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midha (东岐明)》之铭言:
: ◎第三观智
: 更强的慧观观智,开始观察到身心生灭过程,体会到“无常、苦、无我”三法印,
: 所以第三观智称为“审查遍知智”或“三法印智”。
: 观察到一切皆在生灭,体验到一切都会逝去,所以体会到无常。
: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所可以依恃,所以体会到苦(所谓“行苦”)。
: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与苦,非我亦非我所有,所以体会到无我。
: 一切现象无常,无实相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相三昧”。
: 一切现象皆苦,无愿求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愿三昧”。
: 一切现象无我,无真我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空三昧”。
: 所以“空”的佛教教理意义起源,是与“无我”相关。
: 所以“人空”又称为“人无我”,法空又称为“法无我”。
: 第三观智开始真正体验证知到“法空”,而其体会“人空”是基于“法空”。
: 从第一观智开始,因为观智禅修,会有解除束缚压迫的身心逐渐放松体验。
: 如果到了第三观智,因为如实体证到三法印,就以为已证小乘涅槃,就是严重误解。
: 若将三法印智的慧观体验,当成是小乘涅槃,就会误以为还有更高的大乘涅槃可证!
以下说明本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谨供参考。
再说明大乘误解的小乘涅槃是怎么回事,以及与佛陀正法上乘涅槃的比较。
首先看 相应部40相应9经/无相的询问经 关于目揵连的“无相心定”禅修经验: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44.htm
这是记载目揵连在上一经“非想非非想定”的禅修经验后的无相定境。
而 相应部28相应9经/灭等至经 记载舍利弗超越“非想非非想定”的“灭尽定”经验。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774.htm
“无相心定”并非如灭尽定是超越非想非非想定而致,乃是舍离对于一切相的作意而致。
长阿含2经/游行经 记载佛陀老年以“无想定”安身恼患: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02.htm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身亦然,
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
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
此段对应南传巴利 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 佛陀以“无相心定”安乐身体:
‘又,阿难!我现在已衰老、已年老,高龄而年迈,已到了老人期,转为八十岁的
老人期了,阿难!犹如衰老的货车以包缠物交错綑绑使之存续,同样的,阿难!
如来的身体的确以包缠物交错綑绑使之存续,阿难!每当如来以对一切相的不作
意、以对某类受的灭、进入后住于无相心定时,阿难!那时,如来的身体[才]较
为安乐,’
所以“无想定”与“无相心定”是有关的,但“无想定”不是外道定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无相心定”是什么!
“无相心定”是一切相的止息,就是一切有为法的止息,就是阿毗达磨所谓“果定”。
阿毗达磨所谓的“果定”是证果的有学与无学圣人,以果心证得涅槃的定。
佛陀在老年就是有时以证入阿罗汉果定的止息生灭法,来缓解身体衰老的恼患。
为什么佛经不用“果定”一词?可能因为阿毗达磨“果定”一词是后世才有的!
“无相心定”是与“无相三昧”有关,是在慧观中证入的涅槃定境。
那为什么北传阿含会将“无相心定”译成“无想定”呢?
因为“无想定”也是以慧观止息生灭,只是未真正证得无我涅槃。正如我前篇所言:
: 在这慧观观智,因为心力专注,有时可能进入一种了脱身心的无意识状态。
: 由于体会到身心现象好似止息,意识一片空白,会误以为是开悟得证涅槃;
: 但这只是心识的暂停作用,而且暂停过后心识觉知会退失敏锐。
所以“无想定”是与“果定”是有相关的,也是止息心念生灭,但不能破除我执。
如果涅槃定义是苦的止息,那么无想定可以暂时止息苦,却不能导向彻底止息苦。
如此涅槃境界可以更广分为五种─无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这新增的“无果”一词,就是对应于“无想定”的定境。
正如同原来罗汉果位中,上果不能再证得下果,例如三果圣者不能再证初果二果的果心。
入流真正证得无我涅槃的圣者,就无法再证得“无果”。
所以佛教经论才说有学无学圣者不入无想定,其实圣者不是因为不乐入,而是不能入。
就如同二果圣者无法再证初果涅槃,初果以上圣者也无法再证无果涅槃而入无想定。
而此所谓无果涅槃,就是佛陀在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分析了一切涅槃见的层次分别,第一种就是凡夫未解脱的自性涅槃见:
‘他觉知涅槃为涅槃;觉知涅槃为涅槃后,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
从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未遍知。’
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无想定的无果涅槃,是在凡夫慧观的生灭随观智到坏灭随观智的阶段所证。
因为心念生灭较色法快速,在心念已达坏灭而色法未达坏灭的境界,欲求涅槃止息而证。
因为无果涅槃还有身见我执与色法未坏,所以能创造投生境界,而有色界无想天境。
大乘误解的小乘涅槃,就是将无想定境当成涅槃,将无想天境当成是涅槃入灭。
所以大乘可能才会误以为唤出无想天神,就是唤出入灭的阿罗汉,可以回小向大。
大乘误以为无果涅槃的无想定境,是真正究竟涅槃,
所以会将其后基于坏灭随观智的更深广大定境,当成是佛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境界。
而大乘佛菩萨的十地等觉妙觉境界,都还在凡夫观慧的广大定境中,尚未真正了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