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VElysian (くるみ)   2016-08-28 14:23:51
→ Bonaqua: 阿赖耶识其实并非一种独立存在的个体,他是在谈一种业种08/24 00:30
→ Bonaqua: 的集合概念,也就是所有造业种子的总集合。08/24 00:31
→ Bonaqua: 所以若从"个体"的角度看阿赖耶识,会落入一种常见。08/24 00:38
→ Bonaqua: 但业种确实会影响着生生世世的轮回造因受报,不可言无,08/24 00:39
→ Bonaqua: 这同时又遮止了断灭见的看法。08/24 00:39
→ Bonaqua: 阿赖耶识,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角度在诠释万法现象。08/24 00:39
→ Bonaqua: 而除了第八识阿赖耶,还有前七识,但这并非指真的有七个08/24 00:42
→ Bonaqua: 完全独立自主的识在交互作用,而是在说从业种的作用深浅08/24 00:43
→ Bonaqua: 上可分出七个不同层次的作用,但其实都是同一业种集合。08/24 00:44
→ Bonaqua: 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要解决什么问题 ? 轮回。08/24 00:54
→ Bonaqua: 那轮回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 除了十二因缘法,08/24 00:54
→ Bonaqua: 唯识学其实可说是详细解释"轮回"缘起的整个运作过程,08/24 00:55
→ Bonaqua: 所以还是有其必要性。08/24 00:57
→ Bonaqua: 而唯识说并非起于论师,基本上是出自于六本经教中所载。08/24 01:00
→ Bonaqua: 而其实唯识不单谈到轮回,后面还有成佛断证过程的介绍。08/24 01:03
→ Bonaqua: 所以唯识学在大乘中就显的非常重要。08/24 01:04
参考资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AD%9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八识
八识:
1.眼识 2.耳识 3.鼻识 4.舌识 5.身识(以上合称五识)
6.意识
7.末那识
8.阿赖耶
=====
我的解释:
1.眼识 2.耳识 3.鼻识 4.舌识 5.身识=触觉
6.意识=借由前五识的体验经验形成的意识
7.末那识=先天的意识 例如性格
8.阿赖耶=因缘和合机制的代表
假设各识按照号码次序形成: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当前面的识毁坏的话后面的识也当毁坏
更进一步说 '我' 这个概念也当先毁坏
若阿赖耶依然存在,就会出现轮回是谁、受业者谁的问题
还有 '轮回前的我' 与 '轮回后的我' 是否有关系的问题
如果把八识按照出现顺序排列的话:
眼,耳,鼻,舌,身,末那 -> 识 -> 阿赖耶
| |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5-08-24 00:30:00
阿赖耶识其实并非一种独立存在的个体,他是在谈一种业种的集合概念,也就是所有造业种子的总集合。所以若从"个体"的角度看阿赖耶识,会落入一种常见。但业种确实会影响着生生世世的轮回造因受报,不可言无,这同时又遮止了断灭见的看法。阿赖耶识,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角度在诠释万法现象。而除了第八识阿赖耶,还有前七识,但这并非指真的有七个完全独立自主的识在交互作用,而是在说从业种的作用深浅上可分出七个不同层次的作用,但其实都是同一业种集合。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要解决什么问题 ? 轮回。那轮回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 除了十二因缘法,唯识学其实可说是详细解释"轮回"缘起的整个运作过程,所以还是有其必要性。而唯识说并非起于论师,基本上是出自于六本经教中所载。而其实唯识不单谈到轮回,后面还有成佛断证过程的介绍。所以唯识学在大乘中就显的非常重要。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8 14:28:00
路过, 冒昧插个话一下。 :)因为很多佛学法义都很复杂, 所以我尽量都是先从简单一点的地方开始。轮回主体的问题, 我是先从 杂阿含经170经 开始:)里面也问了这种问题: 若无我者, 作无我业, 于未来世, 谁当受报? 然后我就看佛陀怎回答, 佛陀的回答真的满微妙的 :)啊, 抱歉, 秀斗记错了, 是杂阿含经58经, 不是170经 :)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8 14:45:00
两个角度提供您参考 :一、如果阿赖耶识属于 "常",便不可能被转为大圆镜智。二、您可参考南传论述 "无为法" 时,会不会用"无常"来谈.
楼主: VElysian (くるみ)   2016-08-28 18:42:00
感谢分享在南传里 无为法是涅槃的别称?! 见杂阿含890经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8 19:35:00
有些观念,可试着从 体、相、用。三个面向去了解统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