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副刊.没有用的人】 房慧真/重读经典
2023/05/08 05:30
◎房慧真
许多经典作品的桥段,你像鹦鹉学舌一样引用,引用久了,你会以为自己已经从头到尾读
过一遍。《百年孤寂》开头的多年以后,遥远的下午,冰块与行刑队,几乎每个文艺青年
都可以倒背如流。始终在城堡外绕圈,不得其门而入的土地测量员K。在某天早上被逮捕
──但他什么坏事都没做的银行行员约瑟夫.K。每个清新的早晨都要亲自出门买花的戴
洛维夫人。六岁的小儿子想要去看远在海湾另一端的灯塔,母亲说如果第二天天气好,我
们就去,冷脸的父亲斩钉截铁地说,天气不会变好的。
白鲸魔山浮士德马克白李尔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每块书砖你都可以勾勒一、两句话,妆
点自身的文艺教养。你知道这是必读书单,但青春期的你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还要打工恋爱
赶影展,不得不让书单打折,列了十本摸过五本真正读完的不到三本。此后投入职场汲营
浮沉,时间切割不成片段,工作之后仍维持读书习惯,是可能的,读经典却不太可能。经
典需要不被切碎的完整时间,也需要心情上的余裕,唯有成了无业之人,闲散度日,消极
生活,重新做回一个普通读者,才能打开多年来空口说白话,被你屡次轻薄的那本书,抹
去蜃楼,将书砖厚墙再砌回来。
经典像难伺候的豌豆公主,《尤里西斯》高居榜首,如果你能闲下来一整年,再考虑接待
这位至尊女王。经典通常攀亲带故,首先,你还必须把《奥德赛》先读过一遍,那自然不
能落下描写特洛伊战争本体的《伊利亚德》。木马屠城让我们引用得如此欢快,除了荷马
两部史诗,最好再补上维吉尔《埃涅阿斯纪》,读完它,你可继续通往但丁《神曲》。
有时也看别人怎么读经典,纽约客影评人David Denby从哥大毕业三十年后,重回校园旁
听。哥大大一必修的经典阅读课程,上学期从荷马读起,下学期止于吴尔芙。“为什么选
文里一个黑人也没有?”来自危地马拉的学生问。教师一边推挡新世纪政治正确的大浪,
一边用《奥德赛》引导学生走出洞穴,“好客的款待可能带来厄运和毁灭”、“你不是吃
,就是被吃,而如果你吃的话,最好吃对东西、吃对地方”。《文学回忆录》再现木心纽
约私塾讲学时光,从希腊神话到法国新小说派,上接屈原下引曹雪芹……仿佛整座江南藏
书楼被经历文革整肃的画家压缩装进脑壳中,飘洋过海,透过木心这座人形音箱吟诵出来
。底下听课的学生有陈丹青,课程持续五年,风雨无阻,他记得最后一堂课结束,木心穿
上黑大衣,戴上黑礼帽,临别前转过头,“定睛看了看十几分钟前据案讲课的橡木桌”,
唯有经典的传授,才能使这座音箱弹奏,“此后,直到木心逝世,他再没出席过一次演讲
。”●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8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