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太阳旗》- 时光之砚部落格 PTT2个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41792188 (剧照图文版)
==============================================================
如果魏德圣只是想拍个让主角悲壮、让观众悲愤的故事,大可避开种种
挑战道德观的镜头,直接认同抗暴的一方。但他没有。对他而言,赌上
让更多人不理解的危险、说出一个文明的“真实”,是更重要的。
==============================================================
“可怜的日本人呀……和我们一起到祖灵的家,去当永远的朋友吧!”说这话的是个好年
轻的孩子。
那天晚上,我在电脑前面坐到很晚很晚,像一颗煮不开的蚌壳,闷闷地想着上面那句话。
它给我的冲击太大了。电影已经看完了,我却只惊觉自己对那段历史、那个文化的认识这
么少,少得不只缺乏细节,更对核心的生命观一无所悉。而正是这无所悉,造就了不理解
,不理解带来主观的解读、跋扈的介入,于是冲突,才这么发生的。
但在此,我还是想先回到这问句:你去看了吗?去看《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了没?如果
答案是“还没”,就先别往下读了吧!因为我想把结论说在最前面:这部电影,请你一定
要去看,一定要进戏院去看。不是为了“支持国片”这么轻扬的理由,也不只是为了每个
人都该了解那段史实、面对那则过去,而是一定要去见证、去体会——
体会什么?体会在大银幕上、在环绕音响中间,在黑漆漆的戏院里和数百上千个人一起,
看一部真正追上了世界级质感的台湾电影,是什么感觉。去体会一个时代,体会一片山林
,体会一场悲剧的艰难;如果可以的话,更试着体会那对异文化的“不理解”,让那价值
冲突在体内打转流窜一番。是的,《赛德克巴莱》还可以更好,它在技术面拍出了一部商
业大片的规模,但在剧情面更像“述史”而少了点细致的说书味;然在它的核心,是个想
“还原历史现场、重建行动逻辑”的企图,这让我非常地尊敬。而其外显在银幕上的各种
“场面”,更无愧于这么多年的期待。所以我愿意为之疾呼。
譬如什么样的场面?譬如电影一开头,银幕上的青年莫那鲁道纵入水中、急流怒奔下的水
底摄影已经先叫我喝采;譬如电影中间,一八九七年的人止关伏袭,峡谷上的落石是天崩
如神罚的压迫感(这时我心想:那是我们家从小就走过的山路啊!)譬如电影最后,《太
阳旗》的收尾是个退远的镜头,从老英雄紧绷的面容、逐渐带出操场上满地尸首,那身影
在视觉焦点处,倏时变得茫然无所从……
譬如草原上的两军对峙、兵马交锋;譬如村落里的歌舞营火,辉阳夕红;譬如运动会一早
,雾色弥漫中,穿云而来的杀意和骚动——《赛德克巴莱》花了七亿制作,这可是以往最
大型国片的五倍十倍有余啊!但魏德圣真的办到了全面性的技术革新,从造型、服装到时
代设定都够考究,在搭景上更是大手笔(想想那一整条雾社大街和马赫坡的部落);在声
音方面,他让担纲的杜笃之说出:“一言以蔽之,就是‘屌’!”;更别忘了动作戏部分
,那一次次气势慑人的捕捉、在林间毫无破绽的交手视点,都让人震动。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手痕之上,是魏德圣身为导演的艺术目光。《赛德克巴莱:太阳旗》
从取镜到递运、剪接到画面的深浅,都不只细致而且“美”,让我相信他是真的“早把每
个画面每一幕都在心中想好,很久很久了”。这在视觉上的魅力(就算特效亦瑕不掩瑜)
搭配素人演员们惊人的型和声(当初显然是看中他们的“浑然天成”,但最后能有此成果
,魏导的磨戏更是功不可没!)叠出了足以服人的视听和动感,也织成了台湾电影不曾达
到的梦。
容我再这么提醒吧: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可曾有一分一秒、一丝一毫的怀疑过“这不是
一八九五/一九三零年的雾社”?——如果没有,那请再想想:上一次在一部台湾电影里
,看见一个和走出戏院后完全不同的时空,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是了。这些都是成绩。作为整个台湾电影界期待了十多年、且在后《海角七号》的三年里
席卷全国媒体的一次梦之制作,这样的成果,已绝对值得。作为一部国片,《赛德克巴莱
》真的让我骄傲。所以接下来,一定有人要问了:那从客观的“电影”角度来看,它的评
价如何?《赛德克巴莱》赢得了身体,是否也保住了它的“灵魂”?
这题,我得分成两个阶段来答。我先承认,在第一次看《赛德克巴莱:太阳旗》的时候,
我宛若一张白纸地进场,结果贯其过程,我的困惑其实一直都大于感动。当然感官是满足
的,视觉是惊艳的,但我的理性千折百回、不停运转,不只对某些情节不能理解,更要承
受血淋淋的价值冲突。这也是文初说的,让我找不到出口的理由。
于是那天晚上,我做足了功课。透过种种史料,我不只读到赛德克文化的内涵,更在史家
们以起事者的观点重建的动机中,看到了赛德克的主体脉络。接着在两天后,我又进场看
了一次。这一次我不只改观,我根本豁然开朗了:《赛德克巴莱》不但不是个商业故事,
还是堂“历史课”;它不只试图告诉我们历史,更想教导我们怎么“看”历史。我终于懂
了莫那鲁道,更明白魏德圣为什么非拍它不可了。
“要用真正清澈的目光,不带偏见地去看这世界”。这是《魔法公主》里我最欣赏的一句
话。《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以一八九五年清甲午战败割台、和年少的莫那鲁道开头,到
一九三零年雾社事件初燃的“公学校战役”为终,这一路说的是日本步步“理蕃”的史蹟
。作为电影上半,这其实已经是冲突的核心,与整个赛德克悲剧的源由了。一九三零年十
月二十七日清晨,虽然知会引来杀身灭族之祸,莫那鲁道还是率领六个部落社群起事、抗
杀日本人。 这样一场毅然决然的赴死,其实可以轻轻松松操作成《阿凡达》、《300》之
流的简便商业故事,但魏德圣并未如此。他想做的是尽可能贴近(目前公认的)史实,藉
由不太介入、不多解读、“真正清澈”的目光去看见莫那鲁道,及整个起事六社背后的决
意和理由。
必须消解的症结,是我在文首引的那句话;而理清思绪的线头则来自片中、莫那鲁道说的
:“如果只是要报仇,那是我们马赫坡自己的事。但如果要血祭祖灵,就要十二个部落通
通参加!”
在经过一番恶补后,我明白了当年带着族人冲锋的莫那鲁道,其实真正想做的是捍卫赛德
克文明中、和“祖灵们”在死后相聚的机会。那是他们信仰的核心,也是在二十多年的日
本统治里,被逐渐夺走的重心。的确种种“理蕃”、“现代化”的动作造成了赛德克族在
现世/现实生活里的被欺压被剥削,但这些都远远不及他们文化的被剥夺,亦即守护遵行
Gaya(祖先规训)的机会。而在其中,还有更难解释的“出草”仪式:
所谓出草,也就是猎人头,是部落里化解纷争、及赛德克男人们证明自己的勇气(以获得
死后和祖灵相聚的认可)的方式。作为一道“前现代文明”的印记,这恐怕是当年的赛德
克和如今的(已把现代的价值观彻底内化的)我们永恒的断裂吧!不管怎么说,杀人都很
难有正当理由。但必须明白的是,他们的文化笃信死后世界,因此死的本身对他们并不可
怕,可怕的是在那之后无法跨过“彩虹桥”抵达祖灵的家,变成孤魂野鬼。更该理解的还
有另一层逻辑:在赛德克的信仰中,“被出草者”的灵魂其实是会加入祖灵的行列,成为
猎人者的守护灵之一的。
这于是解释了整场公学校战役,其实是一次“大出草”——被日本人禁止猎头的赛德克年
轻人们,个个都不曾证明自己是“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死后将无法踏进祖灵之家
。因此在这事件中,他们执行(被剥夺的)文化仪式以求永生的动机,是大过“把仇人们
都杀光”的。他们被夺走的精神核心,比我们想像的还多还严重;而他们施行的杀戮,则
不只是我们认定的“报仇雪恨”,还有更神圣的理由。
这也终于说明了那个年轻男孩、在面对一房毫无抵抗力的日本妇孺时,为什么仍决定动手
。这的确是最难之处。如果魏德圣只是想拍个让主角悲壮、让观众悲愤的故事,大可避开
这些挑战道德观的镜头,直接认同抗暴的一方。但他没有。对他而言,赌上让更多人不理
解的危险、说出一个文明的“真实”,是更重要的。为了述史,他得选择一个没有观点的
观点(甚至藉著对白,他也质疑了“这样一来,全族的年轻人都将赴死,我们连血脉都不
能留下呀!”)
因为赖以为生的猎场、带来荣耀的仪式、及他们的Gaya都被破坏殆尽,而一个古老文明对
“文化灵魂”的依赖必然是巨大的。所以反应更激烈。看第一次的时候,我无法认同那杀
戮,即使是第二次我也只能够“理解”而非真正地“接受”。但这正是他想说的吧!文明
或野蛮、现代与落后,都只是主观的切分,都只会带来更偏差的目光。对于在不同时空、
却真正发生过的事,我们不见得需要认同,但一定要试着去“理解”;而绝对要避免的,
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评断之。这不只是蛮横,更是危险的。
日本人的观点,汉人的观点,多少年来都掩盖了赛德克的主体意识。若从历史认知的脉络
来看,或许莫那鲁道真正的悲壮早已不是数百族人之死,而是在事件核心处、那近乎永恒
的“不被理解”吧!
这样的困境,终于在八十年后的今天,被魏德圣一人的执念打破了。当年,他在邱若龙的
漫画里看到这故事、看见了那一直被埋藏的星火,于是点燃了雄心要诉说它。就算我们不
能否认、这的确是台湾史上最有商业大场面潜力的故事之一( 让我想起了《Super 8》里
那个可爱的男孩查尔斯喷著口水喊出:“production value!!”)但我更明白他想透过一
场石破与天惊把这道文化不理解、这一枚被误解的“结”轰轰烈烈地拆开。就算最后是壮
烈赴死(毕竟,能意识到这层用意的观众有多少?)但他真心挚意的尝试,一定会撞出某
些东西的。
那最后,也该来回答这问题了:既然有高贵的灵魂,《赛德克巴莱:太阳旗》的故事是否
也讲得极好了?
这就真的难回答了。在看完了两次后,我想给这故事“说”的技巧八十五分——相较于《
海角七号》的九十分,真的还有进步空间。我必须说,尽管魏德圣的观点比《阿凡达》、
《末代武士》都高了好几个层次,但在故事的细节处,仍有两小点我想挑剔一下:
一是最重要的线索,亦即赛德克人对Gaya的重视、和“出草”背后的特殊意涵,都缺乏足
够的篇幅解释,真的很可惜。或许一部史实电影没有交代/教导观众所有细节的义务(一
个文化的脉络也不是四点五小时能够理清的),但既然想解释“历史现场”,则能让更多
人理解、而且是第一次看就吸收,绝对是更好的。《太阳旗》只靠着几段言语和弥漫全片
的吟唱歌词交代信仰背景,对于他们的Gaya、及那三十年来被剥夺的种种、再加上“出草
”的神圣和正面意义(譬如他们如何善待自己猎到的人头等等),如果有更具体、更感性
的几场戏来呈现,该会多好。
第二则是我个人的苛求了。《赛德克巴莱》花了超多的钱、搭了超大的景,用四个半小时
的规模说故事,却还是有点仓促、赶戏之态。还未看《彩虹桥》的我,无从判断是否从头
到尾的战役都是必须的,但我觉得最惋惜处,是在这些市街、村景、木屋、房楼中,没有
更多的“生活”。没有一些安静的、日常的点滴来让情感更清晰、人物更立体、时代更鲜
活。没错,几场跳舞的戏搭配不同天色,在营火边、在晴空下、在初雨的木林中、在拂晓
的战事前,都非常动人。但是《太阳旗》最让我享受的,还是几场稳重的人戏——是马如
龙两次点睛般的出场,是头目女儿(温岚)和丈夫在屋内的寥寥几语;是年幼的莫那鲁道
听着父亲说话,那两张被火烧得通红的脸庞……
是这些时刻给了电影喘息的机会,和节奏收放的韵味。当我想起《魔法公主》,我会想到
阿席达卡在达达拉的那天晚上、他去参观女人们踩板炼钢的工房,那正是温暖的“生活”
本身啊!我知道《赛德克巴莱》已经篇幅超长了,我也相信魏德圣就算心有余、也力不足
再担忧这么多,但这么大的景,却少了相对应的生活现实感,真的可惜。
虽然不想要观点、不为谁代言、不多做认同,但不代表就必须放弃让他们更像个“人”。
不过没关系,这部份,且让我们寄望来日方长吧!
刚看完《太阳旗》的那天晚上,我一边渴饮著各种知识、一边亟欲解开脑里的结。后来,
在周婉窈教授的文章里我读到了这段描述:2000年十月,七十三岁的赛德克牧师Siyac Na
-bu 在《雾社事件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赛德克语发表了一篇题为〈Niqan ka
dheran uka Sediq: Pccebu Sediq ka dTanah Tunux(非人的境遇——赛德克族看雾社事
件)〉的论文,周教授接着下了注解:“在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不是第一次有发表者用赛德
克语发言,笔者不确定;若然,这个研讨会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也是在那瞬间,我又明白了另一件事。
根据维基百科,全台湾使用赛德克语的人数约是六千人,就算在过往全盛时期,这数字也
大不了多少的吧?而在这族群之外,这语言是根本不会被听见的。然,根据新闻:《赛德
克巴莱:太阳旗》上映的第一个半天,已经吸引了两万三千人次,合理推测到这篇文章竣
工的时候,已经破十万了。十万人、整整两个半小时,沐浴在响彻山林的赛德克语中,若
说这是这种语言、及它承接的整个文化脉络,前所未有地被最多人“听见”的时刻,我想
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在电影一开头,和干卓万人隔着小溪交锋了一阵后,少年英雄和他的族人们一溜烟地通通
闪光,只留下宣示胜利的豪语:“听好了!我的名字是莫那鲁道!你要好好地记住这名字
啊!”
那天看完电影后,我仿佛也在耳边听见这句话,只是那主词、那说话的人不再是主角,甚
至也不是魏德圣——我所听见的,是对全世界、及更重要的对这座岛上所有观众喊出的:
“看清楚囉!拍出这部电影的国家叫‘台湾’!你们要好好地记住这名字啊!”
我真的记住了。
==============================================================================
延伸阅读:《海角七号》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7339297
《魔法公主》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08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