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10-03 22:02:21
以下择要阐说大乘密乘基于慧境误解而引起的修行错见,非必正确,谨供指教。
涉及种种经典法义,力有未逮,未能确实细说,尚请见谅!
上文提到大乘空宗中观的性空唯名见解,《中论》说明了有为因缘法乃是空相,有谓: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空相之性,即是空性,即《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无为法”。
龙树中观确立一切有为法是虚妄的假名存在;
然而大乘般若经典既以无为法并非因缘所生,是而后世宗派再推衍说其空性是真实存在。
大乘空宗唯破因缘妄执,未能遍摄法相,故而大乘有宗而起唯识之说。
唯识立阿赖耶识为万法之本,虚妄唯识而现圆成实性,即以阿赖耶识之性乃具真如空性。
既以空性为真实存在,就再推演而发展出能觉自性的真常唯心论。
如《华严经》此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楞伽经》此句‘虚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观,通达唯心性。’
如《圆觉经》此句‘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如《楞严经》此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空性既然并非有为因缘,以空性为能觉自性,即是常住真心,也就以之安立真常唯心。
大乘修行终归禅密两宗,禅宗所谓自性,密宗所谓本觉,皆是通于能觉之空性。
两宗观点在实际修行观点上皆是基于真常唯心之论,而解释一切大乘经典。
故而当今大乘之中观、唯识、唯心虽有论述观点差异,但在修行实证上是共通唯心的。
例如六祖言下大悟之偈,其语句观点其实是属于真常唯心的,正如《六祖坛经》所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若是唯识观点,就不一定认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若是中论观点,就一定不认可“自性”,而要说是“空性”。
但即使《中论》没有唯心观点,但在其相关的般若经典却有心性观点,
如《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单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空义,若将“空”释为“无我”,“诸法空相”释为涅槃,
就可以近于上乘修行法义;然而在大乘禅密的实际修行见地,“空”被释为能觉之空性,
“诸法空相”被释为能觉之空相。
所以大乘修行见地的发展历史,其实是逐渐由解脱道而趋向超脱道。
大略是,中观性空介于解脱道与超脱道,虚妄唯识近于超脱道,真常唯心即是超脱道。
现今实际大乘修行的禅密法门及菩萨位阶,两者全是基于真常唯心的超脱道。
事实上,论及菩萨修行位阶的《华严经》《圆觉经》《楞严经》皆属真常唯心。
解脱道是慧解脱,就是相关于证得四果而成阿罗汉解脱。
超脱道是定解脱,就是相关于证得世间四禅八定。
兼具慧解脱与定解脱的阿罗汉,就是俱解脱阿罗汉。
菩萨道就是兼修定慧而未入解脱流的修行过程,利用超脱慧境而修习累积成佛因缘。
现今大乘密乘误解是在于将超脱成就当成了解脱成就,产生了在超脱境界成佛的妄见。
大乘学说修行成佛的金刚喻定与无住涅槃,是将超脱境地误以为解脱境地的错见。
唯识学派的法相宗立四种涅槃─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佛学大辞典/四种涅槃
自性涅槃是指众生自性本具的清净涅槃。
有余涅槃是指阿罗汉在世时之涅槃。
无余涅槃是指阿罗汉灭度后之涅槃。
无住涅槃是指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菩萨所修,佛果所证。
汉传大乘法相宗有此观念─佛果涅槃乃是无住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
实际上的修行历程,当然也就不依原有上乘修行以证初果至四果而解脱,
乃是处于未证初果的凡夫观智境界,而依于其所误会以为的自性涅槃的超脱境界。
唯识有立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就是上乘所谓概念法的性质。
依他起性就是上乘所谓究竟法的性质。
圆成实性就是无为空性。
法相宗二祖窥基大师,在修行历程上提出五重唯识观,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18.htm
其实是相关于《楞严经》所谓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在解说五十阴魔相,而由色受想行识,逐次破除其阴蕴妄执的五阴修行次第。
而有如下对应:
  遣虚存实识─遣破概念法,存觉 究竟法,离 色蕴妄执。
  舍滥留纯识─离受蕴妄执,而留执 想行识蕴。
  摄末归本识─离想蕴妄执,而归执 行识蕴。
  隐劣显胜识─离行蕴妄执,而显执 识蕴。
  遣相证性识─离识蕴妄执,而证 自性清净涅槃。
“遣虚存实识”的修行境界,即大约相应《圆觉经》所谓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而菩萨位阶即是始于,由破除色受两阴以后的想阴境地,如《楞严经》所言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若依《楞严经》文义,大约是
十信、十住之菩萨位是于想阴修行境界,
乃是“舍滥留纯识”的修行境界,即对应《圆觉经》所谓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位是于行阴修行境界,
乃是“摄末归本识”的修行境界,即对应《圆觉经》所谓
‘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十地之菩萨位是于识阴修行境界,
乃是“隐劣显胜识”的修行境界,即对应《圆觉经》所谓
‘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等觉菩萨即是开始证入金刚喻定,即是开始真正证见究竟觉性。
妙觉佛位即是《楞严经》所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乃是“遣相证性识”的成就境界,即对应《圆觉经》所谓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其修行法要即是《圆觉经》所谓“随顺觉性”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舍离所觉而修证能觉,舍离所觉而不落妄念,修证能觉而不断妄心。
破除概念妄执而谓‘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彻见有为法相而谓‘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是以大乘密乘之修行进路,即是超脱于未解脱慧境之修行进路;
乃是以未入解脱流之慧观修为,而自认为逐步超脱对于色受想行识的妄执。
但事实上,大乘密乘所谓依金刚喻定得证之佛果空性,可能尚在空定境界。
密乘所谓明空境界,应该是对应于空无边处的虚空境界,以虚空为身,故虚空有觉。
能觉明空的空无边处心,与明空所觉的虚空清净明光,再无内外境界相对之别,
是故《圆觉经》说入地菩萨境界而谓‘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即所谓‘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而金刚喻定可能就是超脱空无边处境界的识无边处定;
因为识无边处心的所观对象境界,就是空无边处心;而识无边处心就是无所有处境界。
或许大乘密乘所谓究竟能觉,是无法找到却又真实存在,就是体验到无所有处境界吧?
大乘密乘所涉一切所识能识与所觉能觉的对应关系,约如下表:
物─            所识│能识  所觉│能觉          ─心
 色相 ←受相 ←想相 ←行相 ←识相: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
     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命相 色空  受空  想空  行空
                    有为法│无为法
大乘密乘之天界净土、佛具三身、心性本净、无住涅槃,应就是基于相关超脱慧境而摄;
而这些超脱慧境应该都尚未入解脱流,也就是尚未真正证得上乘初果。
但对于菩萨修行而言,应该都是可供修习之道,唯是不要以为可以如此证得佛果!
因为修行必须证得上乘的阿罗汉果,才能真正成就在人间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尽力解说大乘密乘修行进路之观点误区如上,非必正确,谨供参考指教。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10-06 21:36:00
对阿~~放下一切干嘛还要去觉知什么自姓空姓,自己找麻烦什么都没有反而落得轻松自在其实你说的是对的,金刚经并没有立那个真常心中观好像也没有,应该就是没有六祖慧能大师感觉是被中期大乘经陷害他读到开悟的是金刚经,但是金刚经并不讲自性
作者: ultrayoga (天星)   2016-10-07 04:10:00
金刚般若就是自性,经名就是谈悟后成佛之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