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部份《抢救雷恩大兵》、《王者之声》、《十月围城》、《变脸》雷)
◎ 前言
先道歉一下,这篇文章可能会显得很长。年纪长了些,果然就会有更囉唆的倾向。
原本是想等到把《赛德克.巴莱》的上下集都看过,且思绪也都整理好之后,再来
写篇观后心得的。不过自从上集首播之后,整个 movie板就陷入风暴般的大混乱中
,各式各样的心得文、评论文、史料文、酸文......全都倾巢而出,虽不免有珠砾
杂混之憾,但其中确也已有不少内容充实、掷地有声的好文。到现在,我反而觉得
实在不必再写什么完整的观影感想了,反正该写的、该讲的,大概都已经有人提过
、说过了,实在不再差我一人。
所以这篇文章所要谈的,是一个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没看到有什么明确具体结论的问
题,那就是:看《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到底需不需要先做功课呢?
◎ 牛肉面与寿司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之所以难回答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问问题的人是谁,
所以根本没办法知道怎么回应才是问的人所需要的答案。
我当然也可以完全“诚实”地说:“不用做什么功课啊,我都没做什么功课就进去
看了,连早就买好的电影小说都忍着到看完电影还出来才开始读,但我完全不会觉
得看不懂啊!”不过事实是:早在当年我在网络上看了魏导的五分钟试拍片后,我
就已经开始会注意和雾社事件有关的东西;而万仁拍的公视电视剧《风中绯樱》,
我更是每一集都有看。像我这样的人,在去看《赛德克.巴莱》之前好像真的不必
再做什么功课就可以看得很开心了,但是我相信会问“需不需要先做功课”的人,
应该大部份的先备条件都和我不大一样。
记得前阵子在板上是有看过一篇讨论“看《赛德克巴莱》要不要先做过功课”这问
题,但是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记得该文中举了个逯耀东先生吃牛肉面的例子,藉
“最重要的是牛肉面好吃,至于面的传承是怎样的都在次要”去说明“电影最重要
的是本质好看”的道理。在当下我以推文回应“但是如果今天吃牛肉面的人是个没
吃过汤面类食物的美国人,甚至是视吃牛肉为禁忌的印度教徒,就算这碗牛肉面煮
得再好,他会觉得好吃吗?”
我之后有再想了一下,发现自己举的例子其实并不够好。如果要用食物来举例说明
的话,“牛肉面”实在并不是拿来比喻《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好例子;因为
牛肉面这项食物在台湾被发明的历史并不算长久,背后所能蕴涵的意义、传统都颇
为有限。我这样说并不是有瞧不起牛肉面的意思,事实上就因为它新,所以它还能
很多变,而且能有各式各样的创新变形求新求变。但《赛德克.巴莱》与其说是一
碗牛肉面,还不如说是一组江户前寿司套餐:它背后既有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古典
技艺的展现,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一面,以及追求更高层食文化和大众认可的期待。
问题是:如果今天吃的人是一个没吃过寿司的外国人呢?
“我才不吃生的鱼!”“那绿色的芥末好辣!”“这饭怎么有股酸味?”“这只不
过是把材料放到饭上面捏起来吧?”“怎么全是冷的!”
遇到了对于寿司文化或是这种食物根本没接触过的顾客,甚至是他的生长文化里不
会吃生食或没有吃海鲜习惯的人,就算这些寿司做得再好,他能吃得开心吗?就算
寿司师父多用心,去解释说“这可是黑鲔的血合”“这是鲑儿的鳍边肉”“这虾夷
马粪海胆可是没有用明矾浸过的超顶级货”“这手卷用的海苔可是刚复育成功的江
户海苔再用备长炭慢慢烤过的”“我这握寿司的手法可是传说中的小手返一手”,
那又怎样?有没有搞错啊!端这种生的冷的东西切切就放著卷著捏著酸酸的米饭,
能吃吗这?
我们当然也可以对这寿司师父说:美味是没有国界的!顾客是来享受美食的,他没
有义务吃东西前还要做功课!(然后,这位师父大概就放弃江户前传统去改做加州
寿司了)但是,顾客没吃过生的食物以至于无法接受寿司,也是寿司师父的错吗?
在我看来,《赛德克.巴莱》面对广大观众时的困境,大概比这位碰到外国奥客的
寿司师父更甚。因为你看连我这身在台湾的异国人,都能凭著美食漫画上学来的知
识随口屁出一堆寿司相关,许多人对于寿司这项食物就算没吃过至不济也看过听过
,但是身在台湾岛上的这两千三百万人,对于《赛德克.巴莱》里所陈述的那群同
样是活在这岛上的赛德克人,能稍稍了解或接触其文化的,不知道有没有吃过寿司
人数的百分之一?
看到这里,有人大概会觉得我真是扯太多了,讲个电影却在那边谈什么寿司。但我
要表达的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概念:大部份看不懂《赛德克.巴莱》或需要做过功课
才能看得懂这部片的人,其实就像没吃过生食就要去挑战寿司的人一样,运气好你
可能一试就喜欢,但要能体会出个中三味之所在只怕是难如登天。
◎ 《抢救雷恩大兵》与《王者之声》
对此,一定会有人质疑:“那为什么那么多杰出的电影都不需要先做功课就能看了
,偏偏就《赛德克.巴莱》得要先做功课才能看?”
我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些许多人认为“不用先做功课就能看”的电影,
大部份的观众在开始看之前,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做完了“功课”了。
举个例子吧:在电影《抢救雷恩大兵》的开头,我们会直接看到一场非常赤裸裸血
淋淋的奥马哈抢滩作战。在看到任何一位熟悉的演员面孔之前,我们就看到美军和
德军打得轰轰烈烈。但是请问一下,您自己或是身边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有没有哪
一位是这时候认不出哪边是美军、哪边是德军的?或者是在这一整部电影的多次双
方交战中,有没有会认不出哪边是哪边的情况的?
没有吧?
而我们在看《抢救雷恩大兵》之前,有必要先做功课,去了解二次大战的历史,或
是先去了解一下交战国的文化背景常识吗?
好像也不用呢!
但是我在板上却不知道看过多少次有人在抱怨,《赛德克.巴莱》一开始对布农族
的出草,看不懂哪边是哪边,是在打什么。
奇怪了,《抢》片里明明两边都是穿现代军服,拿的武器也都是步枪手榴弹,为什
么我们就不会弄混呢?是因为美军和德军的制服不一样?是因为一边说的是听得出
来是英文的英文,另一边是说听不懂的德文?还是因为德军队伍里一定会有军官手
上或头上有个反“卍”字,让我们能一眼认出?
可是《赛》片开头的这场出草,他们两边穿的衣服明明也是不一样(美术指导邱若
龙为了做出区别性,甚至还把布农族那边的服装选了于史实地理不合但和赛德克族
差异较大的另一部落服装),且一边讲的是布农族语而另一边说的是赛德克语,甚
至最最明显的是:布农族这边的人脸上都没纹面,而赛德克族这边有好几个是脸上
有纹面的啊!
发现了吗?其实《赛》片里提供给观众去分辨的讯息,并不会比别的电影来得少。
问题是,这些“讯息”对于从未接触过赛德克文化的人,是不具任何意义的。
但是,是谁让《抢救雷恩大兵》里面的语言、服装、标记对观众产生意义的呢?
并没有任何人会要求观众在看《抢救雷恩大兵》之前,要先“做点功课”,读读二
次大战历史,了解其文化背景。但是事实上,你我早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就已经被
教育、戏剧、小说、漫画......等各式各样的文化薰染,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具备了
观赏这部电影前的先备知识。只是不幸地,我们在看《赛德克.巴莱》之前并没能
拥有同等程度的原住民文化薰陶。
这些看电影的先备知识,大部份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间累积的。举另一部电影《王
者之声》来当例子:我们如果没先做过功课又对那个时代背景不了解,那或许在看
到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把王位让给弟弟时会很惊讶;但至少在看到电影里的
英国王室时,不会去质疑“那不是国王吗?为什么他都不用处理国政?”因为在现
实生活中,大部份的人早就知道英吉利这个在欧洲西边的岛国,他们的王室是虚位
的象征而已。
我们在看到电影中那位医生是澳洲来的,而对国王坚持他并不是英国人时,我们也
不会质疑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住在伦敦又接受英国统治,因为我们大部份的人都知
道有个东西叫大英国协;甚至我们还会自动因为这个“澳洲回来”的人物设定,去
理解这位医生的口音、随性、不拘小节,因为我们不知从何时起,就已经被许许多
多的电影电视在脑中建立起“澳洲人”的某种刻板印象了。
而我也从来没听过有人抱怨《王者之声》里完全没解释过希特勒是谁,就突然间有
人提到他在欧陆势如破竹,大伙就如丧考仳了。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这么过份啊?
希特勒这名字亮出来,我们观众就有义务要知道他是谁,在历史上造成了多大的震
撼吗?
但很奇妙地,《赛德克.巴莱》却会被一些人嫌“根本不知道里面出现的那些人名
是谁”。
几个例子,有多少人看到“塔道.诺干”这个名字时,就知道他是谁的?完全是一
个听都没听过的名字!什么?他是起事六社中最大的荷戈社的头目?啊,还是另一
种说法比较容易让我们知道他是谁啦--他就是电影里面徐若瑄的爸爸!
当然我们可以说魏导根本没在影片里把这人物的重要性或地位表达清楚,塔道.诺
干就这么突然冒出来了,谁知道他是哪根葱啊?一位导演有义务让不明白背景的观
众照样能看得懂啊!
不知道魏导会不会想抱怨,怎么都没人要求《十月围城》里,该先说明清楚那个叫
孙文的人到底是哪里重要了;不然那么多人就这样甘心为了他来香港沾个这么一下
酱油而死得那么惨,真的很莫名呢!
◎ 从语言到文化标记的情感渲染
有时候,身处于某文化圈里的人,会对该文化圈里的先备知识了解得更多更深。所
以,当我们看到中国古装的电影时,对于剧中人走进一间上头写着“XX客栈”的
茅屋,一进门就喊:“小二!打两斤白干,再切一盘熟牛肉来!”不会觉得有任何
不解;但换做是一个外国人,就算他懂中文,也很可能无法理解什么是“客栈”,
或是什么是“小二”,什么又是“白干”还要用“打”的,因为这些词汇根本不在
他所学过的中文范围之内。除非这外国人还事先对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常见的用语有
做过些功课,否则会有这些疑惑是再正常也不过的了。
但我们就是看得懂啊!为什么没有人去对那些拍古装电影的导演说:“导演,你这
样不行啊!好的电影是不需要做功课就该能看得懂的,请把电影拍成外国人也能轻
松看得懂!”
别开玩笑了。难不成,真要让大侠走进一间“休息站”,大喊“服务员!给我送上
两瓶高酒精浓度蒸馏白酒!”吗?
同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不会用到的词汇,我们对于清朝背景的戏里,有人叫自己
的父母为“阿玛”、“额娘”都没意见,但是在《赛德克.巴莱》的电影里,字幕
翻成“多玛”的话知道那是在称呼自己父亲的人,能有多少?
而有时候,强势文化会比相对弱势的文化,更在不知不觉间渗入世界的每一角落。
说真的,如果所谓的先备知识差异,就只有这些知识性或语言的东西的话,其实都
还可以靠看电影前恶补一下就能克服。偏偏,有些东西还是非知识性的,但它们却
直接以文化的薰染渗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有缺也很难补。
例如,请想像一下以下电影画面:主角和他对决的对象,在一座教堂进行最后的死
斗。两人隔着墙背对背,背景响起的是像天主教圣歌的庄严合唱,慢动作转身开枪
的同时,一群白鸽振翅飞起......
(对啦,我就是在说吴宇森做出来的东西)
怎么样,经典吧?感染性很强对不对?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张力对比
,这就是国际级大导的实力!
但等等,这段画面里面,有多少是并不属于你我所处这文化圈的固有元素?有着彩
色玻璃的教堂和圣歌合唱,为什么就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宗教性的庄严?换成行天
宫那样的大庙,背景音乐换成出巡的唢呐声,怎么好像就没那个fu了?白鸽象征著
和平在这一幕暴力即将开始时出现,对比效果很强烈,但什么时候我们不知不觉间
看到白鸽就会想到和平了?两个决斗的人背对背一触即发,你能确定过去对西部枪
战对决的各种印象在此时完全不会对你看到这一幕产生什么暗示效果吗?
但,我们难道还需要建议看《变脸》前,请先注意知道一下以下背景知识:教堂建
筑和彩色玻璃、白鸽的和平象征、圣歌、西部枪客决斗,好享有最佳的观影感动?
现在扪心自问一下,当你我看到电影里出现纹面的赛德克勇士挥舞著蕃刀,出发前
背景森林里飞过画面的是他们的祖灵鸟,背景的音乐是他们族中具有重大文化传承
意义的优美歌谣,远方的天际是他们文化终极美好象征的彩虹,这一幕所能带给我
们情感上的渲染与悸动,是否真能及得上前面那场教堂鸽子枪战?
同样是满满的文化符码,但在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之下,我们大多能直接对常
见的西洋文化标记产生情感的对应,却对不熟悉的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文化符码完全
陌然。
也不一定是西洋,换做东洋文化,你我对于日本文化的感受力可能也比对原住民文
化要强得多。当我们在看一部日本战国的电影,演到本能寺之变时,如果剧中织田
信长在四面熊熊烈火燃烧的本能寺,开始跳起舞来,唱出他那首最爱的歌:“人生
在世五十年......”大部份的人都能没什么障碍地接受这一幕,甚至还会有不少人
觉得“啊!这场一代枭雄的谢幕,真是充满著凄美而又带着几分壮烈啊!”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多少人在嫌莫那鲁道在崖顶上他自己一人的猎场,唱着跳着最
后的出草歌舞的那一幕,是太过冗长而没有什么必要性,令人不耐烦呢?
◎ 魔鬼藏在细节里
光是上述的这一切,就已经足以让你我大部份的人在观赏《赛德克.巴莱》时,不
知不觉地处于一种相对于较熟悉的文化背景的片子显得较吃亏的理解感知位置。但
雪上加霜的是,《赛德克.巴莱》的编剧兼导演是魏德圣,一位太有种的导演,而
且还是一位对于细节的情报量超级贪心的人。
不可否认地,魏导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真的尽全力想把所有的细节去做好,
而且有的时候不但会做到“满”,甚至是做到“漫出来”了。为了一幕一郎二郎的
交谈戏,真的去建出一座武德殿练武场的房子,这种尽全力把事做到圆满的精神的
确十分令人配服。但再多做下去,多做了太多太多,反而会让观众被过多不熟悉的
细节讯息给淹没掉了。
有些细节,是可以被当作“彩蛋”来看待的,也就是如果你在观影前就已经知道相
关的知识,那么在看到的当下就明白了,会有一种惊喜感;不然就算是事后才从别
的资料或别人告诉你去明白了,那也只不过是慢一点得到那“惊喜”,并不会妨害
到当下对电影主轴运作的理解。
像是在《太阳旗》里,青年莫那鲁道在汉人头人那里见到小铁木瓦力斯的那段,如
果是一位居然知道道泽群因为位置关系,在下山和汉人交易时得经过雾社群的地盘
,因此在历史上常因此被欺负、抢劫甚至发生械斗的这种冷门历史的观众,大概会
对接下来的埋伏截杀剧情觉得十分惊喜,因为剧本居然这样巧妙地把史实这样融入
了剧情。但就算不知道这段历史,对于这里发生的冲突和之后的剧情,理解上也不
会有什么困难,顶多就是觉得“莫那鲁道还真是个大恶霸”而已。
因此知不知道莫那刀上的须须其实是出草猎回人头上的头发,那么多的人发代表莫
那真是个超级勇士;或是晓不晓得那群“不良蕃丁”里,就只有莫那的一个儿子脸
上有着纹面,很可能是因为剧中完全没演出来的沙拉茅事件而特别能纹上的;又或
是明不明白剧中的两场婚礼时,族人跳舞时那个像弹簧般的声音,其实是台湾的几
种原住民族特有的口簧琴,具有传达男女情爱的特殊意义--这些细节都不算真正
要紧,因为知道了会明白更多导演的用心而感动,不知道的话说真的也不会怎么样
,就只是少了一些细腻的细节所营造的真实感而已。
可是,有些细节在缺乏说明下,就真的有可能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障碍了。例如在
起事前夕,马红莫那向丈夫示意求欢,她丈夫却以肢体语言拒绝了;看到这段,如
果观众是具备有“赛德克人出草前一晚照规矩是不能行房的”这种知识,就可以在
看到的当下理解是怎么回事,对于马红接下来的那句“别以为我都不知道你们男人
在做些什么,我可是头目的女儿!”想必就容易理解得多--原来这边马红是在试
探自己的老公,求欢被拒正好证实了她的猜想,男人们准备要出草了!但是对不具
备有这项知识的观众来说,这段看起来八成就会很莫名其妙:怎么约炮不成就翻脸
啦?然后马红她又是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像这类的“不知道就可能会妨碍理解”的细节只要一出现,就会打乱原本就努力在
吸收极大陌生资讯的观众的理解。很不幸地,魏导塞入影片的大量细节资讯里,还
是有好几个类似这样的细节存在。本来是因为坚信“魔鬼藏在细节里”而尽力去做
到最细腻,结果反而提供了更多细节的缝隙给魔鬼栖身了。
◎ 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
以上所说的这么多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在不把《赛德克.巴莱》拍成肤浅芭乐
片或是国家地理频道文化介绍片的前提下,去把它们解决呢?
我个人认为,很难。有些小问题,是可以用技术性的方式去改善的。例如开头的对
布农族出草那里,我觉得如果把运镜方式改变,像是一开始用镜头模拟青年莫那的
猎人视角,一镜到底地从那群布农族人背后的草丛树枝间窥伺尾随,直到画面中间
伸出猎枪瞄准,开枪!
然后再把镜头转成双方的正式开打追猎到逃离。因为一开始这样一个主观视角的长
镜头,应该就可以让观众自动代入莫那这边是主要视角,而不会那么容易把开始出
现的那群布农族人当成是期待中主角群的赛德克人了。
甚至那些文化背景的细节,也可以学一下《风中奇缘》《与狼共舞》《阿凡达》那
样的做法,安排一位对赛德克文化完全不懂的外人出现,(不必像有人搞笑的干脆
为了大陆市场弄个共党青年记者来算了,但至少也可以有个刚从九州来的日本警察
新丁吧?)然后他碰到的所有人都可以很自然地成为解说役开始对观众讲解起背景
知识去解决。是很老套没错,但是老套的方法有时就是很有效啊!
但是有些更根本的大问题,却不是用技术的手法就能克服的。说真的,在台湾看到
教堂十字架会心生宗教性庄严神圣感的人,再怎么样都一定远胜过看到彩虹会有神
圣性感受的人。我们可以从知识上去“理解”彩虹对赛德克人有特殊意义,所以他
们伐木时看到彩虹会突然就感动地开始唱歌跳舞;但是在情感上要对此产生共鸣,
观众就必须要能自己把一些属于自己的触发式感动经验代入,才有可能。而希望每
一位观众都能对剧中人同理到这种程度,显然又是太过份的要求了。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唉!魏导,你最该帮广大观众做的一件事,搞不好
是应该请公视在《赛德克.巴莱》上映前一个月先搭著宣传热潮,再重播一次《风
中绯樱》,有多少人看到算多少啊!
◎ 结语
回归到最开头的问题吧!在进场看《赛德克.巴莱》前,到底需不需要先做点功课
呢?
我依旧对此没个答案。我只能说:施主,如果您会为了在看电影时不要为了想尿尿
而漏看,所以记得在开演前先去上个厕所的话,那么或许您也该考虑一下,为了在
看电影时能看得更顺看得更爽心更愉快更觉得花得电影票钱有那个价值,那么,在
进电影院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Gaya、出草、赛徳克族、道泽群、纹面、歌舞在赛
德克族的重要性、以蕃制蕃的理蕃政策,那么您是在帮自己的忙,让自己享受有更
愉快的观影经验,并不是在“为了这导演去做些什么”。
当然,您也可以先去借一套《风中绯樱》的DVD来看啦......(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