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原始)佛陀不提倡持咒解脱生死

楼主: cyberleft (cyberleft)   2014-08-07 15:58:31
※ 引述《poohkoala (护法信众)》之铭言:
: 标题: Re: [讨论] (原始)佛陀不提倡持咒解脱生死
: 时间: Thu Aug 7 14:45:24 2014
:
: ※ 引述《cyberleft (cyberleft)》之铭言:
: : 不懂p大说的:“观想法亦伴随[觉察]”
: : 观想是有对象性的,针对一个对象(例如,佛、菩萨....)进行观想
: : 既然是观想,所谓的“觉察”,是“觉察”观想的对象
: : 当观想甚深时,可以“觉察”到观想的对象清清楚楚
: : 细微为到毛孔都可见、明亮到无法直视....
: : 但这些“觉察”都仅止于观想的对象
: : 由最初的刻意,到“止于一境”,“觉察”到的就是这个“止于一境”(定)
: : 当观想的对象转换时,例如从A佛转换成B佛,就得重新修观想
: : 虽然说有A佛观想的基础在,但是修B佛时还是得花些力气才能功成
: : 这就像学会走钢索的人,学到了走钢索的平衡感
: : 但是换成走软绳时,这平衡感或许能让他较快上手,但还是得重新学习适应
: : 而且离开观想的对象后,也就是出定后呢?
: : p大能够用“观想”来工作、生活吗?
: : 换句话说,能用观想来过马路?能用观想来吃饭?....
: : 再引用一段p大在前一篇文章的推文,您说:
:
: 观想时怎能失去觉察???
: 你可看前面有缅甸某位尊者他自己会数息法
: 但被善知识指点[要伴随觉察]
: 观想法是[是[止],觉察才是[观]
:
呵呵,我觉得跟p大讨论好像“鸡同鸭讲”,所以回应这篇后不再回应
首先,我没说观想会失去觉察
我是说观想时,觉察的是观想的对象
p大说:“有缅甸某位尊者他自己会数息法,但被善知识指点[要伴随觉察]”
我不清楚p大举这个例子做什么?
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已经被称为尊者,怎么会不知道数习法要伴随觉察?
数息法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数出入息,这就是觉察
所以说这个尊者“会数息法”,还要被指点“要伴随观察”
一整个觉得这个故事蛮好笑的
作者: odbc (odbc)   2014-08-07 17:37:00
啊 ~ 至少大家有个共识, 正念(觉察)是实修入手的核心不散乱是实修的重点 感谢两位的讨论 阿弥陀佛
作者: purue (purue)   2014-08-08 10:59:00
客观来看,在佛教演进中,以后起大乘诸流派观点看释迦牟尼本人(四阿含那个历史人物),根本是充满断见,层次也不高(跟证道弟子同得阿罗汉果,后世一堆佛都称证道层级高于阿罗汉),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讨论到最后也只会叫你去找善知识,何谓善知识,也是要他认可的才算,何必!其实都称佛教,许多派别内涵大相迳庭,甚至比外道还大,那就各自修行,各取所需吧!爱持咒就持咒,要他不持咒他反而嘴巴痒,爱双修就双修,不双修他下面痒,反正修行最后比的是成果,谁先成佛再去度对方,何须讨论?
作者: odbc (odbc)   2014-08-08 14:20:00
你是指大乘流派充满断见 ? 还是四阿含内充满断见 ??断句看不懂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4-08-10 16:58:00
她是说缅甸的孙伦禅师。人家告诉孙伦 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够的 还要注意呼吸碰到鼻端 孙伦就这样修习呼吸触感的觉知。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4-08-12 21:03:00
我认为自觉之法和自他不二之法还是有差异,自他之法仍须以自觉之道为基,方为得力,但自觉之道重根基,不易普及自他不二之法的修习观想就是一个练习的手段,但不宜勉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