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8-28 12:14:21
※ 引述《amidha (东岐明)》之铭言:
: ◎第三观智
: 更强的慧观观智,开始观察到身心生灭过程,体会到“无常、苦、无我”三法印,
: 所以第三观智称为“审查遍知智”或“三法印智”。
: 观察到一切皆在生灭,体验到一切都会逝去,所以体会到无常。
: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所可以依恃,所以体会到苦(所谓“行苦”)。
: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与苦,非我亦非我所有,所以体会到无我。
: 一切现象无常,无实相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相三昧”。
: 一切现象皆苦,无愿求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愿三昧”。
: 一切现象无我,无真我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空三昧”。
: 所以“空”的佛教教理意义起源,是与“无我”相关。
: 所以“人空”又称为“人无我”,法空又称为“法无我”。
: 第三观智开始真正体验证知到“法空”,而其体会“人空”是基于“法空”。
: 从第一观智开始,因为观智禅修,会有解除束缚压迫的身心逐渐放松体验。
: 如果到了第三观智,因为如实体证到三法印,就以为已证小乘涅槃,就是严重误解。
: 若将三法印智的慧观体验,当成是小乘涅槃,就会误以为还有更高的大乘涅槃可证!
以下说明本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谨供参考。
再说明大乘误解的小乘涅槃是怎么回事,以及与佛陀正法上乘涅槃的比较。
首先看 相应部40相应9经/无相的询问经 关于目揵连的“无相心定”禅修经验: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44.htm
这是记载目揵连在上一经“非想非非想定”的禅修经验后的无相定境。
而 相应部28相应9经/灭等至经 记载舍利弗超越“非想非非想定”的“灭尽定”经验。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774.htm
“无相心定”并非如灭尽定是超越非想非非想定而致,乃是舍离对于一切相的作意而致。
长阿含2经/游行经 记载佛陀老年以“无想定”安身恼患: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02.htm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身亦然,
  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
  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
此段对应南传巴利 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 佛陀以“无相心定”安乐身体:
 ‘又,阿难!我现在已衰老、已年老,高龄而年迈,已到了老人期,转为八十岁的
  老人期了,阿难!犹如衰老的货车以包缠物交错綑绑使之存续,同样的,阿难!
  如来的身体的确以包缠物交错綑绑使之存续,阿难!每当如来以对一切相的不作
  意、以对某类受的灭、进入后住于无相心定时,阿难!那时,如来的身体[才]较
  为安乐,’
所以“无想定”与“无相心定”是有关的,但“无想定”不是外道定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无相心定”是什么!
“无相心定”是一切相的止息,就是一切有为法的止息,就是阿毗达磨所谓“果定”。
阿毗达磨所谓的“果定”是证果的有学与无学圣人,以果心证得涅槃的定。
佛陀在老年就是有时以证入阿罗汉果定的止息生灭法,来缓解身体衰老的恼患。
为什么佛经不用“果定”一词?可能因为阿毗达磨“果定”一词是后世才有的!
“无相心定”是与“无相三昧”有关,是在慧观中证入的涅槃定境。
那为什么北传阿含会将“无相心定”译成“无想定”呢?
因为“无想定”也是以慧观止息生灭,只是未真正证得无我涅槃。正如我前篇所言:
: 在这慧观观智,因为心力专注,有时可能进入一种了脱身心的无意识状态。
: 由于体会到身心现象好似止息,意识一片空白,会误以为是开悟得证涅槃;
: 但这只是心识的暂停作用,而且暂停过后心识觉知会退失敏锐。
所以“无想定”是与“果定”是有相关的,也是止息心念生灭,但不能破除我执。
如果涅槃定义是苦的止息,那么无想定可以暂时止息苦,却不能导向彻底止息苦。
如此涅槃境界可以更广分为五种─无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这新增的“无果”一词,就是对应于“无想定”的定境。
正如同原来罗汉果位中,上果不能再证得下果,例如三果圣者不能再证初果二果的果心。
入流真正证得无我涅槃的圣者,就无法再证得“无果”。
所以佛教经论才说有学无学圣者不入无想定,其实圣者不是因为不乐入,而是不能入。
就如同二果圣者无法再证初果涅槃,初果以上圣者也无法再证无果涅槃而入无想定。
而此所谓无果涅槃,就是佛陀在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分析了一切涅槃见的层次分别,第一种就是凡夫未解脱的自性涅槃见:
 ‘他觉知涅槃为涅槃;觉知涅槃为涅槃后,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
  从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未遍知。’
  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无想定的无果涅槃,是在凡夫慧观的生灭随观智到坏灭随观智的阶段所证。
因为心念生灭较色法快速,在心念已达坏灭而色法未达坏灭的境界,欲求涅槃止息而证。
因为无果涅槃还有身见我执与色法未坏,所以能创造投生境界,而有色界无想天境。
大乘误解的小乘涅槃,就是将无想定境当成涅槃,将无想天境当成是涅槃入灭。
所以大乘可能才会误以为唤出无想天神,就是唤出入灭的阿罗汉,可以回小向大。
大乘误以为无果涅槃的无想定境,是真正究竟涅槃,
所以会将其后基于坏灭随观智的更深广大定境,当成是佛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境界。
而大乘佛菩萨的十地等觉妙觉境界,都还在凡夫观慧的广大定境中,尚未真正了脱生死!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28 12:44:00
佛法不能只是用大脑想,很多是不可思议法。你若对你的部派理论有信心就赶快去内观。你再这样下去就把你上篇佛陀法语的好意全部破坏。想灭火却又添加薪柴。慎思之!我自己也是以科技,知识,逻辑为专业。但我必须说: 很多以这种能力为自豪的人通常最后都很不快乐,很惨的所在多有。对自己不要太有信心。多修行,少批判。话可能不好听,多有得罪,请包含。包涵。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8 13:25:00
amidha大你好, 我有一点小意见和小疑问, 想在这提出一下 :)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去注意到, 南传经典 中部尼科耶 121经, 里面的说法; 里面在讲 "无相心定" 的时候, 是把无相心定的位置, 在放 "无所有处想、非想非非想处想" 之后...但是, 经文内容大致相同的汉译中阿含经190经, 在同样讲 "无相心定" 的地方, 却是直接跟在 "无所有处想" 的后面...我是同意您这篇文章的论述基调 :)大乘佛教对小乘涅槃的理解, 跟无相心定的性质和定位, 有关但是, 无相心定的性质跟定位, 在不同的经典文献跟传承法义上, 容或有些差异的时候, 要谈大乘佛教对小乘涅槃的理解,可能就会有很多 "前提性的问题" 要先处理或辨究了... :)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8 17:25:00
涅槃只是假有概念吗?阿毗达摩说究竟法有四种:心法 心所法色法 涅槃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8 21:14:00
amidha大, 不好意思, 前面有些话没讲清楚。其实我好奇的是, 您这篇文章里面的两个点:1. 无相定心跟涅槃的关系2. 无相心定跟无想定的异同2.比较复杂, 所以我是想厘清一下 1. 的关系问题因为您的文章有句话说: 无相心定是与无相三昧有关, 是在慧观中证入的涅槃定境。所以您的意思, 不知可否理解成: 无相心定就是涅槃定境 ?如果不是的话, 依您所理解的 "上乘法义" , 应该如何看待无相心定跟涅槃的关系? 因为这部分的说明您文章好像着墨不多当然啦, 如果您这篇文章的主旨, 是在 2. 说明无相心定与无想定的异同, 藉之, 阐述大乘对小乘涅槃的理解, 那, 对于我所提问的问题, 也可不必太在意, 因这不影响整篇文章的基调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28 22:45:00
这种没亲身经历自己用大脑想的东西,听起来有道理也可能错的一塌糊涂。争赢又如何? 不是不想辩,也不是不能辩,只是我真得觉得只是浪费生命又伤了和气而己。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9 02:57:00
大乘对于声闻之无想定、灭尽定、涅槃、断我执出三界..等早已有明确的定论,并未否定声闻解脱之事实。关于回小向大,属于大乘判教当中 小、始、终、顿、圆教,最后的圆教说,相较于前四者,本就关乎众生根机的差异性自古认同与否定之说,也因个人信受理解有各种说法。从根本义理上去谈,阿罗汉能成佛,难道算坏事吗 ?实在没必要在这点问题上来大作文章。回小向大若真有此事,必定是解脱之后,趣向圆满的事情。若无此事,大不了也只是解脱。只会更好,没有任何坏处。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9 04:16:00
Bona大您好, 有件事不知道该怎说比较好... :)譬如,我现在去一个线上佛教辞典, 查询 "无想定" 这个关键字, 所查到的意思, 跟我自己阅读阿含教典和南传巴利经典, 所得知的意涵, 两者之间就是那么颇为残酷的, 不太一样...我大概领略得到您讲这话的善意,但事实面也总是不知怎说才好所以我是比较倾向, 可以理解为什么原PO大, 会写这种文章 :)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29 07:17:00
古代无想跟无相常常通用。中阿含大拘希罗经就很清楚告诉我们: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可见这无想定跟本不是外道那个无想定,而是无相三昧。原po把阿含经无想定都误解成外道定很是有问题。又佛说法印经也说: 无想解脱门。入是解脱门已,即得知见清净....可见想与相古时常通用。增一阿含卷16也说: 此三三昧云何为三? 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可见无想与无相在阿含里的定位是一样的。而杂阿含仍是译为无相。而三三昧并非如原po放在如此低class的位置。在阿含经里,他的地位是只有圣者才能入的定。大乘也非常重视之,甚至大乘比部派更重视三三昧。这在大智度论有说明。而且般若大乘经都译为无相。从以上看来,楼主把长阿含的无想定理解为汉传译者以为它就是外道的无想定是非常有问题的。至于楼主以为圣者不能入无想'果'的那段,应该是自我想像。既然不是果,那必是定境。俱解脱的行者是可以随意出入任何定境的。长阿含大般涅槃经里就有提到佛是怎么入灭尽定的过程。从初禅一直到灭尽定。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9 09:50:00
法赖僧传。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切莫将经教看比世间书,多详阅古德论师注疏,多方了解。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29 17:46:00
嗯~~楼主说的没错,不过我补充一下,不仅圣人无法入,一般凡夫如果不是有大加行也无法入。因为要控制自己无念非常困难。而圣入早已知其不究竟又怎会用加行入此定呢?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9 17:54:00
= ="既然自己都知道大乘祖师对 "无想定" 没误解,怎么又会把声闻乘的涅槃当成无想定 ? 这不是自打嘴巴吗。最后连天神都请出来了,这又是哪门子的想像力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引了一大堆经论来佐证自己"夸张的推论"有时候看了满傻眼的。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29 17:57:00
另外,有关于长阿含提到的无想定,我也举出律部的类似经文来佐証我的看法比较可靠。《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6:“佛于夏内身婴病苦,受诸痛恼几将命没。作如是念:我身有疾,不久迁谢。然。然诸苾刍散在余处,我今不应离诸大众而般涅槃。应以无相三昧,观察自身,令苦停息。作是念已即入胜定,,所受诸苦如念皆除,安隐而住。”不知您有无看到无相三昧四字? 注意这是汉传的经文,不是你的上乘。真的,没事别随意批评,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误导人你的每一篇都很夸张=无效的假设+无边的想像力+佩服勇气的推论。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9 18:43:00
讨论其实无彷,只是有些推论用语,还是保守一点较好。有些事情不是说网络发一发文章质疑就没事了,姑且不去谈你所质疑的对象,或者您提的经教合理性。当您长期把心力都放在 "质疑" 这个地方,按照大乘来讲,你"疑心"这方面的力量已经无意间增胜很强了,业种也很深从南传的角度,"疑心"属于哪类型,您自己应该也了解。今天您或许只是"研究",但是当你哪天真的要修行,这力量就很可能是你解脱道的大障碍。自己要深入看到这一点。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29 23:31:00
更正,大部分的文章很主观。有些回答别人的文章就还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