透过无我慧断除所断及其种子所证得的,所以行者在这时候还是凡
夫,还不是圣者。因为要透过无我慧断所断及其种子,必需要圣者的阶段,也就是
见道的阶段才有办法。
所以这时候,行者不投生于三恶趣,纯粹是因为忍位的力量,而阻碍了他堕
于三恶趣,这时候不投生于三恶趣的情况,就是非择灭。所以当一个行者在加行道
的忍位时,透过忍位的力量,阻挡了行者堕三恶趣,而不是透过无我慧断所断之烦
恼及其种子的力量,不投生于三恶趣,这种就是所谓的非择灭。
见道位有无间道跟解脱道,当行者到达见道位解脱道的阶段时,是透过现观
无我的慧去断所断的烦恼。这时候的所断是遍计的烦恼及其种子,所得到的灭就是
择灭。加行道忍位的非择灭跟见道解脱道的择灭,这两者在毗婆沙宗,都是把它归
到常的事物里面。
底下说明无常的事物,它有几个同义词,即已生者、所作性、无常。这个已
生者要理解它的意思的话,就是透过因缘而产生者;所作性就是透过因缘而造作出
来的东西;无常就是会刹那刹那变化的事物。这三个都是因为会刹那刹那变化,所
以都归到无常的事物当中。
已生者、所作性、还有无常,这三个是同义异语,也就是意思一样,只是安
立的名称不同。所以凡是已生者,一定是所作性;凡是所作性,一定是无常;反过
来凡是无常,一定是所作性;凡是所作性,一定是已生者。
这个名称,我们只是用自反体的命名。举例来讲,这些已生者、所作性、无
常,就像瓶、柱、地水火风等,这些都属于无常事物的例子。也可以这样讲,这三
个就是我们讲的色、声、香、味、触。完整地讲,就是色触、声触、香触、味触、
触触。这个触触,其实是所触触,所触境。
已生者、所作境、无常也可以分成三:第一类是色法,色法在这里是指色
蕴;第二类是认知;第三类是不相应行。换言之,无常的事物,可以分成色蕴、认
知、不相应行这三类。把事物分成常的事物跟无常的事物,这个分法已经说明过
了。
以下是第二种不同的分法,分的基础一样是事物,但是是从二谛的角度来做
区分,也就是把事物区分为世俗谛跟胜义谛这两类。只要是佛教的说宗义者,必然
都会承认二谛,而且名称都一样,都会用世俗谛跟胜义谛这样的名称。但是如果从
它的意义去探究的话,就会发现佛教里面的不同的宗义,虽然都会用世俗谛、胜义
谛这样的名称,但是每个宗义所解释的二谛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果不先看定义,
先简单来讲的话,二谛的分法,在毗婆沙宗会把比较粗显的这些事物归到世俗谛,
比较细微的事物归到胜义谛,这是比较简略的讲法。
首先我们要看的是世俗谛的定义:这里有提到两类,一类是比较属于物质
的,一类是比较属于心。就是说,一类是透过物理的方式破坏的,一类是透过心理
方式分析的。比如用物理方式破坏的,像我们用铁锤把东西敲碎,当这个铁锤还没
有敲碎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它是某某东西,但是铁锤把它敲碎后,我们就
不会再认为它是某某东西了,这个法就是世俗谛;或者有些东西,它并不能够用铁
锤把它敲碎,但是它可以透过我们的心把它分析,把它的成份一一排除掉之后,原
先认为是某个东西的那种想法也会消失的话,这个东西也是属于世俗谛。
换言之,世俗谛有这两类,一类是可以用物理方式破坏的,另外是必须要透
过心理的分析之后,我们不会再认为它是原先的东西了,那这些都是归到世俗谛里
面。比如格西面前的桌子,这个桌子在还没有透过物理的方式破坏之前,我们的眼
睛看得到,分别心也会认为这是桌子;但是如果经过铁锤或者石头去把它破坏后,
我们不会再把这些桌子的碎片认为是桌子,所以我们就说桌子是世俗谛,因为经过
物理破坏之后,我们不再认为它是桌子。
再举个例子,像布,假设在还没有把做成布的每一条线取出来之前,我们会
认为这是布,但是当我们把做成布的每一条线取出来后,就不会再认为这是布了,
因为布已经不在了。也就是在还没有拿掉线之前,我们的眼识看到这块布,分别心
也会想这是布,但是当把做成布的每一条线都拿掉后,我们就不会再认为这是布
了,因为布已经不在了,所以这个布也是归到世俗谛。
简言之,只要一个东西,在还没有被破坏之前,我们会认为这是某个东西,
但是假设经过铁锤的破坏,或者火烧,或者把它的细部成分一一排除掉之后,经过
这些步骤、程序,我们不会再认为剩下的东西是原来的东西,这个原来的法就是世
俗谛。
===========================================================================
教理和实修证悟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来说 要证悟有很多种走法
如果你有一个很棒的上师 他自身已经具备证悟的量 可以依靠他三两句口诀指出心性
这种人不需要依靠教典 因为上师能够为你指出并且确认正确与否 你只要保持找他就好
另一种人 身边没有能够直接对话的上师 那可以依靠教典细致一点的认识心性
虽然比较慢 但很安全
或许还有另一种人
没有任何师长 但是依靠教典自己摸索 如果教理足够又正确 最少不会差太多
(但还是有师长比较好)
希望不管哪一种人都可以圆满成就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03-20 21:48:00
佛学还是很重要的,让佛法广泛流传的一种方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