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无数次跳票延期、历经数次资金危机、同时受到所有媒体
与台湾民众关心的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期待值显然远远超出了所有既存国民拥有的待遇。
而我曾担心过这样的期待是否会造成观众期望落差太大的反面效果,而在看过电影之后总
算是可以放心的搁下心中一块大石了。
最为二部曲的上集整部电影大致上是起自1895乙未割台之始,以致1930年10月27日早上雾
社事件爆发为终,可以想见下集讲述的就是随后持续了一个月的战役和次年发生的第二次
雾社事件等故事。
电影一始,年轻的莫那鲁道,以及那骄傲蛮横的赛德克人,纵横在丛山峻岭中,恣意对敌
对部落出草猎头;强调著台湾自然山林之美、以及原住民战士那男性健美阳刚之姿的体魄
,俐落朴实的武打、毫不遮掩血肉模糊的大胆拍摄,都叫人为之惊艳。
不同于公视连续剧风中绯樱那般,虽然同样注重史实但却比较刻意略去了血腥场面的作品
(当然也不该忘记公视的预算是不足的),赛德克巴莱全片体现给人的就是一种在泥潭中
、于血河里、在梅雨下等各种肮脏、污秽、混乱的环境中,残酷而逼真的美感。
常有人把赛德克巴莱和阿凡达作为比较,但我以为,摄影手法的性质上,阿波卡猎逃可能
更适合作为塞德克巴莱的对比───不同于阿凡达刻意美化了未经破坏的自然天堂那种乌
托邦式的描写,塞德克巴莱也点出了原住民出草血祭的残忍、血腥色彩。
如同幸村诚描绘维京人的漫画海盗战纪一般,维京海盗可以快快乐乐地去打一场没有希望
的必死之战,也不愿被人侮辱了他的名誉那种古老的固执;当我们看到赛德克的战士们欣
喜地提起敌人的头颅并包进行囊里,回到部落接受妇孺的欢呼称赞…导演真带着我们回到
了十九世纪的台湾,而不是一些陈腐的、时代错置的现代价值观代入其中,盲目地嚷嚷生
命价值,或是借用这个舞台鼓吹民族情操与抗日精神之类的混淆史实。
当然撇开一个军迷的立场,从商业娱乐片的角度来说,赛德克巴莱也是很不错的,整部片
的节奏明快,在紧张的战斗与流血之际也适当的穿插著幽默,以及堪称本片一大亮点的赛
德克民歌。我相信会有不少人看过电影后考虑去收原声带的吧。
最令人欣喜之处,在于本片跳脱了一些既有国片乃至好莱坞片的窠臼,对于屠杀妇孺(不
论是日本对赛德克、或是赛德克对日本)直接点出而不模糊带过的勇气,着实令人赞赏。
相较于过去几部搭著“国片起飞”风潮,结果拍烂了的国片(特别是一八九五,一个血淋
淋的拍坏的对照组),赛德克巴莱的中心课题明确、娱乐性质足够、但也没有因此牺牲其
美感与教育性质,剧组的企图心与努力着实该好好赞赏一番。
当然,有优点、亦有缺点。做为一些余外之音,我在最后对赛德克巴莱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与批评。
1.成本控制。魏德圣一惯他完美主义的风格,即使是在别的电影(如一八九五)被字幕一
言带过的历史,都完完整整的用画面呈现出来。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同日本人签下马关条约
,在北洋水师的水兵护送下离开,然后台湾第一任总督桦山资纪乘坐轮船航向台湾…等钜
细靡遗的描写,固然是令人钦佩魏导用画面说故事的能力,做为军迷和历史迷的我也很欢
喜,但另一方面来说,这很可能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多余演出。
平常做为一个军迷,我们总是批评珍珠港的剧组懒得做二战道具船,笕桥英烈传拍的很假
又很不史实,一八九五的场面令人大失所望都是因为不肯多花钱,但对于赛德克巴莱,又
不禁想要提醒他别花太多了。耗资台币亿元搭建一个雾社村,不过最常用到的场景始终还
是雾社分室、小学与杂货店,是否真有必要对场景如此用心?成本控制上倘若更加取巧,
是否可能减轻一些资金的负担呢?我想这都是剧组需要努力的方向。
2.长度问题。以一部电影而言两个半小时实在是很长,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看的出来有很
多导演可能本来有拍,但却忍痛割爱没放进去的东西,比方说理应作为“日本良知派”角
色的巡察小岛源治,他的戏份和做为“坏日本人”的吉村巡察相比之下,真是太少了,于
是在太阳旗一片中,对日本这方面的铺陈就显得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另一方面来说,很多
场景(比方莫那鲁道揹著父亲逃跑、背景音乐放著赛德克歌谣)的段落就显得太冗长,虽
然催泪凄美,却也是应该能够精简、更洗练的部份。
3.时空切换的模糊。魏导倾向用画面而非文字说故事的手法,于是在电影里面虽然可以看
到日本明治时代军装、大正时代军装、台湾总督府警察的制服变迁,其实对内行人来说那
都是一种“日本登陆后又过了几年”的暗示。但是对于不懂历史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
是完全没有这方面背景知识的!因此,从一八九五到一九三零年之间,观众们仿佛是看着
那年轻的勇士莫那鲁道,一夕间老了三十五岁变成头目莫那鲁道的。我想,使用文字辅以
画面,恐怕还是有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