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版:http://glenna1106.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在真正决定走进电影院之前,不是没有害怕过海外影评所说的“过多血腥杀戮的镜头”。
但在实际观看以后,会明白那些画面存在的必要,
没有渲染的疯狂,也不是什么暴力美学,而仅仅,是为了写实的呈现历史。
如果说2009年的海角七号,
让我带着满满的笑容与温暖走出戏院;
那么2011年的赛德克‧巴莱,
则是让我带着泪尚未干透的脸颊还有满脑奔腾的思绪离开这段未完的故事。
我没有先做功课,
我对雾社事件的了解就只有小学课本那一小段不带任何情感与画面的叙述,
但我能感受到片中马赫坡社甚至全部赛德克族被压抑的愤怒,
基本上我不觉得铺陈和节奏有什么让人无法理解的部分,
每一段歌舞、每一段台词甚至是每一场战斗都有它的意义、删减不得。
野蛮 VS 文明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立,
这句在预告片中就让我耿耿于怀的对白,在看完后仍然挥之不去。
什么是文明?什么又是野蛮?
拿手榴弹往人群丢是文明,拿刀砍人头则是野蛮?
杀人不沾血是文明,满手鲜血就是野蛮?
如果说片中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文明,就是践踏非我族裔的自尊,
破坏被殖民者生活的美丽家园,强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复制于此处,
自以为是在“教育”他们所谓的生番,
我不知道这样和弱肉强食、胜者生存的“野蛮”有什么区别。
文明,或许衣冠楚楚,却不代表不会残暴的杀戮,不会差别且歧视的对待他人。
野蛮,或许茹毛饮血,却不代表不懂得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懂得去守护自己的传统。
文明和野蛮,并不是光谱两边极端相斥的价值观,
而或许只不过是无法沟通和理解的两种文化。
因为无法理解,所以文明总是试图要征服、要驯化“野蛮”。
因为不被认同,所以野蛮到最后不是因为徒劳的反扑给全数歼灭,就是被同化而被迫抹去
自己原初的身分。
披着文明的外衣,做着文明的建设,
不代表就不会造成伤害,也不代表这样的伤害就比血肉模糊的反抗还要轻微或者是高尚。
浮动的身分认同
“不管再怎么装扮,我们还是改变不了,这张不被文明给接受的脸。”
花岗一郎与二郎的这段对话无疑是对日本人的驯化过程最大的讽刺。
即使接受文明“教育”如他们,仍然不免质疑,
自己已经这样大程度的拥抱了文明,为了
文明将自己改头换面,却仍然不被文明给平等接受的无奈。
他们在族人的心中是已经变节的“日本警察”,
在日本人的心中仍然是无法改变出生“蕃人”,
渴望摆脱野蛮人的身分,向往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却夹在两者之间变成了四不像。
在价值观混乱的世界里,飘荡无依的身分认同让你感觉衣不蔽体,没有一个归属的地方。
一郎说,再忍吧,再忍个二十年吧,到那时、我们的孩子就会是能被彻底接受的文明人了
。
而莫那头目却说,再过二十年,我们就没有赛德克族人了。
“你将来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走我们祖灵的彩虹桥?”
多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始终觉得,
在一郎心中,他还是赛德克人,只是他想要过一个文明的生活而已。
这是他难以解开的矛盾,也是他跨越不了的两难。
他当然知道,那根深蒂固的差别待遇,作为学历最高的警察,领的却是最低的薪水,
还有旁人轻视的目光。这些难道不是让他选择“叛变”的火苗吗?
当最接近文明的他,都能感受到这样难以撼动的歧视,
更何况其他只能每天当日人“搬运工”的族人呢?
但当他帮助族人打开日本的弹药库后,看着这已经消失了二十年的出草行动,
身上溅满日人的鲜血,
他望着莫那鲁道的眼神,没有与族人并行的骄傲,只有更深的困惑、还有愤怒。
为了灵魂与骄傲而战
“被日本统治真的比较好吗?我看着我的族人,男人被抓去砍伐祖灵的猎场,钱都被日本
警察拿去了。女人整天帮人家里帮佣还要被欺侮,学校,邮局,商店真正带给了我们什么
?没有,只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贫穷!”
这段河边的对话,是莫那鲁道在进入中年后第一次显露压抑怒气的一幕。
从血气方刚的青年英雄过渡到必须考量全族存续的中年头目,
他其实并没有失去曾经的傲气,
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依然让人下意识的感到畏惧。
曾经不甘心的反抗,直到和其他部落的领袖一同到日本“观摩”以后,
他明白族人的渺小、反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密集,比浊水溪的石头还多。”
于是就这样,忍辱吞声了二十年。
但是藏在床下那日积月累的磷粉,是等著能够反击的时机到来,
“可是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
这就是花冈一郎口中,绝对不可能被驯化的莫那鲁道。
也是在这段,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我能感受到莫那鲁道身为领导者的两难,
他对入侵者的愤怒,以及不得不压抑那愤怒的痛苦。
他又何尝不是夹在日本人与族人之间备感无奈的人呢?
其他部落所有的担忧,“就算被其他人笑话,我们也不能被灭族”
他也一定苦恼过,但是眼见族人渐渐失去过往的荣耀,连死后的寄望都变得遥不可及时,
是要为了生存而继续这没有尊严的生活,还是要为了骄傲来牺牲性命?
这从来不是一场为了“活着”而发起的战争,当然也不是为了任何“正义”而战,
在我们的逻辑里(不管是现代的目光、文明的有色眼镜、甚或是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观洗脑)
,
这样“以卵击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是荒唐而不能理解的,
但这却是他们拼尽全力也要保全的,或者说回复的,荣耀。
少了共鸣,却多了观看的视野
不可否认,看电影的感动有部分是来自一种共鸣,
而能不能有脚色/立场可以带入的认同感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一片中:
殖民者或许有着高傲的嘴脸,却并非邪恶到人人欲以诛之;
被殖民者或许有被迫害的痛苦,却也并非逆来顺受、以德报怨的天使。
这一次,你不能轻易地辨识出善恶,“支持”哪一边都显得站不住脚,
因为他本来就不要你“选边站”!
但我却庆幸魏导是以这样中立客观的角度去表现这个“雾社事件”,
他不塞给你一个“政治正确”的道德观,也不去妄加评断是非对错,
他让你在一场血淋淋的杀戮中如坐针毡,
他让你上一秒还感同身受赛德克族的“被剥夺感”,
下一秒却看见他们无差别的“夺去”生命,
他让你自己去体会历史的血腥,反差,以及荒谬。
没有人是完全师出有名的战士,只要是战争或冲突,都避免不了残酷的一面。
他不将镜头转开,他逼你去直视这一切。
于是我虽然无法与片中任何一个脚色的心理产生共鸣,也无法去认同他们的价值观,
但我却看见彼此倾轧的价值观,没有区别的纷陈在我面前,
让我可以去反思,去检讨,去试着站在各人的立场看待一件事情,
“雾社事件”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个课本短短几行带过的历史事件,
而变成一个立体的,有血有泪,也许丑陋但是深刻的“故事”。
这是我看见的赛德克‧巴莱,
让我想要更加了解那段历史、
让我因每个素人演员投入的演出而得以很快的融入到剧情里、
让我在每段歌舞的活力与悲伤中被深深触动的,
一部电影。
如果能一次看到两集联映,也许情绪能更加连贯吧。
期待下集“彩虹桥”。