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副刊.没有用的人】 房慧真/巡田水
2023/03/27 05:30
◎房慧真
◎房慧真
手捧五百页以上的精装书,实在地感受知识的“重量”,手酸肩麻,也没能让我心生改读
电子书的念头。新书入手首先是嗅觉的感官性,书页翻卷如白浪,冲激出醇厚的纸墨香,
我闻了又闻,成了癖好。阅读给人的想像,无外乎忙完一天,夜晚深陷扶手椅,点一盏落
地立灯,热一壶没有咖啡因的花草茶,点开手机在YouTube上随选一段古典音乐伴读,与
荷马但丁曹雪芹纯然精神性的凝神冥合,是这样的吗?好像不止于此。
读书首先是体力活,像农人般沿着温罗汀一带巡田水,勤快的时候两、三天巡一次,看田
里是不是新插上秧苗。读研究所时,台师大一带卖学术书的简体字书店就有十几家,每家
最少分配半小时,一趟也要五个多小时才巡得完。最常巡的是香港侨生易老板的店,他精
打细算,二十年前大陆书还停留在十块上下人民币的阳春价,易老板常把原价格用小刀刮
除,一本卖我三、四百元。我内心埋怨老板奸诈,双腿总不听使唤又上门。易老板跟我说
起W,“他挑的书跟你一模一样。”我从来没遇见传说中的W,听说他好思辨,领着学弟妹
开读书会,易老板见到我总说,“他前脚刚走,你后脚就来。”我怀疑W是不是我的一抹
分魂或倒影,其实不存在这世上。我考上博士班,易老板一脸贼笑恭喜我(今后我的书只
会愈买越愈多),他顺带提到W,在国立大学当助理教授,忙着升等也认真教学,蜡烛两
头烧,“上个月走了,还不到四十岁,他新婚的太太不知拿他满屋子的书怎么办!只好捐
给学校囉。”
同一本书,易老板若进两本,无须言明的默契是W一本,我一本。再过几年,我也步上W散
书的后尘,金融海啸后学术路断,半路出家当记者为稻粱谋,几大书柜的玄思哲想,通通
清给二手书店,消融于无。唯一留着《庄子》,职场顿挫郁结时就翻开诵读,以为舟则沉
,以为柱则蠹,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斧斤不至。
书散了可以再聚,第二个十年,我又聚了一屋子藏书,不为任何目的读书。2020年世纪大
疫,书店关门潮袭来,温州街明目书店亦无法幸免。往常每周四午后是开箱日,一箱一箱
剖开,书店主人从箱里一次拿出三、五本,就有十几双手等著接,书页流转,历经上游、
中游,来到下游,热门对眼的书早已被截捕。平时温文儒雅的读书人,此时也杀红眼。先
兵后礼,书店外的院落,上有花架瓜藤,筛漏的天光云影,正适合清谈。桌上或许是谁沏
好的一壶茶,谁洗净切好的水果,谁带来自己擀的葱油饼,不吝惜地加了许多宜兰大葱。
巡田水路上草盛豆苗稀,俱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