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8-24 16:46:46
※ 引述《yogi (Yogi)》之铭言:
: ※ 引述《amidha (东岐明)》之铭言:
: : 眼门心路历程的所缘对象是色法,即使在确认心后的速行心所缘,也是同一色法。
: : 一色法生灭刹那有十七心识刹那,所以五门心路历程不会超过十七心识刹那。
: : 这十七心识刹那都是有关触及同一色法刹那而生起。
: : 其中速行心的所缘对象,既然与确定心所缘是同一色法,那怎么能以概念法为所缘呢?
: : 既然速行心的所缘对象是色法,那应该是眼识所缘,而非意识所缘吗?
: 简单的回答是:在所缘被以概念来确定以后,速行心就依著概念来认知所缘。
: 这跟色法或者名法无关
: 色法或者名法都可能被认知为概念 也都可能被认知为究竟法
: 这只与是否如理作意有关 而和它们出现在什么样的心路过程中无关
: 一个简单的思考方向是:
: 如果照你原本的讲法 要怎么解释欲界不善心可能出现在五门心路的速行心中?
首先感谢Yogi大指教,纠正我原先误解,以下谨说明一己对于论典问题的看法。
必须要了解,论典所言是禅观心念刹那现象,而根据所观现象经验去定义心念作用。
并非是有某作用的心念去组成心流,而是我们根据心流中的变化规律去定义心念作用。
以最完整的眼门心路过程为例:
 色法刹那————————————————————————————→
 ▼ ▽ ▽ ▼ ▽ ▽ ▽ ▼ ▽ ▽ ▽ ▽ ▽ ▽ ▽ ▽ ▽
 过 有 有 五 眼 领 推 确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彼 彼
 去 分 分 门 识 受 度 定 行 行 行 行 行 行 行 所 所
 有 波 断 转                       缘 缘
 分 动   向
在阿毗达摩论典中,眼门心路历程必须符合几项条件:
◎心路转向后的每个心念,都以眼识的色法对象为所缘。
◎确定心就是意门转向心。
◎速行心可能会造善恶业。
我原先的误解是:
既然心念所缘对象是色法,在心路过程中自然不应该有概念发生;
概念应该是意门心路历程的所缘,而非眼门心路历程的所缘。
我目前改正后的理解是:
眼耳鼻舌身识是由意识而衍生。
每一心念都有意识存在。而五门转向后心路历程的心念,有对应根识存在。
原本有分心流时,意识所缘是结生心所缘。
色法发生撞击眼根净色,眼根受到色法影响,开始影响意识心念;
有分心流开始不稳定,就会发生过去有分的心念,此时意识所缘还是结生心所缘。
一直到五门转向心,意识转向眼根所缘而眼识发生,眼识所缘即是眼根对应色法。
如果意识没有转向眼根所缘,就没有转向心与眼识心与其后心流发生。
并非只有眼识心才有眼识,从转向心到彼所缘心都有眼识对应所缘色法发生。
眼识心应该是眼识所缘开始真正完全清楚显现
接着的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是意识根据眼识所缘在确认对应概念。
如果意识没有确认到对应概念,就没有造业的速行心流发生。
确认心就是确认对应概念的意门转向心,此时发生意识所缘概念对应眼识所缘色法。
确认心前的推度心,意识尚未确认概念,所以只可能生起对于究竟色法的舍或悦。
确认心后速行心流的造业,是基于眼识所缘引发的意识概念,不是基于眼识所缘。
概念与色法不同,没有自相生灭,是伴随能缘概念的意识心念发生。
在意门心路历程,当意门转向心确认所缘概念后,速行心流就随之发生。
所以眼门心路历程:
从眼门转向后就发生眼识,在心路历程结束后,眼识流亦消失。
从(意门转向)确认心后,意识就确认眼识所缘的对应概念,
在心路历程结束后,意识就又转回结生心所缘,落入有分心流。
所以在速行心发生后的心路历程,眼识所缘是究竟色法,意识所缘是对应概念,
而这概念不是只基于此一心路历程的所缘色法,而是基于过去许多心路历程的经验因缘。
速行心流有眼识对应所缘色法,有意识对应概念,如果将速行心流当成就只是眼识心,
就会认为眼识可以认知形状概念,北传有些论典可能就是因此才有误解。
其实眼识依处是在眼根净色,并无法思惟概念。
听说是意识依于胸部中脉心轮的意根,发出心念脉动冲上脑部,而思惟抉择概念。
论典在此问题并未直接说清楚,谨将我的看法说明如上。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4 17:18:00
"眼耳鼻舌身识是由意识而衍生。"从第一句话就想吐槽了XD 这样说吧,阿毗达摩没有这样讲 佛典中没有明确讲的关系 不宜擅自脑补 这也包含后面你讲的什么眼识所缘是究竟色法 意识所缘是对应概念之类的 这一样是超出阿毗达摩的诠释了另外我前面文中注释书讲的是已经达到进阶观智的行者 对初阶行者来说 是否一样是以究竟法观照目标就会截断速行心 这我还没读到这样的论述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以正念观照目标的当下不善心是进不到速行心中的阿毗达摩毕竟中文的论述实在太少太简略,很多就所能阅读到的文献无法肯定的部分 我以为不宜妄自推衍要注意的是这边注释书讲的禅修者是指已经证到进阶观智的人,这边说的排除烦恼的方式是透过截断速行心。但是速行心没有烦恼有另一种可能,也就是速行心都是善心。如果是伴随着念心所以及慧心所的速行心升起,这一样不是烦恼,因为俱念且正知所以也不能说这是用概念法来认知所缘。那段注释没有否定这种可能性。我不知道你一直试图把用概念法/究竟法认知目标硬套进心路过程的想法是什么,我只能说,没有一本阿毗达摩书会用这样的角度诠释的,你这只能算是过渡推衍关于阿毗达摩的教理,还是要回归文本 不要自己发想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