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四部宗义2

楼主: FHShih (hou)   2021-03-19 10:17:11
底下要解释的是毗婆沙宗定义的第二个部份“主张外境谛实成立”。
这里要先解释外境:外境与心是不同体性的。例如,色、声、香、味、所触这五个境,
如果它是外境,这个“外”就表示这五个境与心是不同体性。
另外还有一个解释是:假设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产生
必须透过色、声、香、味、所触这五个境作为所缘缘,
也就是以五境当作因而产生五识时,那么五识是果,色、声、香、味、所触这
五个境是因或所缘缘,表示色、声、香、味、所触这五个是对境,它们跟心是不同
体性。
换言之,它有二个理解:1. 五尘与五识是不同体性2. 这五个境的产生是在五
识之前,它是五识产生的因或所缘缘。因为毗婆沙宗认为这五个境,它是产生眼、
耳、鼻、舌、身这五识的因或所缘缘,所以色、声、香、味、所触这五个所缘境等
是因。由这些因,进而产生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是果,境与识这二组是
因果关系。
在佛教中不论任何宗义,皆不承许因与果是同一体性,所以只要是因果关系
就是异体。如果认为这五境与五识是因果关系时,表示这五境是外境,是存在于
“心”之外。例如以“色处”这个境,产生看见色的眼识为例,色处这个时候是产
生眼识的因;眼识本身是色处的果,所以色处以及看见色处的眼识,此二者是因果
关系。因果关系在佛教四部宗义里,都主张二者是不同体性。这表示色处是存在于
看见色处的眼识之外,亦即色处是外境,这就是“外”的意思,也就是指不同体
性。
毗婆沙宗不仅承认有一个离开心之外与心不同体性的境,它还认为这个境是
谛实成立、是实有的。所以主张有外境以及主张谛实成立必须分开来理解,也就是
在主张有外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外境是谛实成立。
底下要附带说明的是“不承认有外境者”: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宗义都主张有
外境,不承认外境的宗派有唯识宗、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此二宗义不承认有外境。
例如,他们认为色处与看见色处的眼识二者是同体性而非异体,亦即色处与看见色
处的眼识这二者非因果关系。
底下讲定义的第三个重点“说小乘的补特伽罗”。小乘宗义与大乘宗义的差
异在于:小乘只说补特伽罗无我;大乘宗义则说二无我。换言之,如何区分佛教宗
义的大、小乘呢?如果此宗义只说补特伽罗无我,则为小乘宗义;如果说补特伽罗
无我与法无我,则为大乘宗义。因此毗婆沙宗的宗义,他们只承许补特伽罗无我,
不承许法无我,所以是归类到小乘宗义。定义中提到的“说小乘宗义的补特伽
罗”,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说小乘宗义的补特伽罗。
底下还要再附带分辨,说小乘宗义者与入小乘道者此二者不同,不能将之混
淆。说宗义者分为“说小乘宗义者”与“说大乘宗义者”,这二者的差别在于是
否承许法无我。如果只承许补特伽罗无我,而不承许法无我,则是说小乘宗义者;
如果除了承许补特伽罗无我以外,也承许法无我,这就是说大乘宗义者。其中的差
异,主要是从“见解”来区分的,这个见解主要是指对二无我的看法。
那么,何谓“入大乘道者”与“入小乘道者”呢?这二者并不是由见解做区
分,而是从方便分做判别;这与“说小乘宗义者”与“说大乘宗义者”是从般若
分而做区分有所不同。那么,什么是作为判别“入大乘道者”与“入小乘道者”
的方便分呢?这里的方便分指的是大悲心跟菩提心。如果不具有大悲心、菩提心的
入道者,就是入小乘道者;反之,具有大悲心、菩提心的入道者,就是入大乘道者。
“说宗义者”跟“入道者”这二组是四句关系(四种可能性)。例如,假设
有一个人,他的宗义见解属于毗婆沙宗,也就是不承许法无我,那么这位行者是属
于小乘说宗义者。但是,如果这位行者具有大悲心、菩提心,那么他所入的道就是
大乘道;反之,如果这位入道行者,不具有大悲心、菩提心,那么他所入的道就是
小乘道。同理,若这个入道者的见解,属于唯识宗或中观宗的大乘见解(主张二
无我),他也有可能具有二种情况,也就是有可能入小乘道或入大乘道。假设他具
有大悲心、菩提心则入大乘道;反之,则入小乘道。
一般在一个多数人的团体当中,不可能每个人的见解都一模一样,同样的在
毗婆沙宗里,也不可能所有的人看法完全一致。但是这里所安立的定义,其中的三
个重点是所有毗婆沙宗共同一致的看法。
1.2 分类
底下要谈的是毗婆沙宗的分类,这里主要是从不同的地区来区分,有三:1.
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宗2. 日下的毗婆沙宗3. 中原的毗婆沙宗。但是也有不同的分
法,有的是从根本四部再分成一般比较熟悉的十八部。根本四部是:1. 大众部2.
说一切有部3. 上座部4. 一切所贵部。由此四部再分成十八部,这十八部要谈的话
有点复杂,这里主要是从地区区分,而不是从根本四部做区分。
由此四部所区分的十八部,这十八部的主张皆有少许的差异,但共通的部
份,就如定义中所提到的:不承许自证识、主张外境谛实成立、都是说小乘宗义。
所以除了少许差异外,大致的内容都一致。
将来看到大乘宗义时,像唯识派的宗义,这中间会有总的定义,但也会有不
同的分类。例如唯识宗里面会有真相唯识,真相唯识又分三派;还有假相唯识,假
相唯识又分二派等。但是在定义里面,通常会安立其共通的部份,不过若要细分的
话,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分类。
毗婆沙宗的根本四部,这四部的差异并不是依见解做区分,主要是对于佛三
藏里面的毗奈耶典籍(律藏)的看法有所不同而区分的。比如西藏所传的根本说
一切有部律的传统,对于比丘、沙弥律的规定,或说所要守的戒律、结夏安居、解
夏、僧服制定与制做,这都完全依造说一切有部的律来制作。但如汉传、南传,有
其依据不同律的传统。会有这样的差异,主要是对律的看法、诠释不同,所分出的
差异。
===========================================================================
过去那烂陀寺大师们和印度外道辩论时, 是讨论满细致的,
不仅仅是字词很像、听起来差不多 就承许为一宗
包括了 这个宗见是否承许有外境? 是否承许补特伽罗无我 如何成立?
是否成立二无我? 是否为因果缘起见? 他的因果见有自性否? 因果体性一还是体性异?
这其中可用五根对五尘生五识的过程来探究 确定这个宗见可以自圆其说
其实非常有趣 而且严谨 在实证修学时也能够做为检测自己证量的依据
理论与修证相辅相成 互相核对检验 必定能成功到彼岸的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